2008-2012年是衡阳市国民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五年,也是工业经济面对挑战奋力前行的五年。五年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全市工业经济战胜了冰冻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考验,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企稳回升的主要推动力量;在结构调整和优化方面也迈出了令人欣喜的步伐,成功跻身湖南工业经济第一阵营,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8-2012年五年间:
——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1.1%,较2007年提高了13.2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226个,较2007年净增了484个。
——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803.88亿元,较2007年净增了574.78亿元,实现年均增长20.7%。
——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人数29.68万人,较2007年净增了10.4万人。
——总产值超亿元企业733家,其中:十亿以上企业16家。
一、2008-2012年工业经济发展回顾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2008-2012年五年间,全市工业经济在跌宕起伏中保持了高速增长,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2008年,由于年初的冰冻灾害,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全市工业生产情势急转直下,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从2007年的高点(28.8%)下降到2008年的19.2%。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积极应对,成功遏制了工业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2009年全年达到24.4%,2010年达到23.8%,工业经济画出了完美的“V”字形运行轨迹; 2012年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突破803.88亿元,是2007年的3.5倍,总量净增574.78亿元;五年年平均增长20.7%。企业数由2007年的742个增加到2012年的1226个,净增484家,增长1.65倍;其中,全市大中型企业214个,其工业增加值和资产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3.2%和44.8%,成为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
1、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建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2012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1.1%,工业增加值与农业增加值之比由2007年的1.2:1,提高到2.5:1。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各行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新兴行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化工、机械、建材、轻纺、食品、医药等工业部门逐步发展壮大,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也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壮大,目前我市已拥有38个工业大类、148个中类、274个小类,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2、工业实力显著增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全省前列。经过5年的发展,全市工业已昂然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主要产品产量比2007年成几十倍地增长,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全市电光源、原盐、无缝钢管、烧碱(折100%)、金属冶炼设备、变压器、泵的产量位居全省前1位;原煤、生铁、粗钢、钢材、水泥、硫酸(折100%)、合成氨、矿山专用设备、金属轧制设备位居全省前3位。2012年生铁91.78万吨,是2007年的17.0倍;电力电缆79.76万千米,是2007年的16.3倍;烧碱22.55万吨,是2007年的7.0倍;大米79.08万吨,是2007年的5.1倍;水泥1063.03万吨,是2007年的3.6倍;原盐161.04万吨,是2007年的2.0倍。
3、工业产品竞争力提高。五年间,全市工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高端产业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工业产品升级换代加快,新产品不断涌现。2012年新产品产值达165.9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0%,特别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新产品产值比例达32.6%,汽车制造业19.8%,专用设备制造业9.4%,通用设备制造业7.0%。
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强势发展。五年间,全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7年,全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仅实现工业增加值1.42亿元,仅为当年的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的0.63%;2011年,衡阳胜添精密电子有限公司进驻衡阳,并于下半年投产,当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78.51亿元,相当于2008-2010年3年间总产值之和的3倍。以富士康、欧姆龙领军的电子信息业,成为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2012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2.72亿元,是2007年工业增加值的44.2倍; 2012年贡献率达到了35.2%,比2007年贡献率(0.5%)高出了34.7个百分点。目前,富士康、欧姆龙、中兴通讯三大战略投资者联袂打造的“衡阳云谷”,正向衡阳首个产值过千亿的支柱产业目标进发,不仅刺激着衡阳加工贸易“井喷式”增长,更推动衡阳承接产业转移呈现由低层次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变,由分散的产业向集中布局的产业转变,由单个企业向整个行业转变,已成为衡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
5、园区工业飞跃式发展。五年间,全市园区建设面积93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厂房800万平方米;引进工业项目731个,实际到位资金436亿元。2012年,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01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6.0%。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沙洲工业园)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松木工业园获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衡钢工业园获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西渡经开区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云集经开区获评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2年,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单位数263个,实现增加值256.99亿元,占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0%;园区工业在企业单位数、总量及占比都有飞跃式的发展,2012年企业单位数接近2007年的3倍,产值是2007年的15.8倍,在规模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也翻了一番,园区工业在规模工业中的地位日趋凸显。
(二)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
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全市国有企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五年间,全市国有企业通过战略性调整推进,已经从改革的阵痛中缓解过来从而走上了良性的发展道路。2012年,拥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3户,总资产达359.25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资产总额近四成(36.1%),总资产净增76.83亿元,比2007年增加了近三成;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9.7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6%,比2007年增长18.9%;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5.84万人,占规模工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9.7%。
国有经济在我市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仍占绝对的支配地位。在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和水的生产供应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所在行业的比重分别高达86.7%和40.2%;在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本行业的比重分别为33.3%和7.0%;在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9.3%、19.4%、11.8%。
2、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是私营企业蓬勃发展。2012年末,全市共有私营规模工业企业793个,吸纳就业人员13.88万人,占规模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64.7%和46.8%;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528.20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56.8%。
二是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2012年,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9.0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1.1%,是2007年的10.2倍;出口交货值15.79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22.6%。在企业效益方面,实现利润总额16.1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12.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3.24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10.7%;吸纳就业人员3.58万人,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2.1%。“三资”企业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对外贸易、产业升级等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三)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1、主要经济类型主营业务收入快速增长。2012年,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48.76亿元,比2007年增长273.5%,规模工业综合竞争实力增强;其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59亿元,比2007年增长43.5%。股份合作企业在这5年间更是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到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20亿元,比2007年增长364.1%。
2、企业利润快速增长,经济效益上新的台阶。2012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2.97亿元,是2007年的4.8倍,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提升。从企业类型看,大中型企业利润占规模工业企业利润较高,共实现利润总额45.10亿元,占利润总额33.9%;其中,大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32亿元,是2007年的1.5倍,中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2.78亿元,是2007年1.4倍,大中型企业利润实现快速增长,经济效益上新的台阶。
3、企业资产实力壮大。2012年,规模工业资产合计为994.33亿元,是2007年的2倍,企业资产规模扩大一倍,规模工业整体竞争实力上升;其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资产方面更是有飞跃式发展,资产分别为68.36亿元、49.0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3.4倍、6.2倍;外商及港澳台发展迅速,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推动规模工业经济实力壮大。
二、衡阳市规模工业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2012年,衡阳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803.88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排名居全省第五位。2008-2012年五年间,衡阳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逐年提高,由2008年的8.0%到2012年的11.0%,占比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1%,占比较2008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在全省的份额逐年加重。
衡阳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五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五年间我市年平均增长达20.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9.4%)1.3个百分点;2009年达到最高增速24.4%,超过当年全省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2012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六位,排名比2008年提高3位。
1、衡阳市工业经济在环长株潭排名居前三。2011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开始用“环长株潭城市群”概念,代替“3+5”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是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中心,外围分别发展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5个次级城市群。
2008年,衡阳是环长株潭城市群中受冰冻灾害影响最大的城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环长株潭1.5个百分点;2009-2011年,衡阳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高于环长株潭5.0、0.3、1.6个百分点,2012年,衡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从高位回落,低于环长株潭0.6个百分点。5年间,衡阳增加值总量和增速在环长株潭的排位都居中,分别为第3位。
岳阳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稳居环长株潭第一梯队,2012年岳阳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达1122.86亿元;5年间,其总量在环长株潭城市群中稳居第一,全省排名稳居第二,仅次于长沙。衡阳、常德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处于环长株潭第二梯队,两个城市在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方面相当接近;5年间,两个城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相差最大的年份差36.69亿元,相差最小的年份仅0.45亿元;与第一梯队岳阳相比,衡阳和岳阳每年要比岳阳少200-3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且有逐年拉大的趋势。益阳、娄底属于环长株潭城市群第三梯队,到2012年,益阳、娄底增加值总量均接近400亿元,分别为382.92亿元,397.98亿元,衡阳、常德增加值总量分别为803.88亿元、804.33亿元,第三梯队与第二梯队相比,少了400多亿元。
2、衡阳市工业经济在一点一线的发展速度靠前。“一点”即长沙、株洲、湘潭经济一体化,“一线”即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沿线的岳阳、衡阳、郴州,共包括六个市州。湖南的优势资源大部分都集中在这“一点一线”地区,湖南将实施不均衡的发展战略,重点打造“一点一线”地区,引导“一点一线”地区优势发展。
2008-2012年,衡阳市增加值实现逐年攀升,2010年开始更是每年上升一个档次,2010年突破500亿元的大关,2011年突破600亿元的大关,2012年上升两个档次,突破800亿元的大关。增加值在“一点一线”六城市中的占比也逐步扩大,2010年开始,保持13%以上的占比,衡阳在“在一点一线”六城市中的地位逐渐提高。2008,由于金融危机及冰冻灾害的双重影响,衡阳市2008年增加值增速排位相对靠后,仅第四位,其他年份的排名均在前三甲。
五年间,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和结构方面都跃上了新台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衡阳工业在不远的未来将实现更大的发展,全市工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钟晓燕 周孚侨]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