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衡阳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各种挑战,高度重视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围绕促进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贡献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继2011年非公有制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后,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进入到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总量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216.43亿元,增长14.5%,发展速度快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2.7个百分点;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2.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6937元,比去年增加2025元。
发展质量提高,产业结构优化。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中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9.9:57.7:32.4,第一产业的比重首次低于10%,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处于支柱地位,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增长最快。2012年,非公有制经济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01.57亿元,增长16.9%,快于第一、三产业12.5和3.0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主要得益于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全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崛起,像富士康、欧姆龙等世界500强企业的入驻,更进一步优化了非公有制经济结构。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从一般加工制造等传统领域向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扩展,发展领域遍布几十个行业。
发展后劲增强,发展基础夯实。科技创新与投资是促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变量,对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影响深远,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一是非公有制经济是投资主体。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际完成投资额 775.26亿元,增长35.9%。非公有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2.9%,比去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二是投资项目多,新增固定资产量大。2012年,非公有制投资施工项目个数(不含房地产)1462个,增长17.8%;本年投产项目1272个,同比增长93.6%;新增固定资产643.22亿元,同比增长57.1%。三是实际利用外资较快增长。全市新签外资合同项目111个,增长1.8%;合同利用外资7.49亿美元,增长7.7%;实际利用外资6.04亿美元,增长21.5%。四是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增强。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实现244.8亿元,增长27.2%;中小企业专利申请量为560项,增长20.2%。五是创业基地建设成绩显著。衡阳市三叶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市新建湘创业基地、市新衡泵创业基地、市瑞安创业基地等9家单位被授予全市首批“创业促就业示范基地”。
市场主体地位稳固,社会经济贡献突出。市委、市政府加强企业服务年建设,为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群体数量不断扩大。2012年末,全市实有个体工商户10.5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0.8万户;资金数额54.80亿元,增加8.52亿元。全市私营企业累计达到1.54万户,增加0.13万户;注册资本460.83亿元,增加85.20亿元。二是主体作用不断增强。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成为全市经济的强力支撑。2012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2.1%。三是就业主渠道作用彰显。2012年末,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达227.55万人,占全部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88.6%。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主导规模工业增长。2012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4.8%,中小微企业的贡献率达到74.5%,为规模工业增长贡献了11.0个百分点。中小微工业企业,呈集群发展态势。一是产业集群发展。2012年,全市中小微规模工业增加值超过50亿的大类行业3个,30-50亿的大类行业6个,10-30亿的大类行业11个。二是园区集聚发展。2012年,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含集中区)共有249家中小微规模工业企业,占规模工业个数的20.3%,实现工业增加值171.5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1.3%。
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2012年,全市在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为引领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也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一是全球经济处于艰难复苏期,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指出,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整体复苏艰难曲折,国际金融领域仍然存在较多风险,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上升。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长2.3%,低于2011年的3.3%;其中,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率为1.3%,低于2011年的2.4%。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多,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二是国内市场需求不旺,经济增速放缓。2012年,受国内市场需求不旺的影响,国家、省、市经济发展速度放缓,GDP增长速度较2011年低1.5个百分点以上。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没有突出的优势。2012年规模工业生产,中小微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04.89亿元,增长12.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
要素制约明显,利润空间缩小。2012年,规模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实现利润总额141.90亿元,利润率只有6.4%。主要受制于生产要素的影响,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一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在产业链中所处地位决定了非公有制和中小企业难以通过提高出厂价格来消化原材料涨价成本,一些企业通过“现款进料、赊销产品”的方式维持生产经营,这样进一步加大流动资金压力,影响企业生产积极性。二是资金来源单一。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是投资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国内贷款占比为5.0%,利用外资占比为0.5%,自筹资金占比则高达82.2%。三是招工难,用工成本高。用工紧张已由季节性缺工向常态性缺工转变,偶发性缺工向长期性缺工转变,季节性普工和长期性技工缺口较严重,机械制造、纺织等制造业招工尤其难。用工市场出现企业招不到人和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并存的矛盾。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非公有制和中小企业提高待遇也难具吸引力,而提高待遇导致企业人工成本上涨最终影响到企业盈利水平。
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在全市经济发展进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由于所占比重大,充发挥其作用尤显重要。但从综合实力方面评估,尽管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户数、人员和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8.0%、74.1%和82.9%,但户均主营业务收入、户均资产、户均利税均低于公有制规模工业的户均水平。2012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户均主营业务收入为2.14亿元、户均资产0.54亿元、户均利税0.22亿元,分别比规模以上公有制工业低1.10亿元、2.70亿元、0.03亿元。从企业规模看,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仅10户,占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的1.0%。
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限制。一是缺乏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多数中小企业业主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过分看重现实利益,自主创新意识淡薄。因此,在产业发展上,全市中小企业的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高,产业配套程度较低,高技术、高加工度企业数量较少。二是企业组织模式上家族企业多,公众企业少。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以家族企业居多,家族企业的组织模式在初始阶段,因团队凝聚力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须要融入到开放型市场体系中,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公众企业。三是经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在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领域内,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有效分离,企业发展受制于创业者个人的经营管理能力。从现实情况来看,全市中小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本科以上学历不足50%;企业家才能,尤其是经营管理能力、战略决策能力较之大企业略显不足。
三、建议和对策
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应在产业引导、企业服务和培育核心竞争力上多下功夫。
重视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是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聚集度最高的产业,三年时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发展历程表明,做大做强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功不可没。一是专业化分工,做好配套。对不同产业市场进行细分,不断延长产业链,在产业链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做到专业化分工。要鼓励中小企业参与集聚区分工协作,关联产业抱团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有利于发挥整体的集聚效应。二是合理布局,各有特色。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整合产业集群内部要素资源,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资产、品牌、资源、技术和市场为纽带,大力发展具有衡阳特色的中小企业创业园。如特变电工业园、衡阳钢管深加工产业聚集区、白沙工业园中的蔡伦光电产业园和蔡伦数位产业园,都是我市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方面独树一帜的特色,我们应当巩固与大力发展这一特色。
健全非公有制和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以及突出服务性的原则,重点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健全非公有制和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政策法规、创业辅导、技术合作、信息服务、管理咨询、市场开拓、中介服务等信息。二是切实解决用工难问题。定期举办各类现场招聘会、加快建立劳动力资源供需情况数据库、与劳动力输出地建立互助协作信息平台等方式来解决好用工难问题。三是发展壮大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作用。四是创新企业融资担保方式。运用我市信用评价体系,实行企业联保信用担保机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2012年,全市发行湖南省首支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填补了省内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领域的空白。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要奋力突破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限制,积极开拓市场,培育企业核心竟争力。一是树立“人才兴企”的理念。培育和储备一批战略型、创新型、技术型人才,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市场定位清晰。企业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品结构,对市场需求做全面客观地分析,充分挖掘细分市场的潜力,发展“专、精、特、新”产品。三是突出自主创新。支持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推动传统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改造提升。四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工程。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鼓励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蒋濂]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