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衡阳市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来源: 时间: 2013-08-1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2年,全市紧紧围绕“打造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宜居家园”发展战略,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势头良好,正逐渐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达到1533个,同比增长8.3%;年末从业人员49568人,增长8.7%;年末资产总计122.4亿元,增长28.4%;总产出达到144.4亿元,增长24.1%。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9.16亿元,同比增长20.4%,分行业来看,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业和网络文化服务业增长最快,同比分别增长78.1%、57.3%。随着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全市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53%,比上年提高了0.23个百分点。

  (二)规模(限额)以上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省排名靠前。2012年,全市规模(限额)以上文化产业保持了较快发展,有法人单位158个,同比增长28.5%,法人单位个数和增速均居全省第3位;实现增加值56.46亿元,增长2.24倍,分别居全省第3位、第1位;规模(限额)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88%,提高1.88个百分点,分别居全省第3位、第1位。

  (三)文化产业渐成为衡阳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4%,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出了7.52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成为衡阳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四)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从文化产业的三大层次看,2012年以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为主体的“核心层”实现增加值23.65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4.2%,与2011年相比,增加值占比提高7.7个百分点;以网络、娱乐、旅游、广告及会展等新兴文化为主的“外围层”实现增加值29.67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2.9%,占比下降2个百分点;以从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相关层”实现增加值15.85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2.9%,占比下降5.3个百分点。三大层次增加值结构由26.8:44.9:28.3调整为34.2:42.9:22.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值得注意的是,“核心层”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外围层”、 “相关层”比重下降,说明全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力量正在加强,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文化产业经济基础薄弱,对GDP贡献有待提高。2012年,衡阳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58个,占全市文化产业单位数的10.3%,整个产业基础差,规模小、家庭式企业、作坊式企业较为普遍,有规模效应的大型文化产业项目较少,相应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从增加值总量看,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9.16亿元,仅为长沙的12.4%、岳阳的73.1%、株洲的69.2%、常德的89.4%,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5位,且赶超压力不小。从各市州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看,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全省增加值总量的5.8%,远远小于长沙比重(46.7%)。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53%,低于全省水平1.85个百分点。总量偏少,规模偏小,使得文化产业对GDP贡献不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仍然较低。

  (二)行业发展不均衡,文化产业结构有待优化。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的九大行业中,实现增加值最多的行业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2.37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2.3%;其次是文化用品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完成增加值12.9亿元,占18.7%;两大行业之和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1%,其他七大行业增加值占比不到50%,其中占比最低新闻服务仅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0.02%,全市文化产业的行业发展不均衡。

  (三)文化市场发育不完善。衡阳是个人口大市,文化市场潜力深厚,但衡阳文化市场主体发育还不健全。受投融资机制、环境和文化投资效益周期长等因素的影响,文化招商引资较为困难,文化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十分艰辛,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文化产业企业太少,带动产业化开发的成效不明显。

  三、对策建议

  (一)优化整合存量,努力引进增量。通过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有目的、有重点地在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广播影视、艺术品经营、动漫制作和网络服务等领域培育出若干大型文化企业,特别是亿元以上企业,形成行业龙头,带动整个行业快速发展。

  1、深入挖掘南岳寿文化、宗教文化、火文化、生态休闲文化等文化资源,不断加深对产业资源价值的认识,加大挖掘、整理和开发的力度,形成以南岳为中心的,辐射周边地区的文化高地。

  2、有效地优化县与县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各种分散的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创造条件,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以城区为中心,沿“一小时经济圈”,打造衡阳文化航母。

  3、做好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的规划,做大做强市区文化中心。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要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上,要强调产业集聚效应,通过打造市区文化中心板块,增强市区文化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利用全市交通区位优势,举办各类会展、演艺活动,结合市区文化底蕴,构建艺术品集散区,建立连接内地与沿海的文化中心。

  4、依托衡阳的资源优势,瞄准国际国内的大市场,将文化领域企业作为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尽快形成具有衡阳特点的文化产业格局,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最好是尽快“请进来”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企业。这对于扩大全市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园区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应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加大人才机制创新,完善人才使用、竞争和激励机制,吸引和挖掘优秀人才,使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

  (三)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业结构。针对全市文化产业结构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的特征,要加快对传统优势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改造,实现产业升级,更要以“衡阳云谷”为依托,依靠现代科技进步来创造新的文化资源,突破传统运作模式,推动诸如网络文化、文化创意、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领域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使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发展、结构不断改善、效益不断提高。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何登峰]
[审核:吴天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