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比中看衡阳市规模工业经济发展
——株洲市、衡阳市、常德市、郴州市四市规模工业比较
近几年,衡阳市规模工业取得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湖南省工业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衡阳市工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通过对四市规模工业基本运行情况、支柱行业和重点企业、规模工业经济发展的优劣势等方面进行对比和比较,了解株洲市、常德市、郴州市规模工业发展结构及优秀经验,为衡阳市规模工业经济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四市基本发展情况
选择株洲市、常德市、郴州市三个市的规模工业与衡阳市相比较,是因为这四个市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在城市群划分方面,四个市有诸多的联系,一是常德、衡阳市都属于环长株潭城市群,二是株洲市、衡阳市、郴州都属于一点一线城市群,三是衡阳市、郴州都属于湘南城市群;
在规模工业总量方面,2010-2012年三年中,四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稳居湖南省规模工业增加值排名第二位至第五位,四个市规模工业实力十分接近。
(一)四市规模工业现状
2012年,株洲市共有规模工业企业1292家,在四市中居首,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767.74亿元,同比增长14.6%。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0.7%,工业化率为54.1%,工业化率为四市最高。衡阳市共有规模工业企业1226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803.88亿元,同比增长14.8%。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6.3%,占比为四市中最高,工业化率为42.6%。常德市共有规模工业企业829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804.33亿元,同比增长15.3%。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7.7%,工业化率为45.0%。郴州市共有规模工业企业1093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832.70亿元。同比增长15.4%,同比增速为四市最快,工业化率为54.0%。
从规模工业基本发展情况看,四市中,企业数最多的是株洲市,高达1292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占比重最高的城市和最低的城市之间相差15.6个百分点;工业化率最高的是株洲市,高达54.1%,最低的是衡阳市,为42.6%,两城市之间相差11.5个百分点;四市工业化率均在40%~60%之间,均为半工业化城市。
(二)四市规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发展现状
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是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力的重要体现。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方面,2012年,株洲市分别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技改投资611.10亿元、515.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2%和46.1%,两项指标的总量和增速均居四市第一;衡阳市分别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技改投资577.98亿元、512.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2%和34.9%,两项指标的总量均居四市第二,增速均与郴州市并列第三;常德市分别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技改投资486.70亿元、237.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6%和42.5%,两项指标的总量均位列第四,增速均位列第二;郴州市分别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技改投资503.78亿元、257.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2%和34.9%,两项指标的总量均位列第三,增速均与衡阳市并列第三;
两项指标总量和增速,株洲市都位列第一,其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力最强。其他三个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接近,但是衡阳市总量具有明显优势。工业技改投资在总量方面,衡阳市具有明显优势,常德市和郴州市较接近,在增速方面,衡阳市和郴州市较接近,常德市具有明显优势。
(三)四市规模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工业园区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工业企业的集聚度,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2012年,株洲市工业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401.37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52.3%,拉动规模工业增长7.8百分点;衡阳市工业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47.79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0.8%,拉动规模工业增长7.1个百分点;常德市工业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11.40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6.3%,拉动规模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郴州市工业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44.10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1.3%,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0.1百分点;
四市中,除园区拉动规模工业增长百分点郴州市最高之外,园区增加值总量、在规模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均株洲市最高。综合来讲,株洲市园区工业园区在四市中发展程度好、集聚程度高。
二、四市规模工业发展的支柱行业、重点企业
将四个市2012年大类行业按增加值从大到小降序排列,分为不同的区间,将各个区间大类行业的分布结构、数目进行比较。
2012年,株洲市重点行业按增加值总量分布比较集中,增加值过百亿及增加值在45-55亿元之间的行业,株洲市均有三个,其他行业增加值都在25亿元之下。三个增加值过百亿的行业,分别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是四个市中过百亿行业最多的市。这三大行业是株洲市的砥柱行业,共完成增加值390.80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50.9%,占比超过总增加值的一半。增加值处于第二区间是株洲市的支柱行业,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12年,衡阳市增加值超50亿元的行业有5个,分别为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大主导行业共完成增加值330.56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1.1%,拉动规模工业增长6.7个百分点。
2012年,常德市最大的行业是烟草制品业,增加值超过四百多亿,其增加值就超过总增加值的一半。常德市第二大的行业是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为58.48亿元。两大支柱行业共实现增加值483.72亿元,占规模工业的60.1%,拉动规模工业增长9.8个百分点,其他的行业均在40亿元以下。
2012年,郴州市的过百亿元行业为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其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四分之一。50-100亿元的行业有四个,分布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五大支柱行业共完成增加值511.48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1.4%,拉动规模工业增长8.0个百分点
三、四市产业特点
按增加值大小的分布看,株洲市是“板块发展”,第一个板块是增加值超百亿的行业,第二个板块是增加值介于45-55亿元之间,第三个板块是增加值均在25亿元以下,行业分布较集中;常德市是“一家独大”和“一枝独秀”,“一强独大”是烟草制品业,增加值超过400亿元,“一枝独秀”是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接近60亿元,其他的行业均在40亿元以下;衡阳市和郴州市的分布较均匀,100亿元以下的大类行业中,几乎每10亿元阶段都有一两个行业。但是衡阳市没有增加值过百亿的行业,规模工业发展少了“主心骨”。
按行业类型的分布看,株洲市六大重点行业分布广泛,工业结构合理,不会因为某一单方面的政策调整、市场波动对整个工业有全面的打击,但是株洲市最大的行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受铁道部改制的影响,出现订单紧缺,造成企业大量库存积压和生产下滑;衡阳市的五大主导行业中,一个计算机行业、一个人工密集型的资源型行业、三个高耗能行业,行业分布偏向资源型,容易受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方面的影响;常德市对烟草制品业依赖性过大,且烟草属于垄断型行业,国家对烟草政策的调整及烟草行业的波动都会对常德经济形成较大影响;郴州市的重点行业多为资源型行业,行业类型分布单一,抵御风能能力低。
按环境保护方面看,常德市的两大主导行业是烟草制品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在四个市中,受环境保护政策的影响最小;株洲市重点行业中,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不高,环境保护政策会对株洲市规模工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大;衡阳市重点行业偏向资源型行业,受环境保护政策的影响较大;郴州市的重点行业多为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环境保护政策及市场波动会对郴州规模工业造成较大的影响。
从对比数据来看,四个市工业发展各有特色:株洲市工业发展全面,重点行业分别较广,受单一的政策因素、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工业发展基础雄厚;衡阳市规模工业发展“主力军”集中在中大行业,规模工业发展潜力大,增加值介于50-100亿元、20-50亿元,10-20亿元这三个区间的行业数目均是衡阳市最多,通过发展壮大,衡阳市工业可以迈向新台阶;常德市烟草行业是高利润、高税收行业,有助于提高工资水平,增加国家税收,从而带动其他经济消费,促进常德市经济增长;郴州市自然资源丰富,素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银都”、“湖南能源基地”之称。郴州市增加值排名居前的重点行业也多与资源有关系,例如增加值排名前五的重点行业都是资源型行业,可以发展初级的自然资源采掘业,也可以发展深度的自然资源衍生品加工业,丰富的自然资源奠定了郴州市规模工业发展的基础。
四、衡阳市规模工业经济发展的自身优势
(一)大批老工业企业作支撑,工业发展基础雄厚。衡阳市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和享受西部开发政策的地区之一,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优越的产业发展条件。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湖南金杯电缆有限公司、衡阳恒飞电缆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春昌有色选冶有限公司、湖南省湘衡盐化有限责任公司等一大批成立几十年的老工业企业,仍然在衡阳市工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衡阳市规模工业的发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础,支撑着衡阳市工业的发展。
(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引进大批大型企业。衡阳市委、市政府提出抓大项目、好项目,承接能够有效提升衡阳市产业层次、处于产业链高端、带动力强的优质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承优接强。富士康、欧姆龙、中兴通讯等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衡阳工业在传统优势产业中提升层次,工业获得新发展。目前,落户衡阳市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3家,成为继长沙之后,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势头最强劲、成效最显著的地区。
富士康、欧姆龙、中兴通讯等企业的安营扎寨,带动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前来安家落户,让衡阳市迅速崛起了一个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与特变电工新疆总部的成功签约,共同打造百亿输变电配套产业园,推动特变电工实现“北沈阳,南衡阳”蓝图,拉动衡阳市输变电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区域性输变电配套产业集群;澳门新中源集团投资兴建衡阳市衡利丰高档瓷砖生产基地,重振衡阳市传统陶瓷产业,极大地提升了该市的陶瓷产业层次和行业竞争力。
近期,全市与中国五矿成功“联姻”,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以水口山集团为战略平台,着力打造中国五矿有色金属的产业基地,共同打造衡阳有色金属产业基地这艘“航母”;随着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投产,全市工业结构将会得到极大改善,衡阳工业的发展壮大有了新的动力与活力。
(三)多点支撑格局基本形成,不同大类行业全面发展。2012年,衡阳市增加值排名居前7位的分别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属于采矿业,其他都属于制造业。不同类别均衡发展,增强了规模工业的竞争力,减少了因国际宏观环境、国内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房地产调控政策、市场波动等某单一因素带来的冲击力。
(四)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工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2012年以来,衡阳市委市政府围绕“打造千亿园区、建设工业新城”的总体目标,提出把工业园区打造成“富民强市”的第一增长极,园区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衡阳市工业经济发展、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现阶段,衡阳市共拥有国家级工业园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7个,市级工业园区6个;总入园企业346家,其中省级及以上园区企业228家。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培育,园区工业特色突出、产业优势明显,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车关键零部件和新材料五大优势产业,成为衡阳市的新增长极。这些产业既有基础较好的传统工业,又有新材料、电子、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优化升级了工业机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五、推动衡阳市规模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中流砥柱的行业,提升行业竞争力。通过对四个市重点行业分析,增加值过百亿的行业,株洲市有3个、常德和郴州分别有1个,衡阳市是唯一一个没有增加值超过百亿元行业的市;没有中流砥柱行业的支撑,衡阳市工业发展少了“主心骨”,集中度低,辐射性小。超过50亿元的行业,衡阳市有5个,加大这五个行业的发展力度,着力培养1-2个行业增加值过百亿的“行业巨人”,成为衡阳市中流砥柱行业。增加值介于20-50亿元的行业,衡阳市有9个之多,是四个市中最多的,比株洲市、常德和郴州分别多4个、3个、4个,增加值处于这一区间的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加大对该区间行业的培养力度,促进向更高层次行业迈进,成为衡阳市支柱行业。
(二)优化行业结构,突出节能减排。优化行业结构,突出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措施,是转变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衡阳市增加值排名前5的行业,三个为高耗能企业,一个为资源型行业,优化行业结构任务重,节能减排压力大。对于优化行业结构,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提高进入门槛。调整投资方向,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坚决抵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进入,遏制部分行业过剩落后产能盲目发展,为先进产能发展腾出空间。二、对于部分落后产能企业,坚决实行搬迁、关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认真落实综合治理的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落后产能企业的搬迁、关停工作,积极引导企业绿色搬迁,全面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三、加大技改力度。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工业、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能源的消耗,加大节能降耗的技改力度。以提高工业附加值为突破口,转变发展模式,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过度消耗资源的粗放发展向注重效率、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转变。
(三)加强园区建设,发挥园区载体作用。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衡阳市园区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衡阳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但是与其他三个市相比,衡阳市园区工业增加值居第三位,仅在常德之前,衡阳市园区建设相对比较薄弱,仍需加强建设,发挥园区载体作用。在园区建设方面,要加大对园区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内水电、交通、通讯、生活等园区基础设施,提高园区硬环境;改善政务环境、建立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融资平台,提高园区软环境。在企业引进方面,既要大力引进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特别是引进世界500强生产型企业,提高园区产业层次,又要大力引进带动能力强、关联性大的企业发挥其产业龙头作用,向外延伸相关产业链,提高园区集聚程度。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周孚侨]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