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经济发展步伐趋缓的宏观环境下,全市工业战线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提高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抓手,工业经济整体呈现逐季回升的良好态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11.8%,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1和0.2个百分点。
一、工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一)企业生产状况。2013年,在全市38个规模工业行业中,28个行业增加值较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有14个行业增速超过了整体平均水平,6个行业增速超过了20%。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的行业有8个,较上年增加1个,合计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57.8%。
1、三大支柱行业贡献率稳步攀升,电子信息产业支撑作用显著。2013年,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首个增加值过百亿的产业,其次是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制造业,三者增加值合计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三成,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5.6%,拉动规模工业增长6.6 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业同比增长51.4%,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13.0%,对规模工业贡献率达到46.2%,拉动规模工业增长5.5个百分点,凸显了电子信息业对全市规模工业的强劲带动作用。
2、轻重工业平稳增长,重工业快于轻工业。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中,轻重工业平稳增长,分别9.8%和12.3%,重工业快于轻工业2.5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结构为22.3:77.7,重工业由于占比大,对规模工业平稳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走势看,重工业各月累计增速保持在12%-13%区间内,最高为9月份累计增长13.0%,最低为5月份累计增长12.1%。
3、非公经济主体地位明显加强。2013年,全年非公企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2.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81.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为87.7%,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0.4个百分点。
(二)企业效益状况
1、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大部分行业实现利润增长。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955.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实现利润总额137.96亿元,增长2.8%。从行业大类的效益情况看,全市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4个行业利润保持了同步增长的态势。
2、企业减本增效初显,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13年,企业三项费用比上年同期增长25.4%,增速较上年降低8.8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增长13.6%,增幅较同期降低11.9 个百分点,管理费用增长34.9%,增幅较同期降低5.5个百分点,财务费用增长20.9%,增速较同期降低16.5个百分点。累计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三项费用分别为2.92元、4.87元、1.03元,基本稳定在较低的水准。
3、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企业去库存能力提升。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统计种类170种,与上年同期相比,保持增长的产品统计种类有120种,占统计种类的70.6%。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因其科技含量高、生产势头强劲,辐射带动了上下游行业的生产,形成了积极的发展态势,在规模工业结构调整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在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种类不断丰富的同时,企业去库存能力也进一步增强。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9.4%,各月产销率始终维持在99.2%-99.5%的运行区间,说明企业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三)工业结构状况
1、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持续放缓。2013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保持较低增速,比去年同期仅增长7.3%,增幅比同期下降10.5个百分点增幅,比全国10.1%的增幅低2.8个百分点。其中降幅最大的是黑色金属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幅分别下降21.7、20.2个百分点。
2、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质量、效益双提升。2013年,全市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总量居各行业之首位,占全市的11.74%,同比增长55.8%,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66.1%,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4.9个百分点;实现营业利润增长20.6%,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20.5%,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7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质量与效益双提升的良好态势,为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工业投资结构调整,轻工业快于重工业。2013年,全市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2.50亿元,同比增长35.4%,增速快于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23.6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等轻工业投资176.00亿元,增长38.1%;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重工业投资606.50亿元,增长34.6%。轻工业投资快于重工业。这一投资结构将有利于改变全市重工偏重、轻工偏轻的局面,为全市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夯实了基础,增添了后劲。
二、工业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高技术产业总量偏小,产业辐射能力有限。高技术产业是各产业中最具潜力的产业,是全市工业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基石,它直接关系到工业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近几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速不断加快,2013年全市规模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4.1%,远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但高技术产业总量占比仍不高,仅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14.3%,承接上游产业和辐射下游产业的能力有限。
(二)行业的增长面不够均衡,企业内生盈利能力亟待增强。2013年,在规模工业盈利的24个大类行业中,非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制造业合计新增利润总额8.22亿元,占全市盈利行业新增利润的53.3%,全市规模工业新增利润总额在行业的分布上呈不均衡化。从这四个行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来看,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化学原料制造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呈亏损状态,说明企业盈利能力也不够稳固,增利因素主要来自于非生产因素,工业企业内生盈利能力亟待加强。
(三)部分行业企业应收款拖欠,加大企业资金短缺风险。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22%,增幅较一、二、三季度提高10.9、6,3、5.9个百分点,且全市规模工业应收账款累计增速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速10.8个百分点,显示企业间拖欠资金现象较为明显。在全市37个规模工业行业中,只有12个行业应收帐款增速低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未拖欠货款资金。货款等应收帐款的拖欠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势必带来不利影响。
三、工业经济运行趋势判断
总体来看,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基本面向好,维持平稳增长有一定的支撑力,但也存在一些的制约因素。
(一)支撑因素
1、全国PMI等宏观指标走势逐步增强。2013年12月份,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等重要分项指数均在50%以上。PMI及重要分项指数的稳步提升,表示国内制造业发展正处于不断增强的通道,将带动全市制造业生产进一步活跃。除此之外,用电量、中长期贷款、铁路货运量等宏观指标也同步回升。2013年,全国工业用电量增长6.9%,增幅提升3个百分点;全国中长期贷款增长12.8%,增幅提高3.8个百分点;铁路货物运输增长1.6%,增幅提升了2.3个百分点。
2、国内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强。201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逐季稳步回升态势,年末同比增长13.1%,增速较一、二、三季度分别提高0.7、0.4、0.2个百分点。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4类商品的零售额增速超过20%,其余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消费需求的稳中有升,将促进相关产业链上工业企业的生产,带动相关制造行业持续稳定增长。
3、民营经济迎来新一轮的黄金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各项政策支持,全市民营经济将会迎来一轮更快速的发展期,占据工业领域更重要的位置,成为经济的强大推动力。
(二)制约因素
1、产能过剩压力制约工业经济发展。六大高耗能行业均面临供大于求的局面,抑制产能过剩行业是工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2013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中的有色冶炼、化学原料、非金属制品分列全市工业产值规模第2、3、4大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压力很大,对今后全市工业经济的影响将凸显。
2、工业经济外向度存有不确定因素。尽管美国经济缓慢复苏,欧洲经济底部企稳,但前景仍面临诸多下行风险;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中日局势紧张等都对我国工业品出口贸易带来不利影响。而全市工业品主要出口地区东南亚、中东、拉美,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对全市外向型工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预计2014年全市工业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运行态势,但保持工业平稳运行态势的基础尚需进一步稳固。
四、下阶段工业经济运行的建议
为更好地把握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工作总基调,在工业经济运行中要始终贯彻提质量、增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实现了工业健康平稳发展。
(一)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一方面要抢抓机遇,及时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重点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高装备制造业等前沿领域的重大项目,培育高端品牌,提升工业品质,优化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产学研平台,加快研究成果落地见效,整合资本、资源,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化、规模化。
(二)推动经营集约化,打造民营品牌大企业。一是对优质民营工业企业各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集中和优化,辅以精细化管理,纵向一体化扩大再生产,促进民营工业向强竞争力、高附加值的产业模式转变。二是鼓励民营工业企业之间相互融资、资本运作等,以扩大企业规模,做大做强民营集团。
(三)充分利用地方融资平台,解决企业间资金拖欠问题。一是要弱化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适当加大地方融资平台对工业企业的投资力度。二是要优化平台放贷结构,优先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控制一般制造业、高耗能行业的企业的贷款额度。三是对于还债能力有限的企业,采取债转股等以往成熟的清债方式,解决企业间的拖欠问题。
(四)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和运行调节,推动工业经济稳定增长。一是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发挥项目对工业增长的支撑作用,加快形成新增生产能力。二是加强工业运行的调节,降低非市场因素对工业增速的影响。要鼓励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尽快调整到位,形成新的产能。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张敏]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