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纷呈 问题犹在 希望可期

——《衡阳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有感

来源: 时间: 2014-04-0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日,《衡阳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式发布,这是2013年市委、市政府给全市人民递交的一份答卷。面对这份答卷,几点感受与大家共享。

  亮点纷呈。面对2013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市委、市政府克服了严重干旱等一系列重大困难,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进步,亮点纷呈。

  (一)经济实力不断上升

  一是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大关。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169.44亿元,增长10.2%。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338.41亿元,增长2.8%;二产实现增加值1039.42亿元,增长10.7%;三产实现增加值791.61亿元,增长12.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030元,增长9.6%。二是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大关。2013年全市财政收入达到211.88亿元,增长13.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7.20亿元,增长16.0%。一般预算支出359.70亿元,增长18.2%;其中住房保障支出和城乡社区事务两大类支出大幅增长,分别增长121.1%和30.9%。

  (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一是投资强势增长。201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37.30亿元,增长35.1%,延续了近年来的强势增长势头。投资贡献率达到61%,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的动力之首。二是消费保持旺盛。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1.92亿元,增长13.9%。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287.22亿元,增长18.0%。其中,家用电器和音响类增长27.9%;家具类增长36.6%;文化办公类增长25.7%;通讯器材类增长31.5%;汽车类增长25.5%。

  (三)民生成果不断扩大

  社会保障持续发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职工人数分别为60.52万人、68.66万人、51.92万人、60.29万人、41.56万人,分别增长0.23%、0.08%、1.74%、3.43%、-4.21%。社保基金安全完整率和规范运作率达100%。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06.79万人,增长0.06%。

  实事工作成果显著。2013年全市共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19项,涉及市直部门20个。截止2013年12月底,所有指标全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其中超额完成任务有10项,占项目总数52.6%。全部实事项目共计投入资金291028.1万元,其中国省投入149616.2万元,市县共投入83877.1万元,其他投入57534.8万元。

  城镇面貌焕然一新。2013年,全市开工建设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共计47个;小城镇开工建设500万以上的基础设施项目70个;重点镇基础设施100万元以上项目开工24个。完成旧城区提质改造15.9平方公里,新建“五小”设施108处,完成投资1.5亿元,覆盖53个社区,受益人口45万;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520户。

  (四)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97元,增长10.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76元,增长12.9%,增速高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物价水平相对稳定。201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4%,比上年上涨2.4%,在国家物价控制目标(即:增长3.5%)以内,继续保持基本稳定,总体依旧在可控范围内。其中粮食上涨5.4%;食品类上涨3.8%;油脂上涨6.0%;肉禽及其制品上涨4.7 %;烟酒及用品上涨6.3 %;居住上涨1.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2.0%。

  扶贫攻坚成就斐然。全年共投入扶贫项目建设资金达1.1亿元,实施扶贫项目314个,项目覆盖500多个贫困村,26.83万贫困人口受益。全年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惠及城镇居民、农村居民13.02万人和29.1万人,发放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4.48亿元和4.21亿元,增长10. 9%、22.7%,农村低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五)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科教事业有新发展。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53.26亿元,增长39.2%。专利申请量为2449件,授权量为1590件,分别增长10.2%、52.4%。成功创建了“衡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继衡阳国家高新区创建后又一张国家级名片。

  文化体育有新成就。全市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527个,在湖南省青少年儿童比赛中获金牌84枚、奖牌204枚,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三项均居全省第二位。耒阳市蔡伦古法造纸技艺、衡阳县石市竹雕、祁东渔鼓3个项目参评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已通过省评。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3%,有线电视用户72.73万户,增长84.6%。全年新闻出版业销售收入16.66亿元,全年新闻出版业利润总额2.01亿元。

  环境安全有新保障。市城区环境空气优良率为94.5%,城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2.3%。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460起,同比下降62.4%,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35,下降0.75个百分点。

  问题犹在。在2013年全市社会经济取得不错成绩面前,我们感到高兴。但是我们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一些问题和不足依然存在,发展的任务还很繁重,实现全面小康还有距离。

  (一)结构矛盾依然存在

  2013年,从三次产业GDP占比来看,一产占比偏高。衡阳是农业传统大市,一产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在全省市州中仅低于邵阳和永州。同时三产占比偏低,三产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则达9.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问题将直接影响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二)外经外贸有待加强

  2013年,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全市外经外贸形势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全年进出口总额为18.14亿美元,下降10.4%,。其中出口为12.61亿美元,下降3.6%。新签外资合同为112个,仅增长0.9%;合同利用外资为7.72亿美元,仅增长3.0%。

  (三)社会发展任重道远

  一是人均水平有差距。近年来衡阳经济较快发展,总量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衡阳GDP达2169.44亿元,列全省第四;财政收入达211.88亿元,列全省第五。但是衡阳是全省第一人口(常住人口)大市,人均水平却不高,2013年全市人均GDP30030元,列全省第七;人均财政收入2933元,列全省第六。二是民生基础有差距。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全市民生工作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三是全面小康有差距。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据初步测算,2013年全市小康实现程度只有85.8%,要想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还很艰巨。

  希望可期。2014年,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坚持稳定发展不动摇,从重产业、重项目、重民生出发,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稳中有升”和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一)重产业

  一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力度,改善农业经营模式,全面提升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二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重点引进一批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要抢抓机遇,及时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重点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高装备制造业等前沿领域企业;要着力提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规模发展新兴产业、高端发展主导产业、升级发展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产业。三是做强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政策优势,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大力发展各种支持生产、便民利民、增加就业的服务企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水平提高。

  (二)重项目

  一是要做好重大项目储备。积极策划、包装、启动一批重大储备项目,加快启动来雁新城、滨江新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二是要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要继续抓紧抓好华耀城、船山东路、衡云干线、红心美凯龙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三是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着力提高楼盘品质、加大楼盘配套功能,增强对市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四是要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加强民间投资政策的研究和落实,对相关政策措施进行全面梳理和完善,积极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三)重民生

  经济工作的落脚点在民生,民生无小事。2014年全市将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定要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民生。继续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加大财政投入,解决好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将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陈知生]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