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2014年粮食生产情况调查报告

来源: 时间: 2014-04-2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4年,衡阳市委、市政府把粮食生产摆在全市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全面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切实抓好春耕备耕,全市粮食生产形势明显好于往年。2月13日,市委、市政府又在衡山县召开“四冬”生产现场调度会,再次对春耕备耕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10条“粮食生产责任状”,推动各级各有关部门全力投入春耕备耕。全市已落实早稻种植计划365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

  一、主要特点

  一是领导的力度更大。市委书记、市长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亲自部署粮食生产,出台了《衡阳市2014-2018年粮食生产规划》和《关于遏制耕地抛荒工作责任追究办法》两个文件,各县(市)区长向市长递交了粮食生产责任状,明确粮食生产由一把手亲自抓,实施一票否决。第一件大事,列入绩效考核,亮出了粮食生产的“组合拳”。2月21日,海兵市长深入衡阳县调研粮食生产,并在全国人大会议提出了《关于加大双季稻主产区支持力度的建议》;3月21日,亿龙书记深入衡山县督促春耕生产,要求以改革的措施抓好粮食生产。

  二是部署的时间更早。2013年12月12日,市委、市政府在衡阳县召开了全市“一流转五服务”现场会,把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突破口。春节前,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委会专题听取粮食生产工作汇报,明确提出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求出台全市粮食生产五年规划和耕地抛荒责任追究办法。农历正月十四日,市委、市政府在衡山县长青乡召开了春耕备耕动员会,2月19日,市粮食生产领导小组召集17个部门专门审定粮食生产的相关文件。

  三是出台的措施更严。今年衡阳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每个县(市)要新增粮食生产龙头企业1个以上,每个乡镇要新增合作组织1个以上,家庭农场1个以上,每个村要新增种粮大户1户以上,明确各县市区、乡镇、村党政“一把手”及驻村干部为粮食生产直接责任人,要求各地建立健全从县(市、区)到组,从乡(镇)到户的农业生产台账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台账,并根据责任人辖区内出现5亩以上的常年耕地抛荒、双季稻比例下降和台账误差率较大三种情况,分别给予责任单位通报批评、黄牌警告、“一票否决”,给予责任人诫勉谈话、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和不得提拔重用、免职及相应党纪处分。

  四是投入的资金更多。衡阳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明确“谁种粮,谁受益”,要求产粮大县的粮食奖励资金不低于50%的比例直接用于粮食生产,安排30%以上的经费拨付到农业部门用于高产创建、集中育秧和发展种粮大户,县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按粮食播种面积亩均投入不低于10元,比上年增加不少于1元的标准考核。全市粮食生产预算投入1.2亿元,耕地亩均21.2元,比去年增加1.8元。

  五是兴粮的氛围更浓。一是领导带头深入一线抓办点。按照县办万亩,乡办千亩,村办百亩双季稻示范片的要求,全市“百千万”示范面积突破150万亩,占早稻面积的41%。二是部门联动深入一线抓流转。市、县两级粮食生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乡镇干部一道,广泛开展一流转五服务,全市耕地流转率由去年的34%增到目前的47%,累计发展30亩以上种粮大户3.98万户,比上年增加1.09万户,增37.5%;种粮家庭农场888个,比上年增加548个,增161%;农民合作社1951个,比上年增加523个,增36.6%;机插秧比上年增加30%。三是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抓服务。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全市2000多名农技干部组建了140多个粮食生产服务队,加大对水稻集中育秧、粮食高产创建、湘米工程等科技项目的实施力度。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种粮比较效益较低。虽然近些年国家出台了稻谷收购保护价政策,但因各种原因,多数农户的稻谷并没卖到保护价,尤其去年本地优质稻价格降幅较大,种粮的比较效益很低,直接影响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近年来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粮食种植在各类农作物中比较优势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去年一亩稻田双季收益年收入不足800元,远不如农民外出务工半个月的收入。

  二是农村劳动力缺乏。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导致农业用工工价高,特别是“双抢”时期,工价由70-80元/天涨到100元-120元/天,造成农民务农不如务工的观念。由于外出的青壮劳力较多,无力耕种自己的责任田,更是难以种植双季稻。只有老年农民在家带孩子,种上几亩单季稻做为口粮用,以维持的正常生活来源。

  三是土地流转存在障碍。近些年,衡阳市种粮大户土地流转发展势头很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土地集中连片难。农村二轮土地延包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顺利完成,使农村土地都由千家万户的农民分散经营。由于相当一部分农民抱着“宁可抛荒不可失地”和“宁可抛荒不得流转他人”的思想,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他人耕种,导致大户成片租赁耕地难度较大,不便于统一布局和管理,制约规模生产发展。其次,是流转合同履约难。由于目前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在家里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小孩,有些甚至举家外出,导致大部分种植大户在与村里或组里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时,只有部分农户在合同上签字,流转合同不规范。如祁东县种一粮大户于2009年在金桥镇金桥村签订5年合同,租种470亩稻田。可到2011年有6户返乡农民工提前毁约。种粮大户根本找不到申诉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衡南县一种粮大户,在廖田镇毛岗村流转100亩,投入8万多元修好机耕道后,农民强行收回自己耕作。

  四是春耕生产流动资金不足。据调查,农村各金融机构按投放计划,可以满足春耕备耕资金总需求。但由于信贷政策趋紧,农民贷款难度较大,导致其购买力有限,农资入户率明显偏低。即便能贷到款,单笔贷款金额也比较少,满足不了农民春耕备耕所需。据相关资料显示,农资大部分储备在供销商手里,80%的种粮散户还没有进行农资购买,30%的散户没有进行有目的的资金准备,只有少数种植大户储备有少量农资。

  五是信贷渠道不畅通。近年来,银行虽加大了对“三农”的信贷支持,但主要是3-5万元的小额贷款。因此,对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支持无疑是杯水车薪。由于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资金需求较大,经营的土地、住房、机械设备等不能作贷款抵押,较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即使以个人名义在金融机构获得了小额担保贷款,还存在申请手续繁琐、利息高、隐性交易费用高等诸多问题,发展前景受到很大制约。在农村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贷款利率月息在1分以上。由于缺少金融机构支持,一些有发展种粮规模意愿的农民,对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的长期投入信心不足,只能望而却步。据祁东县一生态农场主介绍,当地银信部门对该场500万元的自有资产不予认定。由此不能作为抵押物办理贷款业务,只愿借给他5万元小额贷款资金。

  三、几点建议

  一是切实加大政策宣传落实力度,大力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要按照省、市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开展粮食稳产增产行动。要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中央一号文件与各种惠农政策宣传力度,确保把中央提高种粮补贴和粮食最低保护价等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到每家每户。同时,要认真总结推介和积极探索完善现行农业保险好经验、好做法。要创新农业保险体制,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合理制定定损标准,进一步提高赔付价格,减少农民灾害损失,提高农业再生产能力,让农民在种粮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二是继续加强农资打假投入,大力开展农资综合整治行动。各农资产销企业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范生产经营。严把进货渠道关,采取正当经营手段,杜绝虚报浮夸,严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坑农害农行为。各经营网点及政府采购的农资必须依法依规,特别是种子的采购,必须经相关部门审定、适合衡阳市生态种植环境。农业、工商、公安、物价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管,加强部门合作,联合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治理、严打坑农害农行为,依法查处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假冒伪劣农资案件,严格控制乱涨价、乱收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充分发挥主要农资企业的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组织农资调度工作,确保农资价稳量足。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同时要创新体制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投融资格局,不断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同时,要加强部门协作,组织开展农资打假护春耕、放心农资进村入户等执法行动,严肃查处制售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三是不断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粮食合作组织。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及衡阳市《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意见》的精神,继续加大对种粮大户、种粮合作组织及家庭农场的发展和支持,把培育新的合作组织与支持原有的各类粮食生产合作组织有机地结合,制订政策、倾斜资金、加强服务进行全方位扶持,特别是种粮大户燃油补贴、农机累加补贴问题。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基础上,针对目前土地流转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明确土地流转主导平台,完善现有土地流转方式,积极探索多种新土地流转模式,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监管与管理,使土地流转健康有序进行,以利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促进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

  四是营造良好氛围,大力掀起春耕生产高潮。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进一步加大发展粮食生产宣传力度,把责任落实到干部,把中央提高种粮补贴和粮食最低保护价等惠农富农政策交给农户,让种粮农户不吃亏。要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干部进村入户发展粮食生产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送技术、送科技、送农资三下乡活动,逐户逐丘落实种植计划和土地流转事宜,迅速掀起春耕备耕高潮。同时,要加强农业服务指导,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积极指导农户做好田间管理。尤其对油菜、烟叶苗期、早稻等农作物田间管理。

  五是继续加快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紧紧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以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根据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优化布局,重点发展粮食、畜牧水产、禽蛋、油料,蔬菜、花卉、竹木、茶叶、中药材加工等。要要大力推介农家特色产品,支持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引导企业树立品牌,做大品牌。要培育龙头企业,倡导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资源重组、资本聚集、品牌整合等途径,做大做强。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的大型强势龙头企业,加快形成大型龙头企业引领、中小型梯次跟进的发展格局,促进农业经济向纵深推进。

[供稿:衡阳市统计张孝鹏 段乐]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