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2013年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1876元,同比增长12.9%,为全面建成小康衡阳打开了坚实的基础。
一、2013年农村扶贫开发的基本情况
(一)总数减少,收入提升。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市现有贫困人口62.15万人,比上年减少5万人,减幅达7.44%。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00元,比上年增加350元,增长15.6%。
(二)项目喜人,范围扩大。2013年,全市共投入扶贫项目建设资金1.1亿元,其中争取中央、省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扶贫办专项)3254万元,比上年增加654万元,增长25.2%。实施扶贫项目314个,项目覆盖500多个贫困村,26.83万贫困人口受益。项目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04万元、产业开发项目1200万元;两项制度项目450万元;扶贫培训项目380万元;社会发展项目20万元。
二、扶贫开发工作现状
(一)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农民收入不断提高。2013年全市共投入贫困地区产业开发项目资金4500多万元,其中发展种植业885万元、养殖业265万元、青年创业及科技示范50万元。贫困地区新建、垦覆油茶林10000亩,新建水果基地5000亩,楠竹低改2000亩;新建、改造茶叶基地2000亩;新建药材基地500亩、苗木基地300亩、特色经济作物基地4000亩。发展肉猪12000头、牛600头、羊2000只、家禽20000羽。衡南县在宝盖镇宝盖村发展扩进茶叶达200余亩,农民户平增收200元以上;在川口镇三塘村改造500亩油茶基地,直接受益人口1080人,在栗江白石村种植香菇75亩,发展农户61户;在泉溪镇石岭村发展良种葡萄基地100亩;柞市镇师塘村种植水果300亩,农民户平年增收在500元以上。祁东县全年安排了119个项目村,实施项目122个,其中生产发展54个村完成油茶种植270亩、药材种植520亩、祁东酥脆枣种植1210亩、黄花、席草、红薯、百合、苗木等新品种推广与应用4242亩,产业开发总面积达6242亩。另发展养牛场、养猪场、养鸡场各1处,分别年出栏肉牛100头、牲猪500头、家禽10000羽。
(二)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13年全市共投入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5700多万元,其中农村公路建设629万元、农田水利建设473万元、其它基础设施建设102万元。全市新建人饮工程6处、电排2座,解决了2.35万人和0.71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硬化塘坝139口、维修水渠32.05公里。新建、改造、扩建通村公路379公里,解决了贫困村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常宁市联合交通、水利、电力、教育、民政、扶贫等行业部门支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扶持资金2018万元,修建村组道路18公里;改造输电线路14公里;实施安全饮水工程8处,解决4800多人饮水不安全问题;维修护砌灌溉渠33公里,增加旱涝保收面积600多亩;改造贫困地区中小学危房38651㎡;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800户。耒阳市投入基础设施扶贫项目资金132万元,带动农民自筹、社会捐助和新农村建设资金600多万元。硬化村级公路38公里,维修改造渠道近800米,整修山塘8处,改造排洪渠道500米,新建自来水池1处。
(三)加强技能培训支持,脱贫致富确保实效。全市共投入培训资金380万元,其中“雨露计划”投入资金234万元,组织贫困学子参加中等职业学历教育2学期1198人。其他实用技术培训投入资金146万元,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授课、入户培训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农民进行培训,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素质。各级共举办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100余期,培训贫困农民100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1000多份。2013年9月10日-13日,市扶贫办协助配合省扶贫培训中心在祁东县成功举办了全省贫困地区重点产业实用技术推广与应用培训班1期,参训骨干来自全省24个县,共70人。重点推介了祁东酥脆枣、黄花菜新品种,采取专家授课、交流提问、实地查看等学习形式推广祁东酥脆枣优质丰产栽培技术、黄花菜高产栽培技术,效果非常好。衡山县在5月8日和8月8日,组织两期全县省、市定扶贫村培训班,培训人员120余人,聘请林业、畜牧、农业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授课,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目前全市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差异及各种因素的制约,还存在贫困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口帮扶力度减弱、少数村干部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等、靠、要依赖思想和“小富则安”的传统观念影响等。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贫困地区民生,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为主线,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集中力量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奋力开创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扶贫开发成功道路。
二是要做大做强扶贫产业,为贫困群众稳产增收打牢基础。首先要扶持做大做强扶贫龙头企业,发挥扶贫龙头企业对贫困地区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其次,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对扶贫优势产业的投入,对参与产业开发的贫困农户给予如种苗、肥料等补贴,并进一步扩大扶贫到户贷款覆盖面,让广大贫困农户获得参与产业开发的基本资金。第三,抓好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村优势产业及贫困农户的对接,形成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互相依赖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共同促进。
三是要政策调整上要抓整合。坚持以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各类资源,使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向专项扶贫靠拢,涉及水利、农田、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由各职能部门优先安排。同时,开展招商扶贫,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李喜]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