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打造“工业重镇、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宜居家园”的总目标,实施“开放带动、基础先行、兴工强农、创新发展”的总战略,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年”、“企业服务年”活动,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经济运行总体开局良好,实现“开门红”。
一、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特点
(一)总体运行有起色
总量稳步增长。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74亿元,增长9.0%,列全省第8,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位置前移3位,实现了总量、增速同步上升的良好开局。
结构调整有力。一季度,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8.4亿元、200.16亿元、143.19亿元,分别增长3.2%、11.1%、8.5%。一、二、三次产业比为16.6:48.6:34.8 ,与去年同期相比,一产比重回落0.7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产业发展有亮点
规模工业高速增长。一季度,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74.39亿元,同比增长12.7%,高于全国、全省5.0、0.9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二。增速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扭转了2012年以来持续下行的不利局面。一是重点行业拉动明显。贡献率前五大行业中,电子信息、化工、设备制造、农产品加工、黑金属冶炼五大行业增长率均在16.3%以上,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达到61%,拉动7.8个百分点。二是重点企业作用明显。富士康的核心企业之一胜添科技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最大,当月和累计的贡献分别达到34.6%和33.1%。大唐、瑞达、欧姆龙、裕华、中钢衡重等企业产值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华菱衡钢、建滔化工较去年同期提高10.4、9.3个百分点。三是评估指标支撑明显。3月份工业用电量当月增长14.8%,累计增长17.8%,增幅均位于全省第一名;工业企业应缴增值税累计增长8.5%,增幅位于全省第五名。
三产业增势较好。从全市193家重点服务业企业调查数据情况看: 1-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1.78亿元,增长10.2%,比去年同期提高7.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7亿元,增长14.7%。金融业实现了开门红,截止3月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283.96亿元,同比增长15.3%,比年初增加179.4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额达到522.43亿元,与上月增加19.95亿元,比年初增加65.05亿元。存贷款比为40.6%,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邮电业务总量(不变价)12.47亿元,增长22.4%。一季度,全市实现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9.18亿元,增长45.8%。
(三)动力支撑有力度
投资稳步增长。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18.29亿元,增长25.8%,高于全国、全省8.2和3.4个百分点,列全省第三。一是重大项目投资增长较快。目前全市在建5000万以上投资项目632个,同比加226个,一季度累计完成投资171.35亿元,增长52.9%。在建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29个,同比增加22个,一季度累计完成投资59.33亿元,增长40.7%。亿元项目完成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7.2%,同比上升2.9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2个,同比增加8个,累计完成投资9.5亿元,增长100.8%。二是重点行业投资增长较快。一季度,电力、热力和水的供应业投资9.29亿元,同比增长110.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7.82亿元,同比增长54.2%;住宿和餐饮业投资5.59亿元,同比增长147.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20.1亿元,同比增长33.6%。
消费增长趋稳。一季度,全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88亿元,同比增长12.8%,扭转了近两年来持续较快下滑趋势,基本趋稳。一是城乡市场同步增长,乡村市场逆势上扬。一季度全市城镇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71.5亿,同比增长12.9%;乡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5.4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出现逆势上扬的良好势头。二是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增速较快。1-3月,全市限额以上单位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零售额8.71亿元,同比增长25.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零售额5.64亿元,同比增长21.8%。三是文化、家居以及汽车类商品热销。1-3月,全市限额以上单位中,文化办公用品类实现零售额3.14亿元,同比增长26.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实现零售额7.78亿元,同比增长20.4%;家具类实现零售额1.34亿元,同比增长25.3%;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3.36亿元,同比增长28.6%。
进出口形势好转。一季度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4.63亿美元,同比增长18.8%,比去年提高29.2个百分点。其中,进口1.35亿美元,增长10.0%,比去年提高32.7个百分点;出口3.28亿美元,增长22.9%,比去年提高26.5个百分点。
(四)收入体现有质量
财税收入增势喜人。一季度,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56.56亿元,同比增长25.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2.12亿元,增长29.8%,增幅双双列全省第一。同时,国、地两税收入增长较快,一季度国税、地税收入分别增长21.9%、24.2%,其中国税收入增幅居全省第1位,扭转了2012年、2013年同期国税收入低迷的局面,企业所得税、商业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全面较快增长,其中企业所得税增幅接近70%。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据城乡住户调查数据显示,去年12月至今年2月,城乡居民收入人均达5058元,增长10.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78元,增长9.3%;农村居民现金可支配收入3780元,增长12.1%。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今年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呈现“亮点突出、开局良好”的态势。但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也较多,其中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和困难:
(一)从宏观看,经济下行压力大。今年以来,全国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回落趋势,显露经济存在减速的可能,下行压力加大。从相关匹配指标看,2月份,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虽高于临界点,但连续3个月出现回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0%,降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连续25个月下跌,表征工业产品市场需求持续疲软;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33.4%,较上季下降1.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从国家、省公布的指标数据看,一季度GDP、工业、投资及消费数据,均逊于市场预期,印证了内地经济的下滑态势。一季度全国GDP、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7.4%、8.7%、17.6%、11.8%,同比分别回落0.3个、0.8个、3.3个和0.4个百分点,均为近5年来同期最低水平。一季度全省GDP、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9.2%、22.4%、12.6%,同比分别回落0.9个、4.6个、0.4个百分点,只有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8%,同比上升了1.2个百分点。
(二)从产业看,不确定因素多。尽管一季度产业发展总体较好,亮点突出,但是下阶段不确定的因素还很多,特别体现在工业发展上。一是全省工业生产形势的不确定。从全国看,工业生产是低开的形势已明朗。1-3月,全国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7%,比上年同期低0.8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低1个百分点。从全省看,我省的趋势刚好与全国趋势相反。1-3月,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1.8%,比上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高0.2个百分点。全省下阶段下行趋势的可能性极大。二是工业用电量当月增长速度不稳定。工业用电量3月份当月增长14.8%,比2月份当月增长速度回落20.4个百分点,按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评估方案,评估后的当月速度必然会回落,至于回落多少个百分点,要看本月全省的工业用电量与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变动趋势。三是部分大企业的生产形势很不理想。一季度,全市规模工业增长主要来自胜添科技和新增企业的贡献,剔除胜添科技和新增企业的影响,全市规模工业增幅仅5.2%。3月份当月,湘衡盐化、水口山有色、星马重汽、特变电工产值分别下降36.2%、27.1%、20.2%、16%,拉低当月工业总产值增速1.7个百分点。
(三)从动力看,制约因素大。一是投资增长速度放缓。具体体现在房地产投资和工业投资的制约上。全市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完成20.69亿,同比增长4.7%,与去年同期70.8%的增速比,全市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达66。1个百分点,影响全市投资增速近3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工业投资完成117.16亿,占全部投资的53.7%,比重比去年同期减少近3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9.9%,比去年同期增速放慢20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增长呈现回落。近三年一季度全市消费的增速分别为15.5%、13.2%、12.8%,呈现逐年回落的态势。比如,全市零售额前20位的重点企业,2012年、2013年和今年一季度实现零售额分别增长15.6%、15.5%、11%,增幅呈现加速递减趋势,对限上数据增长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小,从而导致限上法人单位零售额增速出现回落。
(四)从名录看,“四上”企业少。一是新建企业减少。2013年我市新建新投产达标的企业121家,比2012年减少26家。二是培育新增少。2013年我市共新增“四上”企业372家,居全省第8位。其中:工业81家,建筑业7家,批发零售业153家,住宿餐饮业4家,房地产业28家,服务业34家。2014年到目前只审批上报4家。
三、下阶段工作建议
一季度,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济运行实现开门红,为完成全年经济工作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阶段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注重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抓重点产业发展。一要突出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的龙头作用,对关联度较大的产业进行整合,积极围绕产业链开展招商,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二要突出园区五大平台建设,加快标准厂房、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园区的项目聚集承载能力,引进更多的大企业、好企业入驻园区。三要突出服务业发展,利用好改革试点机遇,加速推进重大商贸物流项目,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服务业集聚发展。
(二)抓重大项目推进。一要做好重大项目储备。积极策划、包装、启动一批重大储备项目,加快启动来雁新城、滨江新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二要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要继续抓紧抓好华耀城、船山东路、衡云干线、红心美凯龙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三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着力提高楼盘品质、加大楼盘配套功能,增强对市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四要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加强民间投资政策的研究和落实,对相关政策措施进行全面梳理和完善,积极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三)抓全面小康统揽。目前,省已核定全市2013年全面小康指标,全市2013年小康实现程度85.8%,列全省第六。按照党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一些重点指标上。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以建设全面小康为我们工作总揽,对重点县区、重点部门、重点指标认真分析原因,找准问题,研究办法,抓好落实。
(四)抓“四上”企业入库。一是要加强选资引资力度。注重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对财政贡献大的优势项目。形成一个有梯度、有深度、有高度的多层次招商格局,不断做强做大全市的经济盘子。二是要加大“四上”单位的培育力度。建议要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明确职能部门责任,明确工作目标,重点加强“个转企”、“下转上”工作力度。三是要加快“四上”单位的申报力度。各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要明确工作目标,明确奖惩方案,提高积极性。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陈知生]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