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量齐升”看新常态下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

来源: 时间: 2015-03-2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节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战略意义。衡阳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坚持开放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培育特色产业,探索出切合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路子,使县域经济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稳步增长。 

  一、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1.县域经济总量增大。“十二五”以来,衡阳市县域经济得到了持续较快发展。2014年全市7个县市完成县域经济总量(GDP)从2010年的1025.45亿元增加到1666.05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长12.5%。7县市除衡山外,均迈入了200亿“俱乐部”,其中耒阳市已超越300亿,达到354.96亿元,较2010年净增114.88亿元;衡东县年均增长14.6%,年均增长速度最快。2.投资规模大幅增长。2014年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81.78亿元,是2010年的2.7倍,净增685亿元,年均增长28.2%。7县市投资总额净增逾百万的有衡阳县、耒阳市和常宁市;其中常宁年均增长32.8%,发展速度最快。3.消费市场持续繁荣。2014年县域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80亿元,较2010年总量净增190亿元,年均增长14.0%。7县市除衡山县外,净增额均超过20亿元,其中耒阳市净增达37.8亿元;衡东年均增长14.4%,增长速度最快。

  (二)运行质量不断优化

  1.产业结构明显改善。近年来,各县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支柱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4.2:42.2:33.6,调整到2014年的20.6:41.1:38.3,与2010年比较,一产业降低3.6个百分点,三产业提高4.7个百分点。2.农业“四化”进程加快。2014年,全市龙头企业发展到336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61家。全年规上企业实现总产值427.2亿元,增长35.7%;实现利润59.4亿元,增长22.6%。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789个,合作社成员增加到16.37万人,专业大户20708户,家庭农场1141个;耕地流转面积250.25万亩。全市注册农机专业组织265家,机插秧率达到了21.7%。3.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财政收入快速增加。县域财政总收入由2010年的51.1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89.54亿元,年均增长15.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09年的26.4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64.94亿元,年均增长20.0%。

  (三)人均均量不断提高

  1.人均GDP提升较快。2014年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7228元,较2010年提高10479元,年均增长12.9%。2.人均财政收入提高。2014年县域人均财政总收入为1463元,较2010年增加613元,年均增长14.5%。3、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也实现了同步增长。2014年7县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省级贫困县祁东外,均超过23000元,最高的达24968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10000元,最高的达15003元。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总体看,近几年衡阳市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和提升,但相对全省、全市来看,整体发展还是一个“短板”。尤其是伴随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老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经济发展的难度,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工业经济运行困难多。一是生产成本上升。工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增长的重要引擎。但受企业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影响,挤压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履维艰,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从2014年看,7县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均呈个位数增长,最低仅增长6.0%。二是用工难。用工结构性短缺,各县(市)和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普遍反映熟练工、技术工尤为紧缺,部分企业中高级技工稀缺难求。企业招工难、用工贵问题突出。三是部分企业生产困难。随着当前经济形势下行,加之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等影响,一部分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尤其是中小企业更是因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等原因经营困难。

  (二)项目建设压力大。一是重点项目储备不足。目前,由于投资基数不断加大,一批项目相继竣工,要继续保持投资快速增长,需要有足够的项目支撑。从项目支撑看,各县市项目储备不平衡,谋划和储备的项目规模偏小,后续接替明显不足。二是工业项目偏少。从投资结构和项目布局来看,工业投资仍然偏少,缺少真正能够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聚的大项目,缺少新兴高科技产业项目。三是项目建设推进难度加大。国家实施更为严格的宏观调控政策以来,进一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土地、林地、环保、安评、节能等行政审批程序,一些项目单位对国家新的项目管理机制还不适应,缺少主动性,缺少专业人才,项目前期工作推进迟缓,难度增大。

  (三)结构优化任务重。从一产看,盘子较大。由于衡阳是农业大市,相对而言农业盘子较大。2014年7个县市中一产总量在全省排前十位的有4个县市,分别为衡阳县、衡南县、耒阳市和祁东县。从二产看,差距明显。从2014年看,7个县市二产总量在全省排位均在28位之后,其增长速度均在86位之后,差距相对较大。从三产看,形势有所好转。2014年三产总量上在全省除衡山县外均位列54之内,其中耒阳市位列16、衡阳县位列28、衡东县31位。增长速度祁东县全省位列第1、衡阳县位列第12、常宁市位列第17,其它县市均在45以内。

  三、加强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巩固农业大市地位,稳定县域发展基础。衡阳是湖南农业大市,必须得以强化和巩固。重点在加强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上下功夫,把向农业强市转变作为主攻方向,不断稳定县域发展基础。一是稳定粮食生产。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保护好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改善农业技术装备,努力达到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将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30成吨以上的总目标。二是发展优势产业。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果、畜、烟、菜等主导产业,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形成农、工和产销一体化模式,提高产出效益。三是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在提高生产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民收入。通过模式创新,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发挥综合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抵抗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化县域产业布局。衡阳市县域发展具有一定的特色,比如说衡阳县的建材生产、耒阳市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常宁的油茶、衡东县的陶瓷、祁东的农产品加工和家具制造业等,这些都为我们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各级各部门要鼓励和支持各县(市)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依托市场开发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区域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联合、引进新资源,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现有的特色产业、块状经济。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市区工业向县域转移,实现中心城市与县域优势的充分发挥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积极推动市区金融、物流、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强化市区对县域发展在生产、生活领域的服务功能。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长县域发展后劲。一是优化环境。真正提高服务意识,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要转变工作作风,彻底改变承诺多、兑现少的现象,确实把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要落实重大项目全程代办和绿色通道制度,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做好落地项目的跟踪服务。二是突出重点。发挥县域产业优势,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和中央企业,着力引进大公司、大集团、大项目、先进技术、研发基地、总部中心等利于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推进产业升级的龙头项目。三是打造载体。目前衡阳市县域共有大小工业园区11个,要充分发挥好工业园区这个招商引资平台。根据自身的情况,突出特色,注意上、中、下游产品衔接,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壮大,集中力量发展重点产业,发挥规模聚集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新突破。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李喜]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