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现状及贡献分析

来源: 时间: 2015-09-3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工业园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整合利用资源、提高产业聚集度的有效形式,也是推动招商引资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工业园区的发展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增强企业的产业关联,处伸产业链,因此对促进城镇化发展和实现新型工业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衡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工业要转型、园区要先行”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项目支撑,创新机制体制,工业园区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规模不断扩大,贡献进一步提升,为全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工业园区如何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更高层次的飞跃,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可持续“稳增长”,是各工业园区亟需考虑的问题之一。

  一、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基本概况

  至2014年,在衡阳市省级以上产业园区中,有上规模工业企业的园区共9个。国家级1个: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8个:湖南衡阳松木经济开发区、湖南衡阳西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衡南工业集中区、湖南衡山经济开发区、湖南衡东经济开发区、湖南祁东经济开发区、湖南耒阳经济开发区、湖南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全市9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累计规划面积3746.15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0.25%。其中1个国家级园区规划面积600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0.04%。

  二、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发展特点

  (一)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57.06%,集聚程度提升明显。2014年,全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7.06%,比2013年提升15.93个点。其中,国家级园区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4.62%,比2013年提升7.49个点,远高于其他园区提升幅度;在省级园区中,除湖南衡山经济开发区、湖南衡东经济开发区、湖南耒阳经济开发区外,其他省级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幅度都超过了1个点。湖南祁东经济开发区提升幅度超过1.5个点,达到1.53%。

  (二)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1.66%,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高。2014年,全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66%,比2013年高出0.9个百分点。其中,耒阳经济开发区提升幅度最快,从2013年的27.35%提升至2014年的42.11%,提高14.76个百分点;其次是湖南衡东经济开发区、湖南衡阳西渡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分别提升13.59和13.12个百分点。

  (三)园区规模工业的主导行业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各有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培育起自己的优势行业。

  在全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中,从总量看,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总量最大,其次是湖南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从单个优势行业看,湖南衡阳松木经济开发区单个行业占比最高,其次是湖南祁东经济开发区。以这四个工业园区为例:

  ——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通信电子和电气机械优势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园区汇聚了一批如富士康、特变电工等先进电子设备和电气机械制造业企业,在全市的电子设备和电气机械制造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制造业产值占该开发区规模工业产值的26.46%和20.65%,占比都超过了20%,两者之和,接近该开发区规模工业总量的二分之一。此外,产值占比超过5%的还有专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业。

  ——湖南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的有色金属冶炼发展重心明确。该开发区入驻了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常宁市水口山志辉冶化有限责任公司等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从有色冶炼行业发展情况看,2014年,湖南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完成有色冶炼压延加工业产值占该开发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9.8%,在该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中占很大优势,占全市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的42.09 %,对全市该行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支撑作用。

  ——湖南衡阳松木经济开发区的现代化工特色显著。湖南衡阳松木经济开发区是衡阳唯一以发展现代化工为主的特色园区,园区总量不大,居全市各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的第8位,但特色突出。2014年,湖南衡阳松木经济开发区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占该开发区总产值的39.6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是湖南衡阳松木经济开发区的优势产业,也使其成为全市的化工产业重要基地。园区汇聚了建滔化工、新澧化工、建衡实业等一批大中型企业,为湖南衡阳松木经济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湖南祁东经济开发区食品加工业支柱型特点突出。湖南祁东经济开发区内积聚了一批从事食品加工业的吉祥食品、华泰食品、新丰果业等大中型企业公司。2014年,湖南祁东经济开发区食品加工业总产值占该开发区工业总值的35.09%。近年来,湖南祁东经济开发区大力培育和重点发展食品制造业,先后引进了华泰食品、兴旺糖果、金泰米业等多家企业,食品制造业产值占该开发区的产值比重一跃达到19.12%。此外,产值占比超过5%的还有医药制造业。

  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对全市贡献分析

  总体来看,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发展状况良好,投资、规模工业、就业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持续扩大,占全市比重进一步扩大。

  (一)固定资产投资贡献分析。从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来看,2013年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为272.65亿元,2014年为337.12亿元,总量增加64.47亿元。从比重来看,2013年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18.97%,2014年占19.08%,差不多占全市的五分之一。从拉动力看,2013年省级以上园区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全市投资增速提高6.30个百分点,2014年拉升4.49个百分点,拉动力下降了1.8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是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导致企业的投资谨慎;二是企业效益指标仍未根本改善,原材料、用工等成本仍在不断上升;三是受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影响,部分企业产能过剩、产品积压,现金回笼较慢,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动力不足。

  (二)工业经济贡献分析。从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来看,2013年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1.12%,2014年占57.06%,园区总量支撑起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对全市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非常明显。其中,湖南衡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级)规模工业总量最大,占全市的24.62%,近四分之一。从拉动力看,2013年,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的规模工业增加值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9.37个百分点,2014年拉升幅度更高,拉动力更强,说明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规模工业企业总体企稳向好,对全市工业发展支撑有力,拉动明显,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主动力。

  同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拥有占全市比重较高的经济资源。从资产看,2013年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企业拥有的总资产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的62.44%,2014年占64.6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的49.48%,2014年占59.39%。

  (三)就业贡献分析。从就业人数来看,2013年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从业人员为17.94万人,2014年20.45万人,增加2.51万人,在解决地方就业方面对全市的贡献也在不断增强。从就业比重来看,2013年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从业人数占全市31.05%,2014年36.26%,提升5.2个百分点。从拉动力来看,2013年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从业人数拉动全市从业增速提升0.78个百分点,2014年上升到4.34个百分点。由于各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处于发展阶段,新入园企业以及正在扩产扩能或转型升级的老企业,将会创造很多的就业岗位,缓解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成为扩大地方就业的重要渠道,工业园区极大地增强了再就业的“造血”功能。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工业化进程。同时也要看到在当前经济走势放缓的新常态环境下,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区域间工业园区发展不平衡。从现有的工业园区来看,园区工业发展不平衡,园区之间差距较大。园区规模工业企业个数看,目前规模最大的是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湖南衡阳西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分别达101家和57家,规模最小的是湖南祁东经济开发区和湖南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区,分别是27家和28家。从总量来看,最大的是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量最小的是湖南衡阳松木经济开发区,两者总量相差8.2倍。

  二是大多数园区产业特色不鲜明。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中,除上述举例的4个工业园区外,大多数园区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特色不鲜明。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平均总量不足50亿元,且专业化园区很少,多数园区未能形成与自身产业和区域特色相适应的发展格局,难以发挥区域带动作用。

  三是产业层次较低,大部分园区聚集功能不高。全市多数工业园区产业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效率较高、分工明确的精细加工产业链,并且园区间产业结构趋同、企业类型趋同现象较突出,有些园区的加工企业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产业低端,难以形成类似祁东、松木这类的相对较高聚集功能的园区。

  四是园区在建项目总体规模不大,缺乏龙头企业。全市园区在建项目数量虽然保持较快增长,但总体规模仍然较小,超亿元、超10亿元以上的项目,更是少之又少且多数园区缺乏龙企业带动作用,没有产业链的延伸,导致主导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四、加快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发展的建议

  工业园区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为加快推进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发展,壮大工业园区经济,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五大平台”建设,创新融资模式。一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要素支撑、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促进、市场开拓、综合服务、物流“五大平台”,引导企业在工业园区内新办从事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商业、物流、贸易、仓储、餐饮、教育、卫生等企业和经营单位。二是要完善财政体制。坚持谁投资、谁服务、谁受益的原则,激发各方面支持企业发展、培植新兴财源的积极性。三是要创新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工业园区依法成立投融资公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搭建投融资平台,鼓励园区依法发行企业债券、发行基金和短期融资券等,为园区建设提供充足资金。

  (二)合理布局园区产业定位,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工业园区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析市场特点,更好地把园区发展与各县市区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园区建设与地区产业合理分工。要各县市区要根本现有的产业,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园区实际,制定出园区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用于指导园区长期战略性建设。相关产业管理部门也应提出重点发展的具体行业和龙头企业,指导园区定点招商。重点引进一批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应好、带动效应强的项目,形成特色经济、特色产业,以园区的大建设推动地区的大发展。

  (三)提高园区服务质量,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在解决园区发展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工作中,园区要从“怎么能行的角度”着想,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园区内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真正做到为企业服务不出园区。如需上级审批的项目实行“代办制”,全方位为企业服务。切实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及时兑现各种优惠承诺。

  (四)解决土地、人才二大要素瓶颈。土地方面,园区要加大用地指标的争取力度,在严格落实《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要求的基础上,鼓励“零增地”投资。资金方面。人才方面。要培养一批经济管理干部、企业家,要引进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一线产业工人,进一步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大学的研发作用。

  (五)园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对接、结合、协调。第一,在县的园区建设规划上,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规划对接、结合、协调。第二,在县的园区建设上,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资源共享、政策共享、利益共享。第三,园镇结合,统筹建设。园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建设相结合,园区建设带动县镇建设,县镇建设助推园区建设。第四,地处乡镇、乡村的园区建设,不仅要与新型乡镇建设相结合,还要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协调。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张敏 周孚侨]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