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衡阳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涉农部门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主线,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积极做好农业与互联网、与生态之间联动发展,齐心协力,奋力攻坚,实现了衡阳市农业生产平稳发展。
一、全年总体形势
2015年衡阳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1.85亿元,同比增长3.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03.36亿元,同比增长3.8%。
分产业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服务业总产值分别为301.74亿元、34.49亿元、255.07亿元、44.32亿元和16.23亿元;各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212.39亿元、25.99亿元、125.52亿元、31.93亿元和7.52亿元,分别增长3.6%、7.3%、2.8%、5.5%和11.2%。
(一)种植业生产形势良好
1、粮食面积增加、总产增加。由于政府政策推动,各地积极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旱粮生产功能区,粮食生产保持基本稳定,全市实现粮食播种面积569.91千公顷,同比增长1.1%;由于气候适宜,水稻等高产作物种植比重增加,粮食单产有所提高,全市粮食单产392.77公斤/亩,增长0.4%;粮食总产量335.77万吨,增长1.5%。
2、油料作物生产稳中有增。全市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19.67千公顷,增长1.4%;油料作物总产量34.73万吨,增长3.6%。油菜籽播种面积207.29千公顷,增长1.4%;由于春季气候总体良好,温度日照适宜,油菜籽单产明显提高,油菜籽产量31.17万吨,增长3.9%。
3、经济作物生产形势喜人。近年来,衡阳市各地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积极推进农业与互联网、与生态之间的联动效益,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加之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高度整合资源推动蔬菜生产,蔬菜、水果、棉花等成为经济作物主要增长点。衡阳市蔬菜播种面积110.02千公顷,增长2.0%;衡阳市蔬菜产量359.63万吨,增长2.5%,水果(含瓜果类)产量78.39万吨,增长6.4%,茶叶产量2740吨,增长3.1%,烟叶播种面积8.89千公顷,总产量2.06万吨,分别下降0.9%、3.9%。
(二)畜牧业生产形势好转
2015年3月份开始,生猪、禽、蛋等畜禽产品价格回升,畜牧业扭亏为盈,养殖效益明显提高。衡阳市畜牧业产值255.07亿元,同比增长2.8%,增加值125.52亿元,同比增长2.8%。
1、生猪生产效益好转。2015年,衡阳市生猪存栏545.53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4.93万头,分别下降3.7%和4.9%。生猪出栏967.76万头,猪肉产量72.35万吨,分别下降2.9%和0.7%。生猪价格走势方面,一季度生猪平均收购价6-6.3元/斤;二季度为6.3-6.7元/斤,三季度为8.2-8.5元/斤,四季度为9-9.5元/斤,从二季度开始,生猪养殖实现扭亏为盈。
2、家禽饲养保持基本稳定。2015年,全市家禽存6829.91万羽,增长2.9%。累计出栏10787.2万羽、禽肉产量15.84万吨、禽蛋产量23.47万吨,分别增长3.2%,4.5%,2.6%。
3、食草动物持较快发展。受养殖效益、政策扶持等驱动,食草动物饲养量持续增长。2015年末,衡阳市牛存栏31.42万头,出栏14.27万头,牛肉产量1.73万吨,分别增长6.6%,5.0%,6.2%;羊存栏53.15万头,出栏64.32万头,羊肉产量1.06万吨,分别增长2.4%、2.9%和2.8%;家兔存笼9.68万只,增长1.8%,出栏16.47万只、兔肉产量158.18吨,分别增长5.7%和2.7%。
(三)淡水养殖增势平稳
衡阳市渔业产值44.32亿元,增长5.5%,增加值31.93亿元,增长5.5%。衡阳市淡水产品总产量28.98万吨,增长2.6%;其中鱼类养殖产量27万吨,增长2.6%,虾蟹类2283吨,增长2.0%,贝类、甲鱼等其他类7863吨,增长2.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脆弱。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有所增加,但总体上投入不足,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老化现象十分严重,抗灾能力薄弱,且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要求。
(二)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不高。农产品产量大,但大多以初级产品为主,缺乏深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休闲农业大多停留在中低档次的“农家乐”层次。
(三)蔬菜惠农政策不足。相比水稻生产有国家托市政策,蔬菜生产未纳入农业保险范畴,抗风险能力不强。在调研衡山县某蔬菜种植基地了解到,由于未能准确把握市场行情,且缺乏相应的农业保险政策,2015年该基地的丝瓜严重滞销,种植户亏损严重,此外,当地被调查的农民称对相关的蔬菜惠农政策知晓率很低,甚至完全不知道。
(四)生猪价格偏高,风险加大。近年来,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变化对生猪养殖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养殖亏损时间延长、亏损程度加深、养殖信心受到重创。今年3月底以来,猪价逐渐上涨,养殖户由转亏为盈到盈利颇丰。但是,较大的盈利空间也隐藏了市场高风险,养殖户对此不无担心,因此,投资扩张养猪规模的意愿不强。
三、对策及建议
(一)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创新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保持预算内投资用于“三农”比重不下降,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健全耕地保护、粮食主产区利益等补偿机制,做好适度规模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其他新型经营主体补贴试点。
2、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配套改造,在水土资源丰富地区适时新建一批灌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二是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三是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通达通畅率和管理养护水平,加大道路危桥改造力度。四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加强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
(二)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坚持不懈抓好“菜篮子”工程。 一是严格按照中央“三个高于”的要求,引导各级财政加大对农业重点产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入扶持力度,积极探索采取贷款贴息、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扶持方式,引导民间资金、社会工商资本、金融信贷资金和外资等投资农业。二是实行严格的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对城镇专业蔬菜基地实行动态监测,根据蔬菜供应人口增长和蔬菜基地减少的情况,扩补和改造蔬菜基地;面向市场调节品种、数量,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牢牢守住本地菜70%自给率底线;扶持和壮大一批生产带动型、加工带动型、产业链衍生型的蔬菜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蔬菜直销、网购、净菜加工等新流通模式,全面提升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和指导,积极邀请技术专家到村组、基地开展蔬菜专业技术培训,现场解答疑难问题,提高全市蔬菜种植水平。
(三)多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二是广泛拓展农产品销路。健全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农产品安全监督共管体系和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大力培育一批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的经营主体,如农产品协会,继续推进“农超对接”、网上平台、平价商店,缩短流通环节,降低成本,让广大居民在家就能方便快捷的购买到经济实惠、新鲜名优的农产品。三是着力搭建农产品营销平台。一方面,要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网络,加强农产品价格监测制度和预测预警机制,及时向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准确可靠、系统完整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以“互联网+”思维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探索构建农产品现货交易平台,着力打造茶叶、粮油、果蔬、生鲜等大宗农产品电商平台,积极拓展销售渠道,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四是在整合培训资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激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陈文慧]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