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春草绿,又是盘点“市情”时。《衡阳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期发布了,公报中的每一笔数据反映了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每一张图表记录了全市经济社会取得的不俗成绩。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衡阳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再上新水平,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转型创新开创新局面,城市品质迈上新台阶,民生改善收到新成效,展现了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一、经济增速稳步换档,综合实力继续提升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在外部环境错综复杂、自身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的背景下,全市经济增速仍保持在合理区间,表现出较强稳定性。全年衡阳市生产总值达到2601.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与此同时,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538元,增长7.9%。
财政税收增势平稳。在实施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财政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61.86亿元,增长11.1%;其中,地方收入合计194.64亿元,增长12.2%。2011年-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分别为8.8%、9.5%、9.7%、9.8%、10.1%。
金融运行稳中有进。金融体系日趋完善,整体实力持续增强,对全市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4.36亿元,增长20.5%,快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11.8个百分点,快于第三产业增速7.9个百分点,成为第三产业中增速最快的行业。从金融行业来看,银行业稳步发展,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787.27亿元、1195.12亿元,增速分别为15.8%、16.5%;证券公司营业部发展到23家,证券交易额9578.20亿元,增长307.0%;保费收入达66.03亿元,增长28.3%。
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结构调整进展积极
扩内需效应逐步显现。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大力促进消费升级,努力扩大有效投资,有力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9.10亿元,增长12.2%,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125.93亿元,增长20.3%,年内新开工项目个数3235个,增长50.4%。
第三产业贡献增强。第三产业总量突破千亿大关,增幅领跑三次产业,已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全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44.71亿元,增长12.6%,分别比全市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快3.9、5.5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2%,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64.9%,拉动全市GDP增长5.7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5.9、0.9个百分点。
工业转型加快推进。在市场对产品质量、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以及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工业转型升级态势明显。全年规模工业中,高加工度工业增长9.4%,高技术产业增长14.8%,分别比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高2.3个和7.7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0.2%,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持续改善。注重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服务业投资拉动有力,占全市投资比重达到52.8%,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高出工业投资9.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方兴未艾,增长22.2%,其中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物流等投资分别增长20.9%、62.2%和91.8%。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发展享受型商品消费增长较快。全年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中,家用电器和音响类增长22.5%,通讯器材类增长55.4%,汽车类增长28.8%,增速远远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旅游等服务性消费热度不减。全年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301.70亿元,增长16.0%,旅游外汇收入0.86亿美元,增长0.3%;接待国内外游客5046.77万人次,增长14.2%
三、经济活力不断释放,创新驱动持续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完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强化产权保护和科技创新投入,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全年专利申请量4664件,增长52.0%,共审核推荐省级专利战略项目20项;全市科技企业申报各项专利1368项,其中发明专利804项,分别增长37.2%、89.6%;科技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数达732项,增长91.1%。
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加速推进“五化融合”,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趋势明显。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19.3亿元,增长24.0%;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21.87亿元,增长18.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4%;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实现销售收入950.20亿元,增长26.2%,产销率为84.9%。
四、美丽衡阳建设加快,宜居指数不断提升
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积极推进污染减排和治理工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水污染、大气污染、重金属污染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全年空气质量达标率91.0%,地表水达标率95.8%,饮用水源达标率100%,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去年分别削减2.0%、2.8%、2.0%、14.2%。
交通体系逐步完善。衡阳港松木港区建成投运,怀邵衡铁路和娄衡高速、南岳高速东延线加快建设,城市脉络更加畅通。全年公水路客货运换算周转量354.99亿吨公里,增长4.2%,货物周转量340.18亿吨公里,增长4.8%。全市公路线路年末里程2.0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72公里。
城市运行安全有序。继续加大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力度,城市运行总体安全有序。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283起,死亡45人,分别比上年减少37起、31人,分别下降13.1%和40.8%;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17,下降0.015个百分点。
五、发展成果惠及民生,群众获得感新提高
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推动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全年新增城镇就业7.0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30万人。消费价格涨势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涨幅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积极出台增收政策,推进发展成果共享。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15元,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07元,增长8.8%,均快于GDP增速 0.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日趋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全民参保登记稳步推进,年末,全市五大社会保险参保总量达803.76万人次,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职工人数分别增长0.8%、4.9%和0.8%。
民生投入持续增加。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政府对重点领域民生投入仍在加大。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交通运输的支出分别增长23.2%、23.0%和29.8%,远高于16.2%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继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调整优化卫生资源布局,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全年全市改造薄弱学校累计投入资金52375.95万元,改造农村中小学115所;各类卫生机构6023个,医院、卫生院床位3.80万张,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81个和0.54万张;出版各类报纸5种,期刊7种,期刊出版量90万余册;成功举办了全市十运会,先后有21人次打破16项市纪录。
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杆。2016年是全面小康决胜阶段的第一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将在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围绕建设“工业重镇、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宜居家园”目标,深入实施“开放带动、基础先行、兴工强农、创新发展”战略,加大改革创新、加快城乡统筹、加强生态保护,持续改善民生,强化法治建设,为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李芝]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