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衡阳工业结构性改革与协调发展

来源: 时间: 2016-04-1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年来,国际经济持续深度调整,国内“三期叠加”阵痛不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与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局面逐渐显现,衡阳市在充分挖掘释放内需的同时,顺势而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工业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衡阳工业结构性变革的特点

  近两年以来,衡阳市着力于政策机制完善,一方面出台去产能政策,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果断淘汰一批效率低下的企业;另一方面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创新完成内在改造升级。累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和关闭小企业共256家,其中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20家,关闭小企业136家。通过这些供给侧改革措施,优化了全市工业经济结构,有力推动了全市工业结构性变革。

  (一)新兴行业主导地位突出。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1%,其中战略性新兴行业贡献突出,电子设备制造等信息产业、电气机械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的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1%,增加1.6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5%,拉动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3个百分点。电子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这三个行业成长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导行业,分别排第七、第五和第二位,专用设备虽然没能进入主导行业,但在工业行业中排位靠前。信息产业和装备产业的崛起,是全市工业结构性变革的亮点,支撑起工业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二)产品结构更加优化。全市低端产品产量进一步压缩,部分高端产品逐步领先全国市场,成为行业领先者。采取有力措施,对煤炭资源进行整顿重组了煤业公司26个,关停产能9万吨/年及以下小煤矿40处,原煤产量逐年减少,目前年产量为314万吨。小火电机组关停59家企业,总容量16.33万千瓦,火电中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比例由53%上升至72%。水泥产量也是逐年下降,目前年产量为930万吨。但是,一些企业优化了产品结构,在国内市场的地位上升,特变衡阳公司致力于超特高压、大容量变压器的生产,成为中国变压器百强企业第一位。华菱衡钢坚持生产高端无缝钢管,成为全国第二大无缝钢管生产企业。

  (三)园区工业发展较快。园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水平提高,极大提高了园区的承载能力,使得园区逐渐成为产业聚集的新平台。2015年,全市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6%,高于规模工业平均增长水平2.5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升,达到61.5%,比2014年提高4.4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年均提高8.1个百分点。

  (四)高耗能产业逐步降低。通过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限制发展,衡阳工业传统的冶炼、化工等高耗能产业比重逐步降低。 2015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5.1%,低于规模工业平均增长水平2.0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0.2%,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比十二五初期下降5.2个百分点。

  二、衡阳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

  衡阳工业经济经过近几来年的变革,出现了一些亮点,工业格局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依然还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困扰工业经济的发展。

  (一)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衡阳的重工业基础雄厚,发展较快,轻工业占比较低。2015年,全市重工业占比为71.4%,轻工业占比为28.6%。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亮点也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如信息产业、装备工业等。八大主导行业中,有七个属于重工业,轻工业中也只有农副食品加工业进入了主导行业序列,而且农副食品加工也只是粗加工,谷物磨制和饲料加工就占了将近一半。

  (二)生产要素配置不均衡。一是资金面出现分化。大型企业流动资金相对宽裕,资金来源渠道广泛,融资手段也较多。然而对于中小企业,资金周转慢一直是影响其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多数中小企业在购买原材料、动力时,需要预付货款、预付电费;在销售产品时,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客户往往要求赊销产品或者支付承兑汇票,而承兑汇票进行贴现时费用较高。二是用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矛盾突出。一方面企业出现用工荒,招不到人,主要集中在服装、农产品加工、采掘业等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另一方面劳动者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存在劳动力资源浪废的现象。而工业机器人的出现,替代了部分人工劳动,就业难的问题也将更加突出。三是税费负担增加。随着全社会平均工资的提高,社保、医保、公积金缴费的基数提高。土地使用税调整后,企业缴纳的税金也相应增加。有些同类性质的费用在水、电、油费中分别进行了捆绑收取,但相关部门还到企业进行专项收费。四是土地供应略现不足。经过多年的发展,园区原规划土地基本用完,而扩区调规工作的滞后,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新增工业用地较少,一些新签项目无法落地开工。

  (三)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70家,其中经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80家,占比不足三分之一,而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只有4家。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21.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8%。全市R&D经费投入预计为21.93万元,占GDP比重0.84%。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是因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只有11家大型工业企业,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有的年销售收入仅有几百万元,市场竞争力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四)高耗能企业资源占用高。六大高耗能企业2015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为329.37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79.6%。其中电力消费量为52.29亿千瓦时,占规模工业电力消费量的68.9%。取水量为2475万立方,占制造业取水量的68.9%。

  三、构建衡阳工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衡阳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铅、锌、钠长石、钨、高岭土、硼砂、硅灰石、岩盐、芒硝、萤石、重晶石等储量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水口山铅锌矿的储量、产量仍居世界第一。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由资源采掘和粗加工向矿产资源精深加工转变,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是改变资源型工业格局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水平的主要途径。通过资源整合、项目投资,推进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通过产业升级,推动传统的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向艺术陶瓷等高端产业发展。通过研发和设计,扩大核燃料技术的运用。

  (二)变区位优势为经济优势。衡阳作为全省第二大城市,拥有高速、高铁、高飞等交通和毗邻两广地理优势,属于泛珠三角经济圈,区位优势明显,又具有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金字招牌,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继续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开放型经济,变区位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

  (三)变老工业基地优势为企业创新优势。衡阳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雄厚,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品牌优势。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资金和人才等要素向企业集聚,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形成高效多样的投入机制,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盐卤化工领域,不断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构建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以优势产业、重点企业为龙头的创新链。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蒋濂]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