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衡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和2016年展望

来源: 时间: 2016-04-2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年来,在衡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衡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情况

  201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运行虽然受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疲软,产品价格下滑,出口总量下滑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速略有放缓,却依然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

  (一)比重稳步提高。201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全年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3%,增速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为64.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非公经济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

  (二)结构逐步趋优。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55:37调整为7:54:39,一、二产业比重均下降1个百分点,三产业上升2个百分点。与“十二五”开局相比,一、二产业比重均下降3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上升6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78.2%,比“十二五”开局提高6.2个百分点。

  (三)贡献明显增强。从实缴税金看,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缴税金占全部税金的57.7%,非公经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税源。从规模工业增加值看,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非公有制占比82.1%,高于全省6.5%。从规模工业利润总额看,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6%,非公有制占比97.9%,高出全省13.9%。

  (四)五大行业非公有制经济最为集中。非公有制经济广泛涉足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商贸服务等领域。从行业分布情况看,工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和房地产业五大行业的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较大。其中,工业增加值占79.8%,批发零售业占78.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79.3%,住宿和餐饮业占93.3%,房地产业占94.5%。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持了稳步增长,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值得高度重视并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效益基础不牢,非公经济规模工业增盈能力不足。2015年,非公经济实缴税金同比下降0.5%,非公经济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6.1%,销售产值同比下降4.4%,三项指标在全省排名均靠后。虽然非公经济规模工业利润增速为5.6%,与全省保持一致,但说明在市场需求不足和企业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下,非公经济盈利基础并不牢固。

  (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非公经济融资需求不足。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非公经济扩张动力不足,企业和银行贷款难、难贷款的“两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受非公有制企业贷款风险较高以及贷款担保资产质量不高等因素的影响,银行对非公企业放贷非常慎重,贷款手续繁杂、时间长,其融资成本相对较高,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状况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三)企业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非公经济综合竞争力不足。一是非公企业总体规模小、技术含量偏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产品和服务缺乏核心竞争力,整体上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等传统行业,在新兴产业领域涉足较少;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从知识层次上看,高层次和高技能型人才所占比例很小,与发达地区相差较大,人才队伍构成不合理。

  三、2016年机遇与展望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从全球经济来看,低迷状态没有根本改变,短期内出现好转的可能性较小;从国内经济来看,尽管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十分严峻,但经济运行仍然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没有突破底线,也出现了一些趋好迹象。在这个大背景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全市非公经济将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

  (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及措施,为全市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同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引导、催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雁商回家”招商引资专题座谈会、青年企业家商会等一系列经贸活动,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非公经济不断成长壮大。

  (二)“双创”机遇不可多得。国家通过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密集出台一批发展政策,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减税降费力度。推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支持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充分调动创业创新热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非公企业加快发展带来新机遇。

  四、建议

  (一)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一是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与有实力的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央企实现深度科技对接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创新升级。二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非公经济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转型升级。

  (二)加大融资渠道拓宽力度。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等多种直接融资工具。支持各类政策性担保公司发展,鼓励和引导其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担保支持,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龙头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三)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力度。一是完善人才优惠政策,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吸引更多的高端精英人才到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同时加强人才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功能发挥,帮助企业化解人才不足的矛盾。二是非公有制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加强企业内部的人才培训工作,将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纳入企业发展计划,通过各种方式培训人才,努力实现非公有制企业各类人才竞相涌现。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刘鹏]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