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一)从运行情况看,基本平稳
1.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增长势头。从生产指标看: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75.78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一产增加值81.36亿元,增长2.3%;二产增加值210.86亿元,增长4.6%;三产增加值183.57亿元,增长10.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6.5%。从需求指标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0.48亿元,增长1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3.51亿元,增长11.3%。从收入指标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8.71亿元,增长8.3%,其中地方收入完成51.22亿元,增长8.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750元,增长9.6%;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4582元,增长9.3%。
2.经济运行环境总体稳定。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长2.9%,其中工业用电量下降5.1%,降幅比1-2月缩小0.3个百分点。全市各项存款余额3088.81亿元,增长18.1%;各项贷款余额1599.43亿元,增长21.8%。存贷比为51.78%,同比提高1.55个百分点。新增城镇就业26434人,完成全年任务的44.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6%,低于省控目标值0.7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
(二)从结构调整看,变化积极
从产业看:一季度,三产实现增加值183.57亿元,增长10.6%,分别比GDP、二产快4.1、6.0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38.6%,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从工业看:一季度,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7.0%,占规模工业比重为61.4%,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从投资看:一季度,全市三产投资完成162.93亿元,增长22.9%,高于全市投资增速8.7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为56.1%,同比提高9.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型产业投资增长35.4%,占比23.4%,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从消费看:一季度,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体育娱乐用品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等发展享受型商品消费较快增长,分别增长55.5%、34.9%、13.6%,增速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三)从发展优势看,亮点突出
从工业看:新增企业作用突出,2015年全市新增的153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季度共实现总产值25.10亿元,产值贡献率达172.6%,拉动产值增长3.9个百分点;特变电工、衡阳运输机械、南岳电控、风顺车桥等重点企业订单充足,生产态势向好。从投资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投资稳步提高,分别完成投资71.68亿元、10.94亿元,分别增长30.0%、206.2%;民生工程完成投资26.41亿元,增长151.2%;十二大振兴产业完成投资84.69亿元,增长12.9%。从服务业看:“互联网+”相关行业发展势头良好,1-2月,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0.35亿元,增长1.7倍;网购带动下的相关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1.17亿元,增长22.5%。从消费看:一季度,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26.38亿元,增长11.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13亿元,增长11.4%,乡村增幅高于城镇0.2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经济指标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从增速看,与去年全年相比,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下降0.6、6.1、0.9、2.8、12.7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下降1.1、11.8、0.9、3.7、7.4个百分点。从排位看,固定资产投资排全省第12位,比去年同期后退了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第9位,后退3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第11位,后退8位。
(二)投资形势不容乐观。今年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对50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实行联网直报,并把联网直报数据作为投资数据评估的重要依据。数据显示,一是新开工大项目少。一季度,本年新开工5000万以上大项目仅52个,下降85.9%。二是大项目总数少,投资额下降快。一季度,5000万元以上项目335个,下降49.3%;完成投资额110.59亿元,下降46.1%,虽然降幅比1-2月收窄了8.5个百分点,但下行趋势仍未扭转,对全市投资增长缺乏支撑作用。三是各县市区园差距过大。只有石鼓区和“两园一区”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比去年同期增长,其他11个县市区都呈下降趋势,其中降幅最多的下降了84.7%,最少的下降了10.3%,大部分下降幅度在55%以上。四是重点项目投资增速大幅回落。截止3月底,全市实施的第一批461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0.50亿元,增长1.9%,比去年同期回落33.5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仅8.0%,比去年同期下降50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了18.8个百分点。
(三)消费市场仍然不稳。一是石油及制品类零售总额仍然下降。全市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占全部限上法人企业零售额的17%左右,一季度其销售总额完成11.22亿元,下降16.3%,影响限上企业增速3.5个百分点。二是汽车类零售增速回落较大。一季度,全市完成汽车类零售额16.58亿元,增长14.5%,增幅同比回落5.8个百分点,影响限上企业增速3.4个百分点。三是重点企业销售下滑。一季度,全市前20位重点企业共实现零售额37.82亿元,增长3.0%,低于全部限上法人企业5.9个百分点。其中,中石化下降19.7%、中石油下降11.7%,影响全市零售总额3.7个百分点。从很大程度上讲,全市社零的增长受制于“两桶油”的零售业绩。比如蒸湘区一季度增速下降3.5%,如果剔除中石化将增长14.8%。
三、几点建议
(一)突出重点,加强监测预警。要继续把稳增长当作全市经济工作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加强对主要经济指标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及时捕捉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预判,及时发现苗头性和趋势性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方,确保全市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二)精准发力,提振内生动力。一是扩项目投资。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加大全市重大和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力争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确保投资到位、建设到位。针对当前5000万以上投资项目入库少、投资额下降的不利形势,建议各级各部门按照统计改革和联网直报的要求,全面清查、疏理在建项目入统情况,确保符合5000万以上统计标准的投资项目及时入库。二是促市场消费。优化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增加居民有效需求。积极培育健康服务、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信息产品等消费热点,扶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促进消费快速增长。
(三)强化服务,确保应统尽统。先入库,后出数。一是抓培育。尤其是对于那些接近“四上”企业标准的“四下”企业,要采取措施进行培育,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尽快达到申报条件。二是抓“个转企”。要建立好“个转企”重点对象申报扶持库,积极引导达到规模的个体户或非一般纳税人进行规范升级,并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四上”范围。三是抓培训。统计部门要加强对“四上”企业申报的技术指导,要强化资料收集部门、申报企业的培训工作。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李芝]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