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来源: 时间: 2016-05-2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富,天下足”,县域经济处于宏观经济之尾,微观经济之首,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配置的作用。近年来,衡阳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实现振兴崛起的重大战略来抓,丰富发展政策,强化发展措施,全市县域经济稳步发展,成为推动全市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2015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71.0%,在全市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

  一、当前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衡阳市县域辖“五县二市”。2015年,县域土地面积14601.6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5.4%,年末常住人口615.9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3.9%。全市县域人口多、面积广,对全市经济发展影响大。

  (一)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衡阳县域经济总量由2010年的1025.4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846.34亿元,年均增长9.9%。2015年,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4%,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71.0%,比上年同期提升1.6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978元,较上年提高2824元。

  (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市县域在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的同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转型已成为适应新常态的切入点。2015年全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6:41.1:38.3调整为20.0∶38.2∶41.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促使全市县域经济由二产强支撑型向二产、三产双支撑加快转变。

  (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方面,2015年全市农业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一,其中县域占比达93.1%;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389.50亿元,同比增长12.7%;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427个,增长22.8%。工业方面,2015年全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 675户,新增户数占全市新增户数的68.3%;全市县域实现工业增加值644.45亿元,增长2.5%,占全市的比重为64.0%;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7.1%,比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63.0%,比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服务业方面,2015年全市县域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201户,占全市总户数的46.6%,共实现营业收入81.88亿元,同比增长6.9%,占全市的比重为66.7%,实现营业利润9.43亿元,增长34.9%,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应交增值税合计2.77亿元,增长55.7%。

  (四)内需拉动持续增强。在外需不足的形势下,全市县域坚持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全市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296.45亿元,同比增长19.8%,占全市的比重达61.0%;全市县域消费品零售总额568.88亿元,增长22.1%,增幅比全市高9.9个百分点,占全市的比重达56.4%。

  (五)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5年,全市县域平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57元,较上年增加2056元,增长8.9%;平均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0元,增加1191元,增长8.9%,均快于全市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

  二、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运行情况看,全市各县(市)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这一主基调的调控下,县域经济整体运行平稳,但一些制约发展的长期性矛盾依然存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转型升级仍面临较大的压力。具体表现在:

  (一)县域综合实力不强。从全市看,衡阳市95.4%的土地面积、83.9%的人口在县域,虽然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已占到全市71.0%,但其他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偏低,例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占61.0%,县域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占56.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全市38.8%,与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经济总量不匹配。从全省看,在2015全省县域经济20强榜单中,衡阳占据3席,但都排前10名之后,其中耒阳市排第15位、常宁市排第16位、衡南县排第18位,且经济规模与排位靠前的县(市)相比差距较大,其中耒阳市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89.95亿元,分别是排前3位的长沙县33.4%、宁乡县38.9%、浏阳市35.0%。

  (二)产业结构层次偏低。2015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0.0∶38.2∶41.8,仍然呈现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的格局。其中,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低于全市6.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全市1.7个百分点。从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一产业中现代农业还没形成规模,占比小,支撑不足;第二产业中工业发展缓慢、总量过小,重工业比例过大,产业层次不高;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仍为主导,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明显滞后,对二、三产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支撑不足。

  (三)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受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全市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2015年,在全市7个县域单位中,地区生产总值最大的耒阳市(389.95亿元),是最小的衡山县(134.93亿元)的2.9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最多的耒阳市(18.31亿元),是最小的衡山县(6.33亿元)的2.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耒阳市(27087元),是最小的祁东县(20898元)的1.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衡山县(16341元),是最小的祁东县(11088元)的1.5倍。

  (四)城镇化进程缓慢。衡阳市县域人口城镇化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较弱。2015年,7个县域单位城镇化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9.20%),由高到低分别是耒阳市(48.12%)、常宁市(47.47%)、祁东县(40.02%)、衡阳县(38.34%)、衡南县(36.98%)、衡东县(36.19%)、衡山县(36.16%)。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县城规模普遍偏小,带动能力相对较弱,县城与小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功能互补程度低、经济关联度不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质要素吸引力明显不足。 

  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既是衡阳市经济发展的基石,更是转型升级的支撑,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加快县域经济调整升级的步伐,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和综合竞争力。

  (一)找准自身定位,培育特色经济。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人们称之“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自身的资源禀赋为基础,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把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结合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本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优势项目,形成特色经济模式,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

  (二)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服务业调整,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三)加快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城镇化水平越高,土地基础设施利用率就越高,使用边际成本就越低,资源的利用率就越充分,经济主体间的交流就越多,产业间自然会形成相互衔接的链条,人流、物流、信息流、产业链的互动性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四)抓好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要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多引项目、引大项目、引好项目,以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要不断扩大园区规模,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项目承接能力。要千方百计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李芝]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