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工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浅析

来源: 时间: 2016-07-2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年来,衡阳积极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对衡阳经济的影响巨大,因此,工业是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环境下,如何进行工业供给侧改革,更好地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是全市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

  一、工业领域供给侧改革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从“去产能”入手,稳步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结构、促转型,引导企业生产品质高端、价格合理、消费者欢迎且符合绿色环保理念的产品,带动工业经济增长,实现新旧动力转换。

  (一)淘汰落后产能成效较大。“去产能”,煤炭、水泥、钢管是重中之重。近年来,全市加大去产能力度,关闭煤矿48处,压缩产能299万吨,关闭钢管生产线1条,压缩产能16万吨,水泥错峰生产压缩产能800万吨。2015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生产同比下降36.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生产同比增长5.5%,显著低于2014年的8.9%增长水平;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下降10.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二)减少企业库存初战告捷。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111.07亿元,同比下降3.7%,比前年回落2.6个百分点。全市8个主导行业中,有5个行业产成品存货下降,分别为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专业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该5个行业拉低存货4.8个百分点,存货下降表明工业企业去库存取得初步进展。

  (三)降低经营风险进展顺利。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7.8%,与2014年持平。全市35个行业中类中,26个行业资产负债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7.1%的行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下降最多的三个行业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和纸制品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四)企业降本增效成绩明显。全市发布了先用电后交费企业名单,缓解企业流动资金压力;研究出台了《本地产品纳入政府采购优惠试点目录》,将企业优质产品纳入试点目录,促成政府采购本地产品。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下降7.6%,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1.38元,分别比全省、全国低2.95元、4.3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32%,比全省高0.91个百分点。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四季度景气调查显示,有56.45%的企业认为融资成本与上季度持平或下降,14.22%的企业认为融资成本比上季度上升。

  (五)“补短板”齐头并进。2015年,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同比增长16.9%,远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水平。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高出规模工业5.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为9.4%,较2014年比重上升1.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比重为29.8%,较2014年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行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采矿业和六大高耗能行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继续降低。采矿业和六大高耗能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9%和33.5%,较2014年比重分别下降1.3个和1.7个百分点,显示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正向高端化、绿色化迈进。

  二、供给侧改革下工业领域面临的困难

  (一)产能过剩依然严重。虽然全市钢铁、煤炭等行业经过前期调整削减了产能,但还有不少的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主要表现在产销衔接不畅、产能利用持续不足、行业亏损面扩大等方面。2015年,规模工业企业产销率98.53%,比去年同期下降0.82个百分点。35个行业中类中,16个行业产销率同比下降,其中下降最大的三个行业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别下降5.59、2.36、2.05个百分点。行业亏损面扩大,有12个行业出现亏损,占全部行业的34.3%。

  (二)降成本难度依然较大。企业成本由于用工成本上升、税务较重等影响,成本下降压力较大。2015年,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同比增长5.8%,三项费用同比增长7.6%,与主营业务收入下降形成反差。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2.1%,比全国高4.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102.27亿元,同比下降1.0%,连续两年负增长。

  (三)“创新”动能依然不足。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企业研发机构少,导致创新成果不多,大多数企业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企业之间不能实现协同创新发展效应。创新投入不足,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有技术研发投入的企业143家,占比仅15%,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仅占GDP的0.8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2.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                            

  三、建议

  (一)以提升产品结构促“去产能”。按照国省推进钢铁、煤炭等去产能、促升级部署,扎实推进生产能力在15万吨以下煤矿企业整合重组,调整钢铁企业产品结构,加快“走出去”步伐,拓展发展空间;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节能、环保法规、强制性标准,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水泥阶梯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水价等差别价格政策,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管理,预防新兴产业重复投资;分类处置“僵尸企业”,盘活“僵尸企业”土地、厂房、设备、专利权、劳动力等有效资源,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二)以提升优势新兴产业促“去库存”。当前,产品库存较多,主要原因是低端的产品过剩,供大于求;高端的产品短缺,供不应求。因此,一是应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动传统产业实施以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流程绿色化、制造智能化为主要方向的新一轮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设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生产服务流程,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二是对接“中国制造2025”关键领域,抢占智能制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着力培育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高品质、高性能、高效率的产品搭上市场需求的“快车道”。

  (三)以提升融资能力促“去杠杆”。一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并购重组,鼓励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创新产品和投资方式,参与企业并购重组,拓展并购资金来源。二是引进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促进资金汇聚渠道的多样化。

  (四)以提升营商环境水平促“降成本”。提升营商环境除了简化行政审批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外,主要还包括帮助企业降低营运成本。一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等,扎实落实《关于推进衡阳市工业经济‘稳增长、促转型’的意见》(衡政发[2014]23号)、《关于进一步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衡发[2015]17号)文件精神。二是降低融资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主要包括建立财政性资源与信贷挂钩的激励机制,优化企业贷款流程,创新质押融资方式,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支持发债上市等直接融资。三是降低用工成本,严格落实国家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费率的有关政策。努力为企业减负,全面提升衡阳工业发展软环境。

  (五)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补短板”。一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加快建设“众创”空间,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创新服务模式,打通技术转移绿色通道,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可持续发展服务体系”为核心,为院校、企业、专家和科技中介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三是强化科技创新政策保障。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增加全社会技术研发投入。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刘鹏]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