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衡阳市农业生产总体保持了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来源: 时间: 2016-08-0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衡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生产总体保持了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初步统计,上半年,衡阳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2.77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13亿元,增长3.1%。

  (一)总体保持稳中向好。一是粮食生产保持稳定。上半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4.58千公顷,同比增长0.3%,其中:早稻播种面积243.61千公顷,下降0.1%。二是蔬菜产量稳中略降。上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49.02千公顷,同比增长2.7%,总产量156.16万吨,同比下降0.4%。三是油菜籽生产稳中有增。上半年,全市油菜籽播种面积209.57千公顷,同比增长1.1%,总产量31.22万吨,同比增长0.2%;四是畜禽生产保持平稳。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480.89万头,同比减少4.6%;牛出栏7.78万头,同比增长3.2%;羊出栏33.91万只,同比增长1.4%;家禽出笼5335.69万羽,同比增长2.6%,禽蛋产量109635吨,同比增长1.6%。

  (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一是土地流转服务力度不断加强。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510.8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9.56%,其中耕地流转面积263.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3.44%。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壮大。全市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3651个、家庭农场2115家,分别比去年新增187个、157家。三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升温。祁东县和衡阳县已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了“村淘”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有吉、新发、新丰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首批电子商务企业。

  (三)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一是农业重点项目全力推进。九龙生态的综合利用立体种养休闲循环项目入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衡山福云生态的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建设项目、雁峰富强果业禽沼果蔬鱼种养一体化项目入选2016年中央资源节约循环利用重点工程备选项目。二是农机装备转型加速升级。全市共推广了大型谷物烘干机150台,建成乡镇区域水稻干烘中心60个,推广无人植保飞机50多架;新建300亩以上规模商品化机育秧基地18个,全市早稻、中稻机插秧面积达到了149.1万亩,机插率为29.5%。三是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促进行动。“衡阳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已提供农技信息服务24180人次,在农业加工企业和重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生产数据智能采集点100个,开通“农信12316”移动信息服务终端100个。

  二、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猪养殖规模显著萎缩。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480.89万头,同比减少4.6%,生猪存栏490.56万头,同比减少4.0%。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1.46万头,减少4.6%。生猪养殖存、出栏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去年生猪行情低迷的影响,生猪养殖持续亏损,部分中小规模养猪场和散户被迫退出市场,虽然今年以来猪价回升,但多数回补愿意并不强;二是随着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国家《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新《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实施,养殖场治污设施建设、运行监管明显增强,一些达不到环保要求的规模养殖场被关停,一些想发展规模养殖的因环保门槛提高而无法进入,生猪养殖规模户进一步缩减;三是随着各地禁养区和限养区划定,特别是湘江干流等重点水域的规模养殖户退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猪养殖量。

  (二)蔬菜生产增效不明显。今年上半年,尽管全市蔬菜价格较去年同期均有上涨,但蔬菜产量略降,菜农增效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长时间的阴雨寡照,对存园菜生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自入夏以来,全市降雨量逐渐增多,田间湿度加大,一些通风透光较差的地块诱发病虫害,造成减产。二是蔬菜品种常规、单一化,上档次的名特优品种开发不够,生产销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农产品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菜农效益提高的难度大。三是市场信息难掌握,菜农在种植蔬菜时属于无计划种植,缺乏市场、政策引导,一般情况下,蔬菜行情好,种植面积就会增加。

  (三)种粮比较效益偏低。一是种粮生产成本的增加。虽然现在种粮虽然不交税还有补贴,粮价又较早些年大有提高,但农民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大实惠。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吞噬”了种粮直接补贴、并且补贴并不是谁种粮谁受益,而是按责任田主进行补贴。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用工短缺导致雇工费用提高。二是卖粮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卖粮难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在收粮高峰期有的需要排队几天时间,导致卖粮的号子手出现,间接降低了卖粮的收益。三是双季稻下降明显。由于劳动力不足、生产管理粗放,新技术推广缓慢,影响了种粮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大家普遍和种植单季稻。

  三、几点建议

  (一)突出提质增效,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着力降低生产成本。一方面,要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通过控肥、减药、节水等措施,把过去一味追求高产、过多追加要素的超过合理边界的投入降下来,减少这部分边际不经济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改变农业生产小、散、弱的格局,实现扩大规模降成本,把生产经营成本摊薄,实现节本增效。二是继续保持农业投入力度不减。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确保财政投入农业资金力度不减和总量有增加,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发挥资金引导资源配置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三是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生产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安全必须常抓不懈。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就必须切实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既要增加总量,又要优化品种结构。同时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四是扎实推进土地流转经营。通过实施土地流转补贴政策,促进农户改进粮食生产方式,实现增产增收。积极引导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承包土地,积极推进整村整组和新开垦土地集中连片流转,进一步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优化粮食生产要素配置,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二)突出市场供给,保障“菜篮子”工程建设。一是加强信息监测。农业部门要加强蔬菜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动态监测管理,及时掌握生产形势的变化,发布市场预警信息,引导菜农科学安排种植,以稳定消费者“菜蓝子”价格。二是加强基地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各地要在改造升级原有生产基地同时,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高起点的蔬菜基地,加强以水利设施和温室、大棚为重点的蔬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机耕道、电网配套,推进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切实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搞好产销对接。一是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和农贸市场直销专用摊位,减少流通环节;二是以生产加工为基础,以网上订购和物流配送为抓手,探索蔬菜产品直接进入餐饮、团体单位和居民消费领域的“网上直销”或“网上宅配”。

  (三)突出转型升级,推动草食畜牧业发展。一是要积极应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挑战,抢抓机遇,把草食畜牧业作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在市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中予以体现和加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予以重视,切实增强全市上下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是以养殖小区(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把草食畜养殖小区(场)与新农村建设、畜牧业结构调整和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紧密结合起来,统一规划,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真正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三是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与管理。按照“大规模、大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制;多种成份、多种经济组织并存”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起点地抓好饲草料加工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建设,使之形成经营机制新、技术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经济组织。同时,要把发展草畜产业与实施名牌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建一个企业,创一个品牌,开发一个系列,实行由粗到精,由主产品到副产品,从正品到下脚料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 四是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牧草栽培技术,优良品种引进、改良技术,草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重点推广“五良”(良舍、良种、良法、良料、良医)综合配套技术;推行“政府行为+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新机制,健全科技推广和疫病防治机构,稳定畜牧科技队伍,用政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他们搞好科技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各级服务组织和重点服务设施的建设,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将龙头企业和各有关部门及乡(镇)、村基层服务组织结合起来,大力推行“公司+农户”、“协会+农户”、“技术服务部门+农户”的服务形式,建立较为完善的生产销售、科技推广、信息反馈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供稿:衡阳市统计局 李喜 陈文慧]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