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县域经济的主导,发展县域经济,工业是关键。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我市县域工业非常活跃,一度创造了辉煌,为我市财源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至今仍是我市重要的财源支柱。但目前面临着诸多困难。因地制宜发展县域工业,是加速我市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民强县的现实选择。
一、县域工业发展现状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势头看好,呈现四大特征:
1、经济效益稳步回升。2002年,我市县域工业累计完成产值82.9亿元,同比增加1.2%,其中规模以上县域工业完成28.4亿元,同比减少1.3%,规模以下完成54.5亿元,同比增加2.2%。究其因是今年国家省市进行安全生产整改,部分企业停业整顿,影响生产,速度出现小幅增长,但由于煤炭、建材价格坚挺带来效益攀升,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达1895万元,同比增加8.9%,累计实现利税1.36亿元, 同比增长19.2%。
2、股份私营有所突破。2002年全市县域规模以上股份制企业,由前年的29个增加到52个,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00年13%提高到24%,工业增加值达到3.34亿元,同比增长20.7%;股份制和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县域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14.6%提高到2002年的17.2%。
3、三资企业发展迅速。2002年三资企业由2000年的2个达到8个。2002年共计利用外资2800万美元,累计创汇1370万美元。今年双峰县成功引进了香港派斯特品牌服饰公司,中港合资娄底金新实业天健农副产品公司也在双峰计划投资1200万元,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方式,利用该县甘棠镇的药材资源优势开发“玉竹”品牌系列产品,安徽海螺集团也与双峰县签订了长期合同,填补该县无大型企业得空白,今年六月正式投产,预计光税收一项就可增加5000万元。
4、特色产业初具雏形。一批有规模有市场的企业集团和优质名牌产品得以崛起。形成了一批县域支柱产业。日益崛起的企业集团,如双峰永丰辣酱集团、风华实业、双峰乳业集团,娄底百雄集团,涟源五江集团,湖南湘源集团等;脱颖而出的优质名牌及高新技术产品,如获湖南省名牌产品称号的“金峰”米业、“肝复乐”、“胃得力”等系列抗癌新药等,被指定为北京2008奥运建筑用材的“风华”模板。
但是,我市县域工业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1、县域工业总体滑坡,亏损企业仍难脱困。(1)产值日趋萎缩,下滑势头难以止住。2002年,我市县域工业共完成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2%,完成增加值22.96亿元,减少6.2%,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2.6%,较上年减少了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8.4亿元,减少2.2%,实现增加值7.52亿元,减少7.1%;规模以下工业完成产值55.2亿元,增长2.2%,实现增加值17.08亿元,增长7.8%,可见增加值的拉动主要还是靠规模以下工业。2002年,我市的县域工业除县域国有工业略有起色外,集体工业萎缩十分明显,特别是村级工业退缩较快。高溪集团、大乘锌化、涟源三甲铸管等昔日辉煌企业其生产也出现大幅下滑。2002年,县域规模以上集体企业只完成产值8.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3.2%。(2)亏损企业亏损现象仍然严重。2002年,尽管亏损企业亏损额由上年的1.05亿元减少到8000万元,但一些企业出现了新的亏损。冷水江市亏损企业亏损额由去年的7388万元增加到8200万元,可见亏损面仍在扩大。(3)县域工业资产负债率也相当高,债务风险大。2002年全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资产负债率为78.5%,比全市工业平均水平高8.2 个百分点,比2001年高出3.2个百分点。其中负债率最高的涟源市达到94%。(4)县域工业创利低,难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2002年,全市县域规模以上人均创造利4272元工业,较2001年少471元。(5)行业内过度竞争。由于缺乏相应的预警系统,信息不灵,产品跟风跑,结果导致一些行业内部互相压价,导致企业效益下降。如前些年耐火材料好销,冷水江、新化等地一下子冒出了好多家耐火材料厂,产品开始也确实供不应求,但是近来互相压价,加之缺乏技术创新,竞争力减弱,产品滞销严重,企业效益连年下降,有些已经关停倒闭。
2、结构调整效果不彰,轻重比例仍然失调。由于我市县级政府财力有限,无法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结果调来调去,效果仍不明显,结构性矛盾还很突出,主要是缺少新的增长点。县域经济总量仍然集中在煤炭矿物开采、金属压延加工、建材、化工等支柱产业,企业规模小,档次低,无法形成竞争优势和效益优势,缺乏有品牌、有辐射力的领头企业,全市上规模的大中企业仅占2.5%,也缺乏为大企业作配套的中小企业,因此难以抢占市场份额,无法做大支柱产业这块“蛋糕”。如我市建材行业,水泥及水泥制品占了行业总产值61%,而其中高标号水泥产值仅占了3%,并且相当一部分属于国家关闭范围,煤炭行业,现有大小煤矿1427个,形成规模的只有资江煤矿、大建煤矿,其余均为小型企业,平均每矿年产不足1万吨。虽然引进开发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仍成定局。全市整个县域工业中,轻工业只占不到10%的份额。
3、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瓶颈”难以突破。据调查,目前县域工业企业已将86%的税后利润直接用于扩大再生产,但仍然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通过银行贷款取得的资金仅占其投资总额的10%。尽管国家早已出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关优惠政策,但“贷款难”仍然没有得到扭转,企业无法进行技术创新和扩大再生产,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以工商银行为例,其短期贷款余额中,非国有企业只占24%;三资企业占4.2%;个体和私营企业仅占0.5%。2002年全市县域工业经济中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三资、个私及其他工业企业增加值分别占24.2%、21.9%、0.5%和32.8%。这种不相称的倾斜信贷结构严重束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个中原因,一是县域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偏小、技术落后、效益低下、财务管理混乱、企业资信度差,导致金融机构的“惧贷”;二是社会中介机构不健全,担保难、抵押刚性大,形成贷款难。由于受资金困乏及社会观念影响,企业改制也难以开展,近十年来,我市企业改制面仍不足90%,低于周边兄弟市。
4、人员素质明显偏低,经营管理无序粗放。县域工业受地域及经济实力的限制,很难吸引高素质、高技术人材。企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高水平管理人才,难以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无序粗放,资源浪费成为必然。据我们在涟源市、双峰县部分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员工中问卷调查,在“企业最需要的是什么”一问中,职工回答最需要“好厂长、好管理人员”两项的占了42.5%,比“银行资金”(占35.3%)和“国家政策支持”(占 22.2%)还要多。
5、企业更新投资偏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资重点主要集中于沿江沿海开放城市,现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成为投资重点,国家在湖南的投资相对较少;而湖南投资的重点集中在省会及沿洞庭湖周边地区,在娄底的投资相对偏少。2002年我市县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仅1.2亿元,占县域投资总额的24.3%,仅占全市工业投资的18.1%,比其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低8.8个百分点,比其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低12.1个百分点。2002 年全市县域工业人均固定资产原值4.21万元, 比2001年减少0.22万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6万元,仅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41%,固定资产更新度系数仅39.8%,比全市平均水平低9.5个百分点。受企业更新投资的局限,设备老化,据调查一些老的县域工业企业生产技术装备仍停留在50-70年代,占了近60%,90年代以后水平不足10%,县域工业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在所难免。近几年县域工业上规模的项目几乎没有,没有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今年规模以上县域工业企业单位数为182家,比上年减少5家。
6、外向经济严重缺乏,出口拉动微乎其微。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我国经济势必要溶入全球经济混合圈。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求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虽然我市不少县域工业企业的主营产品有些已达到国内甚至国外先进水平,但由于量小本大,竞争力不强,因此主要销售地域和范围都是在本市、本地区或本省之内,出口产品微乎其微,外向度相当低,县域工业经济外向度仅为6.2%,比全市平均水平低5.8个百分点。2002年,全市县域工业出口交货值4700万美元,仅增长7.8%,比全市工业平均水平低4.2个百分点,缺乏拉力。
二、加快发展我市县域工业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县域工业不能照搬他人模式,只能根据市情,找准切入点,走“精、专、特”的新路子,在某一方面做大做强。
1、找准产业定位。县域工业发展方向是否定位准确,直接关系县域工业能否持续快速发展。在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时代,县域工业走的是外延式发展路子,盲目追求自成一体的完备工业体系,结果造成重复建设,产品结构单一雷同,生产能力过剩。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这种工业体系弊端日显。目前我市县域工业中,绝大部分为传统工业,主要以初级产品及依赖原材料的加工及开采工业为主, 技术含量低。在新形势下,县域工业必须打破原有的产业结构体系,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重新进行产业定位,与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相呼应,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发展一些新企业。各县市区要根据县域工业的特点,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对产品结构进行合理调整,瞄准市场空档,发展“专精新特”产品,做好自己的文章。双峰、新化两县应着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因为两县的蔬菜、药材、果品及木竹材等农副产品资源优势较为明显。可采取“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一些如药材加工,家具加工等,促成工农“双赢”。娄星区和冷水江市,由于境内大企业较多,可围绕大型企业发展配套产业,主动接受大型企业的技术、产品辐射,甘愿充当大型企业的“陪衬”,形成区域内各类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至于涟源市,应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优势,加速采掘工业的发展,在坚决关闭小煤窑的基础上组建大的企业集团,把名气推向省外,着重发展产品深加工和一些配套产业。
2、发展民营工业。民营经济是化解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诸多矛盾的“金钥匙”。各级政府要从抓国有工业的思维惯性中跳出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着力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而现实的出路就是对国有中小企业的资本实施国退民进,通过机制置换盘活存量资产。近几年,我市各级采取存量折股、增量参股、产权卖断、租赁承包、兼并联合、破产重组等办法,推进了一批县属国有(集体)企业民营化。全市187家国有和城镇(集体)规模企业,有152家进行了不同形式改革,共调整资产总量180亿元,吸纳社会资本30亿元,盘活存量资产20亿元,消化企业包袱近2亿元。如重组后的娄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的前身为国有涟邵水泥厂,始建于1967年,1995年后,企业连年亏损,至1999年,企业总负债达7000多万元,职工半年没发工资,2000年底,企业宣布破产重组,已下海多年的原厂长肖桐梧同230多名职工一道以股份制形式,出资组成新的娄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肖桐梧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他大胆改革用人机制和管理机制,引进沿海外企先进的管理经验,企业用工在原有基础上减少一半,把14个管理科室撤并为4个,80名管理人员裁减为15人,视质量为生命,建立了严格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的进口到每一道工序,均严格把关,使“娄星”水泥成为湖南省名牌产品、免检产品,被省政府推荐为全省重点工程指定专用水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娄星”水泥在市场上便成为抢手货,供不应求,企业效益连年上台阶,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政府也应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信息优势,建立行业竞争预警系统,为民营企业的投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以避免我市民营经济出现产品雷同,结构单一的尴尬局面。
3、加强技术创新。市场是企业产品的归宿,要赢得市场,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我市县域工业来说,一般都存在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创新人才奇缺的问题,以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装备是难以参与市场竞争的。因此,加快县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实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加强技术创新,首先要加快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和消化吸收。相对自主创新而言,引进是一条周期短、见效快的便捷途径。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不惜代价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尽快对落后的设备技术进行改造、更新。其次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县域工业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不失时机地加快企业科研机构建设,要坚持面向市场,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尤其是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品开发,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要加强岗位技术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鼓励职工广泛开展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活动。要制定优惠政策,以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到企业工作,充分挖掘企业技术开发潜力。第三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加强与大专院校、科技院所和知名专家的联系,建立稳固的科研生产协作关系,在产品、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
4、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企业的形象和旗帜,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法宝。短缺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方式主要是商品数量的竞争,谁家的商品充足,谁就拥有市场,谁就能够获得发展。而在目前,品牌已成为消费者选择商品的重要依据和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因此,发展县域工业同样需要实施品牌战略。目前,我市除双峰县的“永丰辣酱”,娄底百雄堂的“味博士”系列产品、冷水江的陶瓷轧辊产品、涟源的煤炭产业在全省还有点影响外,其他基本上没有形成自已的特色工业,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发展壮大。面对现实,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尽快开发出自己的品牌。在争创精品名牌上,采取“文质彬彬”的办法,“文”即靠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优势效应,达到外延辐射的目的;“质”即靠质量,一个成功品牌的基础源于产品本身的高质量。企业创建和发展名牌,必须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并长久保持其一贯性,只能不断提高,决不能降低。而要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就必须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推陈出新;“彬彬”就是靠宣传,一个品牌的成功,除了依靠优良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作保证外,还得靠强大持久的宣传攻势。要善于利用各种传媒,舍得花钱,大肆广告,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5、坚持开放引进。目前县域工业普遍存在资金、市场、技术上的诸多困难。而在现实条件下,依靠企业自身实力很难摆脱这些不利因素的困扰,而实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既可以弥补资源开发中的资金不足,又可以聚集外部资源要素,促进县域工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发展外向型企业,借助外力来发展壮大自己。在这方面,百雄集团已成典范。为打造百雄“味博士”农业品牌,百雄集团大力推进强强联手战略,屡创佳绩。所有县域工业企业,一要放宽眼界,瞄准知名企业,甚至不惜牺牲局部的暂时的利益,让利于他人,寻求优势互补,双峰县成功引进安徽海螺集团应该说是明智之举。二要积极举办和参加丰富多彩的招商活动,促进与先进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三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高技术手段,宣传自身优势、以吸引更多的外企合作;四要不拘一格引进人材。当今市埸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材、科技的竞争,科技是兴企之本,人才是兴企之源。我市县域工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必须有合适的人材,尤其需要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一方面,创造良好的环境,留住现有高素质、高技术人材,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对发展当地经济有贡献的优秀企业家和科研人员要在经济上给予重奖,在政治上要给予荣誉;另一方面,采取“借脑”的办法,使他人为我所用。即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利用他们的科研成果,达到产品升级换代的目的。政府也应加强服务意识,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知名企业能否招得来,留得住,关键靠环境,而环境的好坏关键在于服务。因此政府应加大力度,遏制“四乱”,不断优化法治环境。各职能部门也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对引来的知名企业,要像珍爱自己的子女那样给予关心支持。
6、疏通融资渠道。资金不足已经成为当前困扰县域工业发展的绊脚石,困扰企业的向前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力度,疏通融资渠道,尽快建立健全贷款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组织(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从根本上解决县域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确保中小企业正常生产活动的资金需求。各级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政府财政部门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扶植一批有影响的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适度增加基层行的放贷自主权,建立责、权、利相对应的信贷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基层行拓展信贷市场的积极性,提供创新的融资方式,如保理业务、商贸融资、融资租赁等等;农村信用社应在支持集体和个私中小企业上加大力度。政府也要加以引导,开发企业债券业务,有效地利用民间闲散资金。企业也可以出让一部分股权,让其他的企业或风险投资来参股,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
[ 娄底县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