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来源: 时间: 2003-07-0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届政府也把经济结构的调整摆在突出位置。那么娄底市目前经济结构是个什么状况?存在什么问题?发展潜力如何?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结构调整的现状
 
    特点之一:产业结构逐步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
九十年代以来,我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紧紧围绕提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作文章,实行引导与调控并举,逐步由过去的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通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市经济内核发生了质的裂变,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2002年三大产业结构与1990年相比,第一产业调低1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调低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调高17个百分点,三大产业结构之比达到20.3:39.9:39.8,己成功实现了由“二一三”模式向“二三一”模式的转化。与全省产业结构的平均水平对比,第一产业仅比全省高0.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则分别低0.1和0.7个百分点,可见,我市产业结构已基本接近全省结构比重状态。

    特点之二:行业结构逐步由物质生产领域向非物质生产领域倾斜
    九十年代初,我市15大国民经济行业在经济总量(即GDP)中所占比重依次为,农业占34%,工业占34.1%,建筑业占9.1%,交通邮电通信业占7.2%,批零贸易餐饮业占5.8%,这五大传统物质生产部门共占GDP总量的90.2%,而房地产、国家机关、金融保险、文教卫体及社会服务业等10大非物质生产领域所创造的价值仅占GDP总量的9.8%。十多年来,我市采取政府引导与扶植相结合,以信息为引导、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开发为重点,积极扶持特色农业,调整传统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在工业方面,针对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粗加工产品多、效益低等问题,一方面,积极加大技改力度,改造传统工艺,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关停“五小”工业企业,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等物质生产领域内部结构的调整。到2002年,各行各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农业占20.3%,工业占31.3%,建筑业占8.6%,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占13.3%,批零贸易餐饮业占8.6%,此五大行业占GDP总量的比重调整为82.1%,而十大非物质生产行业占到了17.9%,比1990年上升8.1个百分点。

    特点之三:所有制结构逐步由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向非公有制经济转变
    ———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三分之一的增加值。2002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189.30亿元,其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22.08亿元,占64.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7.22亿元,占35.5%。

    ———非公有制经济吸纳了三分之二的从业人员。2002年我市共有从业人员107.58万人(不含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其中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31.86万人,仅占29.6%,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75.72万人,占70.4%(若含农民则比重高达86.4%)。显然,在容纳劳动力方面,非公有制从业人员占了全市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二强,起到了就业蓄水池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目前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结构为主体。

    ———非公制经济发展快于公有制经济。2002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04.37亿元,比1998年增长40.3%,年平均增长8.83%,其中非公有制经济20.59亿元(包括因改制因素,由公有制转为非公有制企业的产值),年均增长1.1倍,大大快于公有制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同一时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8.87%,而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年平均增长11.23%,比公有制经济年平均增速亦快8.2个百分点。目前,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己占19.7%,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公有制经济也占到了75%。

    ———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在竞争性较强的一些行业。2002年我市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有从业人员8.1万人,从其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批零贸易餐饮业,占55.4%;制造业,占19.7%;社会服务业,占14.9%;公路运输业,占5.8%。这四个行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95.8%,这些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性行业,非公有制经济在这些竞争性行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主要问题
 
    1、 经济总量低,横向对比差距拉大,制约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的低速低效运行,加之规模以下工业长期滞后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导致我市GDP总量在全省的排位一直居第12位,处下游水平,2002年,与排名我市前列的益阳、怀化相比尚差40亿元;人均GDP也相应地由九十年代初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6元扩大到2002年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865元,12年间差距扩大了1700余元,在全省的排位则由1990年的第九位下降到2002年的第十一位,仅相当于全省的71.6%,长沙的34.2%,湘潭的50.3%,郴州的75%,益阳的93%,与怀化市基本接近,仅高于张家界、邵阳,湘西三个市州。

    在收入差距方面,2002年全省人均地方财政收入350元, 我市为21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9元,居1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我市为5803元,比全省低1155元,居11位;农民人平纯收入我市为1818.23元,比全省低580元,居第13位。

    在城市化水平上,近几年我市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然滞后,2002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32%,我市仅为 26.48%,比全省低5.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0位。

    2、科技含量低,产品竞争能力弱,延缓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长期以来,我市以能源原材料开发为主的重工业占绝对优势,形成了一个高消耗、低附加值的结构模式。工业企业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弱等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仍十分薄弱。到目前为止,我市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省科技厅授牌的高新技术企业仅9家,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也只有20家。2003年一季度,这29家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75亿元,仅占同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0.3%,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 民营经济集约化程度低,钳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

    突出表现在民营企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整合效应不强,产品档次低,并不同程度存在为了争夺市场互相压价,形成过度竞争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民营经济增长的质量。2002年全市有个体工商户51228户,私营企业法人与个体工商户之比为1:34.7,也就是说在34.7户个体工商户中只有1户能够发展成私营企业法人,这一比例大大低于全国1:18.4的水平,说明我市个体工商户转化成私营企业法人的能力不强,个体私营企业难以在较高平台上取得发展,这对于进一步调整我市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也是一大障碍。

    4、 整个经济的外向度偏低,经济结构调整缺乏外力的推动。

    我市属内陆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拉动,在对外招商引资和进出口等方面发展滞缓。以2002年为例,全国进出口总额为620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1340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50.1%;全省进出口总额为28.76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5.48%;而我市进出口总额为8223万美元,仅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3.59%,可见,我市国外需求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推动力极其有限,经济增长的外向度严重偏低。

    5、 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非税收入比重偏大,经济调整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以近五年为例,1998年,我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6923万元,其中,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等非税收入共计21397万元,占32.0%,以后4年非税收入比重仍呈上升趋势,到2002年非税收入占同期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已达39.3%,反映出我市财政结构不甚合理,可用财力有限,财政用于支持和反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能力仍不强。(详见下表)

几点建议
 
    为促进我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议:

    1、 以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加速经济结构升级换代。

    面对知识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决不能放弃对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的改造升级,这是因为我市还远未走完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的分析,当人均GDP处于280—560美元之间时,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期,当人均GDP处于560—1120美元时,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当人均GDP处于1120—2100美元时,经济发展便进入了工业化的高级阶段。2002年我市人均GDP为570美元,刚刚超过560美元,处于钱纳里模型中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过渡期。在这一时期,工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也是发展还不够充分的行业,因此,还有必要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发展,只是在发展思路上要逐步由传统的重量轻质转到科技创新、结构升级、质量优先上来。

    此外,要坚持用技术起点高、科技含量高和质量水平高的原则选好项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严格项目审批,防止重复建设;要加强项目的管理和协调服务,各级政府和工业主管部门对属于信息、电子、医药、精细化工、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产业并具备较高技术水平的项目要积极扶持,优先发展,以逐步改变我市转重工业比例不协调的状况。

    2、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应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提升经济总体的科技含量和资本含量。

    随着大量国有企业的转制,以及国有资本从许多竞争性领域的撤出,为非公有制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机遇。在国退非进的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政策和具体措施时,要优先考虑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业主们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鼓励他们在完成原始积累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搞好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规模结构的调整,引导他们从家庭(族)式经营向现代企业管理过渡;对已形成特色经济的非公有制经济群,鼓励他们创名牌,进一步开拓市场份额,推动个体工商户做大做强,向企业化、规模化生产迈进。

    3、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首先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要实行公平、公开、公正的执法管理,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对他们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如不讲诚信、违反劳动法、安全法、偷税漏税、污染环境等要始终如一严加制止,增强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经济氛围。

    其次要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登记注册服务体系和统计调查体系。在手续齐备、真实可信的情况下,提高工商注册登记的查询、受理、审核、办照、发照的效率。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点,应尽快建立统一、规范的非公有制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机制,以比较全面、准确的数据为制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最后要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协会。目前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协会、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等组织仍十分薄弱,在及时提供市场信息、高新技术、投资引资等方面,主要还是依靠政府部门和政府组织。因此,今后要在政策法规上明确非公有制经济协会的地位,支持它们规范行业行为,引导行业发展,从而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服务。

[娄底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