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办有关文件精神,我市在关闭“五小”企业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彻底根治还须下大力气。
一、“五小”工业企业关闭的基本情况
我市工业为全省能源、原材料开发区,工业以重型为主,其中重工业所占比重达90%,轻工业只占10%。重工业中,尤以建材、煤炭行业为主,其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产值占整个工业的30%以上,如我市管辖的涟源市,煤炭行业每年上交的税费占该市税费总额的50%以上,成为该市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些行业的企业缓解了我市产品短缺、市场供求紧张的矛盾,为促进我市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进入市场经济以后,这些行业的企业给社会带来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已越来越不适应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其特点:一是企业规模小,布点多;二是资源浪费严重,回收率低,污染环境;三是安全事故多,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了一定损失;四是产品档次低,无序竞争,对规范市场不利。据统计,鼎盛期间,娄底市境内曾有1300多个各类煤矿,还有不计其数的“夫妻窑”、“兄弟井”、“耗子洞”。其中小煤窑1053家,分布较散,全市92个乡镇有49个产煤,滥采乱挖现象非常严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近3年来,娄底各类煤矿事故频频出现,共发生安全事故160多起,死亡300多人,并且与大矿争资源,违规操作,严重威胁大矿安全,如此次震惊全国的“4·16”涟源七一煤矿特大矿难,与附近猖獗的非法煤矿乱采滥挖有着直接的影响。2000年底,我市拥有小水泥企业109户,生产能力仅490万吨,除雪峰水泥集团外,其余平均每户只有3.5万吨,且质量差标号低,大多为425#,有的甚至只有325#,无法参与市场竞争。各种各样的小冶炼企业如炼锑、炼锰等,鼎盛时期达到80多家,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如炼锑厂2000年底仅冷水江一市就达到40多家,企业所在地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并且产品质量低劣,严重搅乱锑品市场,给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公司经济效益形成冲击。1999年前,我市也还存在零星的小钢铁、小玻璃、小造纸、小化肥企业。近几年来,我市加大打击力度,彻底整治区域内的各类“五小”企业,取缔、关停了大部分企业。目前,我市小炼油、小玻璃、小造纸、小火电、小化肥、小纺纱等一类的企业已不复存在,原有的几家小钢铁企业也在去年的打击“地条钢”专项行动中依法取缔,目前仅剩一家在生产,即冷水江长青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上年产量不足1万吨,年产值2000万;小水泥企业84家,上年产量178万吨,年产值约3.1亿元;小煤窑423家,上年产量600万吨,年产值8亿元;小冶炼(炼锑)企业18家,上年产量4000吨,年产值6000万元。
二、实施关闭“五小”企业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初步成效
1、政府决心大,群众干劲足。
三年来,娄底市委、政府办公会专题为关闭“五小”企业召开专门会议6次,市委、政府领导在会上强调,各级各部门必须统一认识,从大局出发,对必关企业决不心慈手软。全市成立了以主管工业的副市长为组长,经委、建材、技术监督、环保、电力、乡镇企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关闭“五小”企业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市区、各部门的一把手为关闭“五小”企业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同时,广大群众也认为,关闭“五小”企业可以净化生态环境,维护人们健康。
2、深入调查,核实关闭企业名单。
根据国家政策,对市内“五小”企业开展了“五查”,即查生产能力,是否达到文件规定的要求;查生产工艺,是否属政策明文规定的淘汰工艺;查生产许可证,是否经过生产许可认证;查安全状况,是否达到安全生产条件;查采矿许可证,是否经过矿管部门审批。“五查”未合格的,核定为关停对象,下令限期关停。
3、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分级负责。
我市 “五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多,给关停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为抓好这一工作,三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召集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各县市区政府领导,召开会议20余次,专题研究关闭措施和办法,并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级、分片进行包干,并把工作任务作为考核年度目标的主要内容和领导政绩的重要标志。
4、部门紧密配合,确保关闭到位。
关闭“五小”企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牵涉面广。我们一是宣传政策,动员企业自行关闭;二是利用电力、税务、工商、矿管、煤炭、环保、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执法手段,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多种措施,实施关闭“五小”企业的工作。比如在煤炭的关井压产方面,近几年来,全市共集中行动168次,出动27000余人,购炸药200余吨,进行大规模集中炸毁井筒,共炸毁非法煤矿870余处,抓获非法矿主180余人,进行逮捕或刑拘处理的矿主和主要责任人达40多人,遣散作业人员6万余人。今年6月26日,我市“关闭五小”重灾区涟源市,342家非法小煤窑100%关闭到位,33件涉煤案中的68人被依法查处,目前该市煤炭生产正朝着安全有序的轨道稳定发展。
5、宣传政策法规,抓好舆论引导。
一是对国家、省政府关于关闭“五小”企业的文件进行转发,并结合我市实际作了具体规定;二是召集县市区、相关部门、相关企业人员集中学习政策法规,提高对关闭“五小”企业的重要性的认识;三是组织宣传车,深入乡村,开展关闭“五小”企业的宣传活动,张贴宣传标语,做到使关闭“五小”企业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四是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实行正面引导。
近三年来,由于措施到位,我市对关闭“五小”企业在淘汰落后、压缩过剩生产能力、进行专项整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压缩了过剩生产能力,促进了经济效益好转。通过压缩过剩生产能力,2002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净盈利2.1亿元。如关闭小轧钢企业后,冷钢实现了三年脱困目标,2002年利润突破1500万元,涟钢1999年实现利润达2.5亿元。煤炭行业实行关井压产后,大部分国有煤矿已实现扭亏为盈。二是促进了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通过整改,对原有小企业进行淘汰,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调整和改组,按市场需求调控总量,使得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产品更具有竞争力,从而推进了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三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小煤矿煤炭资源回收率不到大矿的四分之一,并且伤亡事故比例远远高于大矿,通过关井压产,小煤矿滥采乱挖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使我市有限的煤炭资源得到了保护。四是促进了产品销售。由于“五小”企业的关闭,给大企业腾出了市场空间,给产品销售带来了积极影响。近几年来,我市工业的产销率一直保持99%以上的较好水平。五是净化了生态环境。“五小”企业的关闭,减少了污染,无疑对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关闭“五小”企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还有企业关停没有到位,死灰复燃现象严重。
究其原因有:一些地方“五小”工业仍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地方政府对此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默许其存在;确实“五小”工业对解决当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一些“五小”企业主利欲熏心,违规生产。如对待小煤窑关井压产方面,尽管到去年底,我市采取措施关闭了小煤窑791处,杜绝了非法炼焦,但是近年来,由于煤价大幅上涨,焦煤从280多元/吨涨到420元/吨,优质无烟煤由180多元/吨涨到250元/吨,部分不法业主受利益驱动,一些关闭的小煤窑、炼焦窑又猖獗起来,致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人们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据调查,关而不闭的小煤窑达47户,非法炼焦窑达200余处。又如小水泥企业,通过前几年的专项整治,应予关闭的66户小水泥企业(生产线)已全部吊销了生产许可证,压缩过剩生产能力210万吨,使得我市小水泥企业只剩下84家,可近来由于农村基建热的升温,加之小水泥价格比大厂低,因而在农村广有销路,当地政府也为了眼前小利益也默许其存在,致使整治不力,26户企业重新恢复生产。还有小冶炼企业受利益驱动也是禁而不止,最近我们在冷水江市矿山街道办事处进行样本回访时,发现前段关闭的一些小型冶炼锑品厂仍在进行非法经营,并且规模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危害。因此,整顿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二是“五小”企业被关停后存在的诸多遗留问题难以解决。
这些遗留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个人及集体投入企业的集资款无法收回,将形成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②企业的银行贷款及所欠电费、水费等无法偿还。目前,我市仅被关闭的小煤窑就拖欠电费达600多万元。③土地占用、转供电等引发的工农矛盾难以协调。④相当部分企业是当地政府的主要财源,这些企业被关停后,使得县市区及乡镇原本就拖欠干部、教师工资的局面雪上加霜。据初步估算,我市“五小”企业被关停后,每年要减少销售收入12亿元,影响财政收入近1亿元。⑤人员无法安置。近几年来我市共关闭“五小”企业1200余户,涉及职工7万余人,除乡镇人员遣散回农村外,还有12000多名干部职工属安置对象,但这些企业负债沉重,无资金转产或实施“两个置换”,当地政府财力有限,也无法对他们妥善安置。⑥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对被关闭的“五小”企业要给予适当补偿,但由于政府财政困难,补偿资金一直未到位,致使关闭后引起很多矛盾无法解决。
三是有的地方官员以权力入股参加“五小”企业经营的现象依然存在,人为干扰严重。
如非法小煤窑之所以能长期存在,能明目张胆地非法开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地方政府的保护,有的地方官员参股经营,使得关停“五小”工作在一些地方难以开展。
四是一些“五小”企业业主成分复杂,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法盲,给政府操作带来困难。
如我市在关闭布局不合理煤矿中,曾发生过小煤窑主和矿工围攻执法人员的事件。
五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治理“五小”企业产生了松劲厌战情绪。
政策宣传没有深入到一些偏远农村,致使一些偏远山区还存在农民为脱贫而盲目集资再建“五小”企业的现象,还有一些乡镇擅自降低整治标准,对该停产的企业不停产,该整改的企业不整改,导致整治不力,在客观上助长了一些“五小”企业非法生产的嚣张气焰。
五、几点建议
1、建议国家对关闭“五小”企业中出现的遗留问题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比如,参照破产企业的做法,通过清产核资,对银行债务,从关闭之日起,停止计息,本金从呆账准备金中进行核减冲销;参照纺织压锭的做法,根据被关停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核定必要的补偿资金。处理好遗留问题,如职工安置费用、生产转产费用、职工集资款、农田赔偿费等。
比如,参照破产企业的做法,通过清产核资,对银行债务,从关闭之日起,停止计息,本金从呆账准备金中进行核减冲销;参照纺织压锭的做法,根据被关停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核定必要的补偿资金。处理好遗留问题,如职工安置费用、生产转产费用、职工集资款、农田赔偿费等。
2、上级给予财力支持。
娄底是湖南省关闭“五小”企业的工作重点市州之一,量大面广,牵涉部门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大。近几年来,全市地方财政已投入工作经费2000多万元,此外,中央财政本应对关闭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矿地区进行补助,但由于种种原因,补助一直无法到位。由于关闭“五小”企业,我市有46处布局不合理的合法小煤矿应该得到一定的补偿,为巩固关闭“五小”企业成果,上级应给予财力支持。
3、引导失业劳动力有序转移。
要真正搞好安全生产,从根本上彻底关闭非法小煤窑,光靠炸、填、封、撤等强制措施终究不是良策,引导失业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疏导”才是上策。各级政府应对关闭的小煤窑矿主、矿工实行一些“转业”的优惠政策,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导失业劳动力进行转移 。
要真正搞好安全生产,从根本上彻底关闭非法小煤窑,光靠炸、填、封、撤等强制措施终究不是良策,引导失业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疏导”才是上策。各级政府应对关闭的小煤窑矿主、矿工实行一些“转业”的优惠政策,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导失业劳动力进行转移 。
4、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彻底杜绝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农民为脱贫而盲目集资再建“五小”企业的现象,使本地经济超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娄底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