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小康”一词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概念,最早出现于古《诗经》,它表达了我们的先人对美好生活、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第一个对小康提出具体标准,并对如何实现小康社会作出具体规划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用具体的经济指标描述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00年,我国已顺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实现温饱)、第二步(达到小康)目标,2000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8.94万亿元,比1980年增长5.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78元,约合855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亿人口的更好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经济发展战略新目标,即:“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无论是小平同志的“总体小康”理论还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阐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时,都用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用“GDP”表示)这一综合指标来表述小康水平的实现程度。就全国来说,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是多少呢?2000年我国GDP为8.94万亿人民币,约合1.08万亿美元,照此推算,到2020年,我国GDP应为35.76亿人民币,假定人民币对美元的比率保持在8.28:1不变时,约合4.32亿美元,二十年年均增长速度需达7.2%。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时,按2000年价格计算,人均GDP将由2000年的855美元增加到3000美元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那时,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娄底小康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市人民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为建设小康娄底付出了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繁荣安定,城区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节节高升。
1、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娄底GDP总量达166.4亿元,比1980年增长4.4倍,二十年间年均增长8.8%,人均GDP4186元,比1980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02元,比1980年增长13.2倍,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5.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1元,比1980年增长10.3倍,剔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4.1%。
2、顺利实现了GDP和人均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以1980年为基期,娄底GDP总量于1997年翻了两番,提前3年实现了原定到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期间年均增长9.0%;人均GDP于2000年翻了两番,顺利完成了“九五”计划提出的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年均增长7.4%。具体来说,1981年—1990年,GDP总量翻了第一番,用了10年,年均增长7.3%;1991年—1997年翻了第二番,用了7年,期间年均增长11.5%。1981年—1992年,人均GDP翻了第一番,用了12年,年均增长5.9%;1993年—2000年,人均GDP翻了第二番,用了8年,年均增长9.7%。
3、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二十多年来,我国各项改革如火如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巩固和完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第一产业:农产品品改逐步到位,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商品率稳步提高。第二产业:工业以支柱产业、传统产业为重点,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适销率为目标,不断开发新产品,改造改良老产品,工业产品适销率逐年提高;投资领域以国家投资为重点,同时,大力吸收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2000年,娄底城乡集体、个人投资总额达16.12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39.3%。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第三产业:步入快速成长期。二十多年来,流通领域日益繁荣活跃,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迅速发展,房地产业从无到有、当前已初具规模,金融业稳步前进,保险业飞速发展,社会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宽、新兴行业不断涌出,使得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大。200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1.62亿元,比1980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率达11.0%,增幅居三次产业之首,二十年间对娄底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1%。三次产业构成比由1980年的34.1:45.4:20.5调整到2000年的24.2:38.8:37.0,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9.9和6.6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上升16.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娄底经济发展、小康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4、各项改革稳步推进。自1980年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巨大成功以来,改革重心逐步转入城市,实行政企分开,打破大锅饭,取消铁饭碗,充分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着娄底经济向前发展。特别是1990年以来,比较成功地推行了财税、金融、流通体制改革,顺利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完善和深化,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正在逐步建立、完善,同时克服了改革中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重重困难,加快了娄底经济发展,1991年—2000年娄底经济年均增长10.4%,比前十年快3.1个百分点。
5、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发展壮大。从“资本主义尾巴”到“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可以说,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历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在娄底经济发展的历程中,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到大力发展,加快发展,当前已切切实实地成为了娄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2年底,我市个体工商户已达51228户,私营企业1475户,个私从业人员13.72万人,年创产值77.1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约达67.2亿元,占GDP总量35%左右。娄底GDP能提前3年翻两番,非公有制经济功不可没。
但是,在总体小康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 经济总量、速度与全国、全省比差距较大。
从下表<一>、<二>可以看出:(1)娄底GDP总量偏小,2000年仅占全国的0.9%,全省的4.5%,且比重自1978年以来持续下滑;(2)速度偏慢,1978年—2000年,娄底年均增长8.8%,这一速度虽与全省同步,但比全国年均慢了0.7个百分点,以1980年为基期,GDP翻两番的时间与全省同步,但比全国慢了2年,其中主要是翻第一番的时间比全国慢了3年,比全省慢了1年。(3)人均GDP偏少。2000年娄底人均GDP4186元,仅为全省的74.2%,为全国的59.1%,人均GDP到2000年刚刚完成翻两番的目标。
娄底GDP总量与全国、全省比较
表一 计量单位:亿元
全国全省娄底娄底占全国%娄底占全省%
1978年36241478.00.225.47
1990年1854874439.60.215.32
2000年894043692166.40.194.51
1978—2000年年均增长速度9.58.88.8慢0.7个百分点持平
以1980年为基期翻第一番时间1987年1989年1990年慢3年慢1年
以1980年为基期翻第二番时间1995年1997年1997年慢2年同步
娄底人均GDP与全国、全省比较
表二 计量单位:元
全国全省娄底娄底占全国%娄底占全省%
1978年37928626670.293.0
1990年16341228107265.687.3
2000年70785639418659.174.2
1978—2000年年均增长速度8.17.67.5慢0.6个百分点慢0.1个百分点
以1980年为基期翻第一番时间1988年1992年1993年慢5年慢1年
以1980年为基期翻第二番时间1997年1999年2000年慢3年慢1年
2、离“总体小康”还有一定距离。虽然顺利完成了GDP总量和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但由于起点低,基础薄,总体小康实现程度差。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到2000年止,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当时对小康水平的理解是以1980年全国人均GDP250美元为基数,到2000年达到人均800—1000美元,即小康水平。2000年我市人均GDP约合506美元,比全省人均低176美元,比全国人均低349美元,距总体小康800美元的最低线相差294美元。
2、 县市之间发展极不平衡。
娄底虽于1999年撤地设市,但农业人口仍占绝大多数,2000年底,全市总人口399.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8.01万人,占总人口的79.7%,且绝大多数农民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新化、涟源、双峰三县市,其中国家级贫困县新化115.07万人,占36.2%,省级贫困县涟源93.13万人,占29.3%。从表<三>看,新化县2000年人均GDP250美元,涟源市318美元,
娄底五县市区GDP比较
表三 计量单位:万元
娄星区双峰县新化县冷水江市涟源市
1980年2594126420248312183429327
2000年404977327491263175290157267895
1980—2000年年均增长速度%11.28.05.99.97.4
以1980年为基期翻两番时间1993年1998年—1995年2000年
2000年人均GDP(元)103393703206482852626
(美元)12504482501002318
仅相当于全国1980年的人均水平。而娄星区、冷水江市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高于同期全国人均水平,完全实现了总体小康。县市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农民占绝大多数的新化、涟源两个贫困县市短期内难以整体脱贫,严重制约了我市小康建设的步伐。
娄底全面小康建设的目标及对策
党的十六大以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尽管娄底在总体小康建设进程中与全国、全省比存在较大差距,但不甘落后,奋起直追是娄底建设者们的坚定决心。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从经济指标角度来说,包含二层含义:一是到2020年GDP总量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二是在总量翻两番的前提下,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具体到娄底来说,GDP总量翻两番时,二十年年均增长速度为7.2%,纵观全市近20年来特别是1990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和增长态势,这一目标完全能够实现,但在此条件下,如果人口的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990年以来的年均增长7‰以内,且人民币对美元的比率保持在8.28:1不变,人均GDP将由2000年的506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752美元,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与全面小康目标相距甚远。而如果人均GDP到2020年要达到3000美元,在上述人口增长率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2000年—2020年二十年间全市GDP年均增速需达10.1%,比全国年均增长率要快3个百分点。且2001年—2002年全市GDP年均增长率仅为7.9%,为弥补这两年的欠速,后18年年均增长率需达10.3%以上。这将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既不可盲目乐观,更不可认为高不可攀而悲观失望。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和娄底的现实状况,也要看到实现目标的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潜力:(1)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经济建设的宝贵经验和前二十年经济翻番的成功启示,从表<一>可以看出,GDP总量翻第二番的时间仅用了7年,比翻第一番少用了3年,比全国、全省均少用了1年,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11.5%,这说明后一阶段我市经济发展速度在加快,步伐在加大。(2)有社会主义市场建设积累的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2002年我市地方财政收入达8.4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96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7元,均比改革初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达177.9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34.85亿元,分别为1990年的11.7倍和13.6倍。(3)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交通枢纽优势。娄底素有“钢城”、“煤海”、“锑都”之称,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加之涟钢200万吨超薄板项目即将建成投产,金竹山电厂2×60万㏎机组易地扩建改造工程已获准立项,“十五”期间可以上马,一批国家、省级重点项目落户娄底,新建的洛湛铁路、潭邵高速、娄涟高等级公路的建成通车,缓解了我市交通“瓶颈”,湘中交通枢纽位置日显优势,对外开放和经济辐射功能日益增强。(4)有撤地设市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一个新建的城市,底子薄,基础差,起点低,要赶超发达城市压力大,困难多,但有压力就有动力,我们可以化压力为动力,有效地抓住新城市蕴涵的新的发展机遇,把娄底做大做强。
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18年,18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是弹指一挥间,但18年,在娄底的建设史上将会写上光彩耀眼的篇章。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正确认清当前形势,认准发展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娄底全面奔小康而努力奋斗。
1、 以工业化思路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娄底要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更在农村。而农村要小康,关键在于真正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即由现在的平面的、适应性的调整发展为综向调整,也就是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发展,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培植好主导产品和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带领农民走上小康富裕之路。特别是对两个贫困县市,政府除政策支持、贫困补偿外,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信息投入及产业引导,争取贫困地区早日脱贫。
2、 以涟钢为龙头,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在娄底经济中举足轻重。我们必须继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以涟钢200万吨薄板项目上马为契机,加速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形成产品链,带动新一轮工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时,要以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仅要引进技术、资金、项目、更要注重引进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要善于借鉴和学习外地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找准适合娄底实际的合理定位,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有规模,有影响,能产生效益的娄底新型工业园。
3、 以超常规理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发达城市比较,规模偏小,比例偏低,许多新兴行业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要想娄底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就必须以超常规理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传统服务业要上水平,新兴行业要上规模。尤其是农村第三产业,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规模以后,要注意及时引导和促进,争取在后十年迎来一个飞速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