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一个政府来说,保持经济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是其宏观调控的两大基本目标。但是在目前的中国,这两大目标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由九十年代初期的百分之十几到目前的百分之八左右,但城镇登记失业率却由九十年代初、中期的3%,到3.5%,到3.7%,上升到目前的4.2%(按国际失业的标准概念、失业人群也应该包括下岗人员,如果按照这一概念,我国的实际失业率要大大高出4.2%)。据统计,截止2002年底全国有下岗职工1100万人,娄底市有6.2万名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的职工先后下岗。从最先的下岗职工到近一两年的下岗人员,他们的再就业状况、失业保险状况、最低生活保障状况等等,都牵动着上至中央国务院下至各地方政府的视线,为了对下岗职工各方面的情况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娄底市统计局于近日对娄星区、涟源市、冷水江市城镇企业的下岗人员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完成包括四大部分近40个问题的调查问卷120份,现就这次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 下岗职工的基本特征
(一)下岗职工的自然属性。在此次调查的120名下岗人员中,从年龄上看:男性(63人)多于女性(57人),性别比为53:47。这充分表明:改革针对所有人,男女一律平等(在同等条件下享受同等待遇),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的14人,占12%,31—40岁的56人,占47%,41—50岁的37人,占31%,50岁以上的13人,占10%。在调查中发现70年代初—90年代初参加工作而下岗的占绝大多数。从文化程度看:具有小学及以下的8人,占7%,初中文化的60人,占50%,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的48人,占40%,大专以及以上文化的4人,占3.3%,其中本科生一名。可见文化素质低是多数下岗职工的基本特征。
(二)下岗人员家庭情况。被调查的120名下岗人员(即120个家庭)所在家庭总人口为426名,户均3.55人。其中:在岗人员33人,占8%,待业人员60名,占14%,下岗人员172名,占40%,失业人员25名,占6%,离退人员11名,占3%,其他人员124人,占29%,由此可知,下岗人员家庭中,拥有更多的待业和失业人员,是否应验了:“龙生龙,凤生凤……”这句俗语,身为下岗失业的父母,哪有能耐安排子女就业?另从住房情况来看,调查中发现,住房条件极差的有8户,占7%,户均住房面积不到20平方米;住房条件较差的44户,占37%,户均住房30平米左右;一般的23户,占19%,户均住房50平方米左右;住房较好的25户,占21%,户均住房70平方米左右;住房宽敞舒适的12户,占10%,户均住房90平方米左右;有7户,住房面积在101平方米以上,占6%。总的人均住房面积为14.46平米,比此次调查的全省平均人均住房面积15.94平米,人平少1.48平方米。
(三)下岗人员家庭收支情况。从家庭收入来源看:29人来源于工资收入,占20%;63人来源于各种劳动收入,占43%;17人领取各种保障收入,占12%;其余的为一些赠送收入和其他收入。从家庭的收入情况看:120名下岗人员所在家庭2003年3月家庭总收入61554元,平均家庭总收入512.95元,其中家庭收入不到200元的有22户,占18%;在201—500元的59户,占49%,将近一半;在501—1000元的32户,占27%;1001—2000元的6户,占5%;2000元以上的1户。家庭支出情况:同期调查的家庭总支出为74229元,户平均支出618.58元,其中医药费支出125.72元,教育费支出159.07元,二项之和为284.79元,占平均总支出的46%,收不抵支、月均亏空105.63元。
(四)下岗前的行职业构成。从身份看:普遍工人77人,占64%,技术工人17人,占14%,专业技术人员3人,占3%,管理人员6人,占7%,商饮服务员6人,占12%。其他3人;从技术等级和职称看:下岗前为初级工的38人,占32%,中级工16人,占13%,高级工2人,占2%,拥有中级职称的1人,高级职称的2人,无任何技术职称的61人,占51%,无一技之长是大多数人员下岗的一个主要原因。从单位性质看:国有企业职工79人,占66%,集体企业职工39人,占33%,其他2人。从行业看:制造业54人,占45%,商饮服务业27人,占23%,建筑业的22人,占18%,其他行业12人,占10%,交通运输业2人,农村牧渔业、采掘业各1人。下岗时间半年以内的3人,1—2年的4人,各为3%,2年以上的113人,占94%;下岗原因:因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而下岗的104人,占87%,企业破产而下岗的6人,占5%;企业改制而下岗的4人,占3%,其他原因下岗的6人,占5%。
二、 下岗人员参加保险情况
(一)缴纳养老保险情况:有89人即74%的下岗人员由单位或个人缴纳了养老保险金,而26%(31人)的未缴纳,能记清缴纳年限的只有38人,其中12人缴纳时间为10—15年,16人为5—10年,10人为5年以下,平均缴纳年限8.32年。
(二)缴纳失业保险情况:只有13人,即11%的下岗失业人员缴纳了失业保险,而89%的未缴。缴纳平均年限9.67年。缴纳年限最长的11—15年,最短的不到5年。
(三)医疗保险情况:只有5人(4%)缴纳了医疗保险,而96%(115人)的人并未参加医保。
(四)从原单位领取基本生活费情况:31人(26%)从原单位领取了基本生活费,而74%(89人)的从下岗至今未领到一分钱。
三、 下岗人员再就业状况
(一) 参加有收入劳动的情况:调查周内有77人(64%)没有劳动收入,43人从事了有收入的劳动。也就是说36%的人实现了再就业,比此次调查的全省平均水平低12.6个百分点。如果一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定义为充分就业的话,则在调查周内、43人中,只有24人(占20%)实现了充分就业,而余下的19人没有充分就业,调查期内(3月份)人平收入为405.81元。其中50元及以下的78人,占65%,50—100元的2人,100—200元的5人,占4%,200—300元的9人,占8%,300—400元的13人,400元以上的13人,各占11%。
(二)再就业所在单位性质:43名再就业者中,有4人(9%)被重新聘为国有集体企业员工;33人(77%)从事个体经营和进入私营企业,有1人应聘到机关当公务员,其他情况的5人,占12%。
(三) 就业渴望程度:45岁以下的下岗职工就业渴望强烈。其中十分迫切就业的88人,占73%,一般的21人,占18%,2%的对就业抱无比所谓的态度,不想就业的9人,占8%。
(四) 找工作的渠道:通过亲朋好友介绍、找到工作的38人,占34%,自谋职业有34人,占31%,在职业介绍机构的帮助下找到工作的3人,通过街道社区找到工作的1人,另有1人是通过原单位推荐找到工作。
(五) 下岗职工接受培训情况:调查的120人中,只有3人接受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技能培训,不到3%。接受培训的3人中,2人享受了免费优遇,据反映,参加过培训的3人,很快找到一份相应的职业。
(六)《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只有2人领取了,不到2%,因此只有2人享受了有关优惠政策,而绝大多数由于某些原因没有领取,所以也就得不到相应的优惠待遇。
四、 下岗职工对未来的期望
(一)对职业的期望。27%(22人)的人愿意从事个体经商,17%的人想继续当普通工人,12%的想干技术工作,11%的希望进机关当公务员,10%的人愿干服务工作,9%的想当办事员,7%的人愿当管理人员,基本与他们下岗前的身份相吻合。
(二) 对未来工作单位性质的期望。在回答的82人中:33%的下岗人员愿搞个体,28%的希望进国有企业,15%的想进私企,7%的想进外企,9%的想进国家机关或事业社团单位,其他为9%。
(三)对未来行业的期望:在回答的80人中,29%的人希望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24%的人选择商饮行业,11%的人愿从事加工制造业,其次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水利电力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也是他们所期望的行业。
(四)对未来月收入期望值:86人回答的平均月收入期望值是774.16元。其中3%的人希望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30%的人希望月收入在400—600元,29%的希望在600—800元,28%的希望月收入在800—1000元,也有8%的人认为只要每月有200—400元的稳定收入即可,甚至有1人表示,只要有收入不论多少,几十元、百把元都行。此外在对政府的期望方面:下岗人员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政府能搭建更多的就业平台。切实解决他们的再就业问题。
五、 下岗人员的现状令人担忧
根据这次问卷调查的情况显示:下岗职工的生活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收入与住房情况压力很大。此次调查的下岗职工家庭月平均总收入512.95元,按家庭平均拥有人口3.55人计算,则人均月收入144.5元,对照娄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113元,虽然这些人并不属于贫困人口,但他们的收入只是稍高于贫困线,因而经不起任何收入或就业上的动荡不安,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有可能陷入绝境。所以为了应付将来更大的开支,有些只能将消费压低到贫困线以下。即便这样,也还存在举债度日的家庭。
住房是绝大多数下岗职工面临的另一压力。据调查下岗职工中确有一小部分通过自己的努力。已发家致富,住房舒适宽敞,但大多数家庭住房条件差,户均面积在40平方米左右;有8%的户、住房面积不足20平米,调查中发现,有的一家三代四五口人挤住在20—30平米的房里,生活确实相当艰难。
(二) 教育和医疗费用难堪重负。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育和医疗费支出过高,随着教育经费的持续升温,学生负荷过重,大大超过了他们的收入增长水平,使大多数家庭难堪教育重负。调查显示,教育费支出,占去了3月份(调查月)家庭支出的26%,总收入的31%,据一下岗职工反映,他在读高中的儿子,每年各种费用加起来不会低于3000元,占去了他们家收入的一半,所以其他开支只有尽量节省。其次是医疗费,3月份户均医药费支出125.72元,占家庭总支出的20%,总收入的25%,随着医疗费用的持续上涨,大多数人小病靠拖,明显感到身体不适时,也只是去个体诊所看病购药,万不得己,才会去正规医院治疗。即使这样东抠西省、医疗费也不堪负重。而小病不看,可能惹大祸,到最后甚至危及生命,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和负担。
(三) 就业和社会保障存在后顾之忧。近几年来再就业率的连续走低,是下岗职工难以摆脱贫困的最主要原因。此次调查的120名下岗职工,调查周内只有43人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为35%,低于同期调查的全省平均水平(49%)14个百分点。而且月工资收入大都在200—500元之间。而对于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来说,虽然有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但如果长期找不到工作,生活将难以为继。地方政府也难堪重负。再说目前下岗失业人员多,大多数企业没有能力为他们缴纳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险金(这次调查中缴纳了养老保险金的情况基本为个人行为)。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调查,目前我市最低保障对象月人均有13元的资金缺口,并且应保与尽保尚有一定差距。医疗保险更是空白,一旦发生重大疾病,巨额医疗费怎么办?因此,对于31—45岁年龄的下岗人员来说,他们正处在事业和家庭的最关键时期,找不到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他们所承受的负担和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六、 下岗人员的希望
如何解决全国几百万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已成为本届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最近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增加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再就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搞好再就业服务,落实下岗人员的社会保障等七个方面的工作,抓紧抓好,并要求抓出成效。娄底市委、市政府也把再就业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于今年7月召开了有市长、市委书记参加的全市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会上将中央规定的再就业工作任务量化为17个具体指标,层层签订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在2003—2005年三年中,全市要让12.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政府多管齐下的政策引导和措施到位,相信我市再就业工作一定会取得新的成就。
[娄底市统计局 彭争鸣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