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省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楠竹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这无疑是振奋竹区人心的福音。楠竹产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娄底楠竹资源怎么样,经济效益怎么样,发展潜力怎么样,围绕这些备受全市上下关注的问题,我们走进楠竹主要产区和竹材加工企业,与相关的农户、科技人员、企业负责人和主管部门领导座谈,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娄底楠竹产业不失为阳光产业,大有可为。
一、 发展楠竹产业的有利条件
1、 自然条件好。娄底市属于丘陵地带,山地面积多,大约占整个土地面积的一半,开发楠竹的潜力很大。楠竹与其他树种比较,具有适应性广、易栽种、生长快、周期短、用途多等特点,楠竹3年成材,而杉木要10年以上才能砍伐,楠竹和杉木是娄底市的常见树种,种楠竹比种杉木要划算得多。娄底的土壤、气候条件十分适宜楠竹生长。全市现有竹子面积68万亩,主要集中在新化和双峰,竹林面积2万亩以上的乡镇有10个,面积大又相对集中,有利于开发。娄底种植楠竹的历史悠久,技术成熟,群众兴趣高,有开发楠竹的地理人文条件。
2、 加工企业已初具规模。到2002年底止,全市产值10万元以上的楠竹加工企业有85家,年总产值2.5亿元左右。其中产值上1000万元的企业有5家。双峰县的丰华实业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8000万元,13条加工生长线,职工300多人,年产值1.5亿余元,生产的建筑模板畅销东南沿海和全国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其生产规模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年产值10万元以下的家庭式加工作坊有几百家,仅双峰县石牛乡杉山村就有15户常年加工竹帘子、竹筷子等。由于竹制品销路好,利润可观,目前加工企业呈现继续增多的趋势。
3、 销路畅通。为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国家鼓励以竹代木、以竹代塑、以竹代钢,竹制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市场潜力巨大。几来来,我市楠竹加工企业的产品一直畅销,供不应求。由于加工能力不断增强,从农户家收购楠竹的价格一路上扬,从98年到2002年,每百斤楠竹从6元涨到了9元。今年有些地方卖到了9.5元,乃至10元,楠竹价格上涨态势明显。由于购销两旺,利益可观,被吸引到楠竹行业来的人员越来越多,据调查测算,到2002年底止,全市从事楠竹种植的农户有10万多个,从事楠竹加工的人员不下6000人,从事楠竹和竹制品的采购和推销的人员不下1000人,从事技术指导、运输和中介服务的人员不少于1000人。整个楠竹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中介服务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
二、 楠竹产业的效益显著
1、 种植效益。目前我市60万亩成片竹林中,95%以上属于传统的自生自长型低产竹林。每亩产竹量仅100根左右,用材竹株平重约25斤,按3年生长周期计算,每年产量仅800斤,包括竹笋、竹菌等附属产品的收入,每亩年产值不过100元左右。如果通过楠竹低改,将低产林改造为标准林,每亩产竹量可达到240根左右,每根重达40斤,每年产量可提高到3200斤,每亩年收益可达300元以上,是低改前的3倍。全市竹林面积68万亩,如果全部进行低改,三年后每年至少可增加13.6亿元,这不失为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一条好途径。
2、 加工效益。目前,我市楠竹有70%是加工成建筑模板。按现在的市场价格,建筑模板每个立方3000元,需消耗楠竹约2200斤,平均每百斤楠竹可创造加工产值136元。而一百斤楠竹的采购成本是9元,扣除运输、机器磨损和其他原料的费用,其利润还是相当可观的。
3、 税收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收费标准,每生产一百斤楠竹,收取育林基金1.8元,维简费1.2元,林业保护建设费0.2元,共计3.2元,每百斤楠竹经过加工,可创造产值平均约为100元,按5%收税费的话,为5元。一万亩标准楠竹,产量为1.6万吨,经过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政府每年可收取税费262.4万元。
4、 社会效益。每开发1万亩楠竹,其产业链总产值可达3800万元,能接纳1200人就业,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很有益处。
三、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楠竹供不应求。全市现有楠竹设备加工能力为每年40万吨,而楠竹产量只有25万吨,除去农户自产自用和一部分风竹虫竹,实际用于加工的只有22万吨左右。虽然从衡阳、衡山、桃江等周边地区调进了一部分,但仍不能满足需求,相当数量的企业无法满负荷运转。双峰县石牛乡有楠竹加工骨干企业8家,每年需要楠竹4万吨,但本地只能供应2.5万吨。为保证现有企业正常生产正常盈利,乡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限制新的加工企业生产线上马。
楠竹供应不上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竹林产量太低。在我市60万亩成片竹林中,还有58万亩传统低产林,每亩年产量不足0.4吨。如果全部改造为标准竹林,每亩开产量达到1.6吨,那么60万亩竹林的开产量就是96万吨。
为什么不全部进行低改呢?最大的问题是资金不足。所谓楠竹低改,是将现有竹林中的杂树杂草全部挖除,松土施肥,楠竹长到一定程度后剪除竹尖,让其长粗。经过低改后,楠竹发笋量能增长1倍,每亩密度可增加1倍有余,每根竹的长度粗度都有较大的增加,重量增加约1倍,更重要的是病虫害减少,品质提高,节长肉薄柔性好,更有利于精细加工。但每亩楠竹低改需投入250元,而且要三年后才能见效,对于山地多收入少的农户来说,确实困难较大。
2、 加工深度不够。首先是对竹林利用不够充分。我市现有企业都是对竹茎进行加工,而对竹叶、竹枝、竹根进行加工的企业基本没有。其实竹叶是造纸的上好原料,竹枝可做扫把,竹根可做工艺雕饰品,但目前我市的竹叶竹枝竹根几乎没有派上用场,基本上是被农户当柴薪使用,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其次,加工精度不够。我市加工的竹制产品主要是建筑模板、竹地板、竹筷子等,比较而言,附加值在同行业中不算高。如我市生产的竹筷子每双0.03元,而别人精细加工的出口筷子每双1.00元;我市的竹地板每平方米卖75元,而市场上的精加工竹地板卖170元。再次是绝大多数加工企业设备简陋、档次低、全市现有的85家企业中,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下的占80%,加工水平低,浪费较大,缺乏规模效益。
四、 对发展楠竹产业的建议
1、 统一思想,积极支持楠竹产业的发展。楠竹产业效益可观,前景看好,并且已经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在我市农业中,这样的产业屈指可数。各级政府应该积极扶持,因势利导,排忧解难,促进其尽快发展壮大,为全市农业产业化树立一个典范。
2、 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促进楠竹持续稳定发展。历史的教训多次告诫我们,风涌而上、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总是要失败的。事前的科学规划必不可少。眼前,虽然我市的楠竹供不应求,但也不能盲目搞面积扩张,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把重点放在对现有竹林的改造上,要把握好生产与加工协调发展这个度。同时,要引导加工企业向规模化、精加工方向发展,鼓励开发新产品,鼓励提高科技含量,限制粗加工和重复建设。
3、 加大投入加快楠竹低改步伐。我市从99年开始搞楠竹低改,四年间共完成了2万亩。万事开头难,才开始搞低改的时候,群众思想不通、资金缺乏、阻力大困难多进展慢。现在,群众看到了低改的效益,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要加快发展步伐。而其中的关键是要解决好资金投入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把楠竹低改作为一个建设项目上报,争取上级和银行的资金支持。二是鼓励、支持企业建基地、与农户联营,走公司+基地、公司+农户的发展之路。三是结合退耕还林,结合扶贫工作,搞楠竹开发。按国家政策规定,每完成1亩退耕还林任务,国家将累计投资1980元(分8年)。2003年安排我市退耕还林任务24万亩,可以引导农民退耕种竹,发展一批高标准的竹林。四是财政投入。双峰石牛乡财政出钱,以奖代投,每亩低改楠竹奖励80元,达到高标准的加奖30元,效果比较明显,低改面积已达到1万多亩。2002年,乡财政从楠竹产业获得的收益将近10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从长远看,对楠竹产业的投入是会有丰厚回报的。
[娄底市统计局 邹召北 谭建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