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对全面建设“小康娄底”进程的探讨

来源: 时间: 2003-09-2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小康”一词,语出《诗经·大雅》,从狭义理解,指人们生活状况“富有仍嫌不足,温饱已经有余”,从广义理解,除经济生活之外,它还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党的十六大绘制了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把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首选目标,确实令人欣慰,也振奋人心。它不仅显示了我党坚持与时俱进的决心和魄力,而且充分体现了我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感。这对我市而言,既有动力,也有压力。动力是因为我们有目标,使得我们能够认清形势、正视差距、明确方向。压力是因为我市经济较为落后,城市化率工业化率都不高,建设全面小康的任务相对艰巨。本文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有关资料,就我市能否如期达成全面小康战略目标进行了探讨。

   一、差距

    一是总体小康仍未达到。按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我市应在2000年达到初步小康标准,可是到2002年底测算,我市小康进程只完成了72%(各项指标加权平均),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三个重要指标比国家标准低,而且其他质量指标也没有达到要求。(详见下表)。

    二是进展很不平衡。不仅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存在不平衡,而且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进展状况也不平衡。如城乡而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民纯收入增长虽快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但这实际得益于改革之初农村生产力的完全释放和农民受物价影响的程度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民实际收入仍然很低,生活状况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较大。200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3倍,并且近几年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6%以上,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不到4%。地区而言,这种状况尤为明显,在全市五个县市区中,2002年人均GDP最高的娄星区达12050元,比最低的新化县人均2285元高9765元。小康进展而言,娄星区、冷水江市早在1998年之前各项指标就已达到小康,而小康进程相对较慢的涟源市和新化县到现在还未达到。

    

    二、原因

    1、观念落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娄底的经济总量全省排名第6,而到2002却落到了第12位。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观念仍停留在小富即安的计划经济时代,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工作思路,亦或经济举措,体制改革,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经济落后便也在情理之中。

    2、基础薄弱。1980年娄底市人均GDP为224美元(当年价),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8.7%,2002年达到570美元,也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58.6%。在这种状况下,要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达成全面小康,即使不考虑人口增长,差不多要翻三番才能完成。

    3、民营工业拉力不强。2002年,我市民营工业只占了约为35.3%的比例,远远低于全省62%的平均水平。在国有经济转型阶段,民营工业对一个地区整个经济的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发达的工业根本无法参与国际国内竞争,而没有民营工业无法消化日益增多的富余劳力,也就无法为居民增加收入,自然无从谈及全面小康。

    4、区位优势不彰。娄底既不靠“海”,也不靠“边”,既不靠“东”(广东),也不靠“西”(西部开发),没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尽管我们处于湖南省第二经济走廊中心地带,交通较为便利,但我们处在中部,无形之中加大了物流成本,制约了外部投资,并且相对而言我市经济发展环境也不乐观,这样自然限制了资金和人才的驻留。2002年,我市协议利用外资12740美元,较上年增长17.4%,外商直接投资2872美元,比上年增长11.7%,但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较,相差甚远,全省这两项指标增长情况分别为24.6%和27.3%。

    三、进程分析

    全面小康,追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文明的共同发展,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概言之,就是全面求富,总体求强。从经济方面来看,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全国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按照这一目标要求,未来20年,我国经济将保持年均7.2%的增长速度,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将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基尼系数应控制在0.4以内;恩格尔系数达到40%以内;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城市化水平要达到55%。具体到娄底,从上表可看出,我市与全国人均GDP已经存在402美元的差距,在全面建设小康过程中,要实现人均GDP与全国同步目标,人口按近年来平均每年新增约2万人左右计算,全市GDP年均增长速度必须达到9.7%以上,即比全国同期高将近2.5个百分点;而对其他指标,要达到要求,难度也比较大,如城市化水平,我市目前在全省排位靠后,到2020年要到达50%,必须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促成农村劳力向城市转移,依靠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进程。所以,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得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目前,我市经济发展趋势较好,涟钢薄板、冷钢大规模技术改造、金电异地扩建、安徽海螺集团的“加盟”、市政府北扩南移战略实施等大型投资项目已经启动,将给以后的娄底经济增加重重砝码,因此,未来的几年(2003-2010年),是建设“小康娄底”的关键年,机遇把握不好,将会影响整个娄底小康进程的发展;2010以后的5年内,将是我市经济的加速期,这时期,经济总量明显提高,在全省的排位将大大超前,经济质量有所提高,综合实力也有所增强;2016-2020年是我市全面小康建设的巩固期,一些指标将与全国初步实现同步。 

     四、对策与措施

    从前文分析结果来看,我市尽管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对年均增长9.7%的速度我们还是充满信心。从1978年到2002年,娄底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达8.7%,随着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目前娄底正处于工业化初级向中期挺进阶段,按照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这时期,经济增长尤为迅速,一般都保持了8-10%的高速增长速度。因此,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发扬创新精神,与全国同步的目标肯定能够达到。

    1、实行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娄底402万人口,其中320万在农村,这种城乡二元格局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第一是必须把农村经济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加强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道路等)突破城乡二元格局,着力解决城乡失衡问题,加大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用城镇化、工业化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在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好村干部和广大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村干部和广大党员要成为科技兴农富民的宣传者、组织者和示范者。第二是加大力度,全面推行城镇化进程。世界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当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时,城镇化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大城市发展速度更加迅速。2002年娄底城镇化率达到26.48%,估计在2005年将达到30%,预示着未来的几年,娄底的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第三是全面推行新型工业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推行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在发展重点上,逐步构建具有传统和地方特色的钢铁、煤焦、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等支柱产业,利用资源优势广泛发展密集型企业,解决好富余劳力就业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在发展内涵上,着力做好“抓大扶强树品牌”工作,努力推动工业上规模、上效益、上水平,不断提高娄底的知名度;在发展平台上,着力建设开发区和工业园、科技园,努力形成“一区多园”的工业发展载体。第四是继续深入开展扶贫攻坚战略。目前,我市还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这种情况在农村更为严重,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促进这些地区贫困人口早日脱贫。

    2、扶优扶强,着力培育核心经济增长极。娄星区作为娄底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很好的区位、交通优势,经济集聚、扩散和辐射能力也较强,去年以占全市10%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市36%财政收入(不包括上划中央两税),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也较大,工业化、城市化水平(71.3%)都比较高,初步具备了成为核心增长极的条件。但作为即将成为我市核心经济增长极的娄星区,无论是总量还是规模,都还没有达到能够发挥“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作用要求,因此,在今后几年内,我市应突出重点,积极引导,给予娄星区项目、政策支持,早日把其培育成我市核心增长极,充分发挥其促进、带动作用。娄星区也应依托现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充分利用区域内各种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传统产业,进一步增强集聚、扩散和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华菱涟钢超薄板这个总投资达80亿元的工程的激活,将给我市丰富的原材料销售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娄星区应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围绕涟钢发展一批配套设施企业。 

    3、开发特色旅游,以旅游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新化是梅山文化发祥地,是蚩尤故里,油溪河漂流号称“江南第一漂”;双峰是清朝重臣曾国藩故居;冷水江波月洞是《西游记》中的“圣洞”;涟源的湄江风景区,依其独特的岩溶地质、地貌,1993年被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而娄星区,随着涟钢薄板工程启动,搞工业特色旅游潜力巨大,市委市政府也有计划开发娄星涟钢薄板工业游,可以说各个县(市、区) 旅游独具特色。据统计,2002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创旅游收入达2.9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近10亿元。我市应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一批高品质的新景区,加快全国旅游基地建设,形成世界级旅游胜地,特别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善好涟钢薄板工业游,吸引游客,借此向外界宣传娄底,依靠旅游吸引外资,带动娄底经济的发展。

  4、加大企业改制力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经济目前已经成为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主渠道。浙江绍兴无论人口总数,还是土地面积,以及非农人口所占比重等多项指标,均与我市相差无几,但是其各项经济指标都优于我市,2002年,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930亿元,人均GDP达到了21428元,三次产业比重为9.1:57.6:33.3,创造地方财政收入39.62亿元,成就的取得得益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的提高,2002年,该市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到了75%的比重,特别是非公有制工业(占比达76.5%)已成为该市工业提速增效的重要力量。而我们娄底,2002年,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区区189.3亿元,人均GDP只有4700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0.9:40.0:39.1,创造的地方财政收入不足8.5亿元,而我市公有制经济占到了67.5%的比重,其中公有制工业经济比重也占了整个工业的64.7%,大大高于绍兴及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娄底经济落后,个中原因恐怕就在这里。因此,我市要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必须加大国有企业改制力度,同时以诚招商,让利招商,采取强力措施壮大民营经济。

    5、发展文化产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仅有经济的富裕,没有精神财富和社会人文品位的跟进,实现“全面小康”是一句空话。当今世界,文化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资料显示,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在90年代初就超过了所有汽车工业产值。这表明,文化产业潜力巨大、是发展速度很快的朝阳产业。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后,群众的文化消费将大幅提高,据有关方面估算,到2005年,全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将达到5500亿元,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目前,娄底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200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整个GDP比重的4.3%,与全国乃至全省比较还存在狠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抓紧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6、加强法制建设,努力营造好安定的社会环境。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小康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要依靠社会主义法制这一手段,完善好有关行政法规,加强行政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彻底根治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  

[娄底市统计局 黄小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