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大事

来源: 时间: 2003-12-2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一段时间以来,粮食安全威胁论在舆论界闹得沸沸扬扬,引起政府高层和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背景如何?娄底作为人多地少粮缺的地区,现状怎样,应如何应对?我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有关资料呈献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国际国内背景

    国际行情。权威部门透露,2003年,世界粮食产量在连续几年减产之后恢复性增长1.1%。但是,产量的增长跟不上消费量的增长,消费量大于产量852.2亿公斤。产需缺口需要库存弥补,导致粮食库存大幅度下降,与上年同期比较,降幅达20.7%。现有的库存量仅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库存量占本年粮食消费总量的比例为17.1%,低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标准(18%)。世界范围的产不足需,引起粮食国际贸易锐减,贸易总量降至十年来的最低点。而价格持续攀升,据海关资料测算,今年我国进口粮食的到岸价格普遍高于去年同期,谷物及谷物粉平均价格上涨25.9%,小麦、大麦、大豆价格分别上涨6.8%、29.8%和30%。

    国内形势。自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消费量大致在4800亿至4900亿公斤之间,而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三年徘徊在4550亿公斤左右。今年因灾减产较多,粮食产需缺口从2000年的250亿公斤扩大到今年的400亿公斤,年年依靠动用国库储备粮来弥补。国内粮食价格,今年比去年上涨11.35%。

    近几年国际国内粮食供求形势呈现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粮食产量低速徘徊,需求量平稳较快增长,连续几年产不足需,产需缺口越来越大;二是粮食储备库存连年大幅下降,库存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已经接近或低于粮食安全警戒标准;三是粮食价格开始大幅度回升;四是今年粮食供求尚能保持基本平衡,粮食安全不会发生大的危机,但是,如果明年继续产不足需,粮食供应将出现偏紧的局面,粮食安全将面临威胁。

二、娄底的粮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1997年开始,娄底市的粮食产量年年下降。从97年的16.41亿公斤,下降到了今年的12.85亿公斤,6年间下降了21.7%,年均递减4%。今年由于遭受严重的干旱,粮食大幅度减产,与上年比较,减幅达10.6%。

    娄底市的粮食消费量大于产量。世界各国发展有其共同的规律,经济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高,人均每年直接和间接消费的粮食越多。现在,我国人均每年消费的粮食是400公斤,在国际上处于中等水平,一般西方发达国家是我国人均消费量的2-3倍。娄底市按人均每年消费400公斤粮食计算,今年全市的粮食消费总量为16.16公斤,而产量为12.85亿公斤,产需缺口3.31亿公斤,缺粮比例为20.5%。

    娄底市的粮食自给率偏低。对于一个国家,世界公认的粮食安全标准有两条:一是粮食自给率95%以上;二是储备的库存粮食占年消费量的比例保持在18%以上。娄底作为一个局部地区,虽然不需拘泥于上述标准,但是,当国际国内粮食供求偏紧的时候,粮食自给率太低是非常危险的。今年,娄底市的粮食自给率为79.5%,低于粮食安全警戒标准15.5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娄底市的粮食形势不容乐观,潜伏着诸多危险因素。更令人担心的是,这种严峻局面尚未引起普遍的关注,人为破坏粮食生产能力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主要表现为:

    一、耕地被占用或抛荒的现象越来越严重。2003年,娄底市的耕地总面积为199.8万亩,人均耕地0.5亩,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本已稀少的耕地,应作为宝贵资源备受保护。但是,在有些地方,侵占耕地、侵占良田的现象屡见不鲜,耕地面积年年递减。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近几年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也越来越快。2000年娄底市耕地减少0.95万亩,2001年减少1.67万亩,2002年减少7.41万亩,予计2003年将减少7.55万亩。

    不仅如此,耕地抛荒的现象也越来越多。由于前些年,粮食供给过剩,粮价下跌,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农民无利可图、无钱可赚,不少人弃农务工,大量耕地闲置。初步统计,今年娄底市被撂荒的耕地达5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5%。

    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是保护耕地。耕地一旦被毁,即使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也难以再生。所以,保护和珍惜耕地,是一件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大事,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粮食单产水平连年下降。1997年以前,娄底市的粮食耕作水平、单产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多数县市相继达到吨粮田标准。双峰县被确定为省级商品粮生产基地。但是,1997年以后,娄底市的粮食单产水平年年下降。稻谷亩产从1997年的492公斤,下降到了今年的413公斤,6年间下降了16.1%。

    粮食单产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的:一是耕作越来越粗放。谷贱伤农,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投入减少,土地肥力下降;精壮劳力弃农进城,耕作力量薄弱;农民增产不增收,精耕细作的信心不足,简单粗放经营只求满足自给而已。二是基础设施薄弱。很多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严重老化,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化。今年的严重干旱,造成30%以上的中稻、一季晚稻、双季晚稻大幅度减产。

    粮食单产下降的趋势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就很难改变粮食产量继续下降的局面。

三、对策建议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面对当前这一局面,党中央、国务院正在积极研讨对策,诸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探索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方式等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将出台颁布一系列相关政策。针对娄底的实际,当前我们需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1、统一认识,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近年来,不少地方放松了粮食生产工作。简单理解农业结构调整就是“压粮扩经”,把耕地腾出来种植经济作物,把耕地改为鱼池、果园、树园等。这种做法不能再继续下去,要重新统一思想,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粮食生产摆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

    2、稳定生产,把握好粮食安全的“底线”。

    娄底人多地少,要实现粮食安全自给,代价太高,既不现实也不必要。但是,也不能听任粮食产量继续下滑,要正确处理好结构调整中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把握好“度”的问题。娄底粮食安全的“底线”应该是:每年粮食产量15亿公斤,其中稻谷产量12亿公斤;粮食播种面积400万亩,其中稻谷播面250万亩。

    2003年娄底市实际粮食播面是388万亩,其中稻谷播面245万亩;粮食产量12.85亿公斤,其中稻谷产量10.09亿公斤。这些指标已经全面跌破了粮食安全的底线。从现在开始,应该积极采取措施,稳定播种面积,保障粮食增产,在一至两年时间内将粮食产量恢复到安全范围之内。

    3、采取措施,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生产能力决定于基本农田的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和粮食生产的科技进步能力。

    保护基本农田的产出能力,关键在于保护耕地。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严格把关,尽量减少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侵占,尽量减缓耕地下降的速度。

    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关键在于加大投入,建设好水利设施。娄底市现有的主要水利设施,大多是上世纪60年代农业学大寨的成果,设计标准低,投入少,管理不善,年久失修。据统计,娄底市现有710座水库,其中病险水库404座,占57%;较严重的病险水库139座,占20%。不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大投资力度,很难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进步能力,重点是加大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力度,改良品种,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切实保障粮农利益。同时积极探索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收入补贴的方法和途径。

    4、理性决策,谨慎对待粮价上涨。

    当前的粮价上涨,既是粮食供求关系的反映,也是粮价多年下跌的合理回归。粮价适当上涨,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具有积极作用。只要粮价上涨处于合理范围内,就要理性对待,不必匆忙实施行政干预。

 
[ 娄底市统计局 谭建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