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经济列车全线提速

来源: 时间: 2004-04-2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一季度,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与时俱进、后发赶超”的奋斗目标,充分把握目前新的经济发展机遇期,只争朝夕,扎实工作,实现了今年国民经济的良好开局。突出表现在,农业生产热情高涨,工业经济持续走强,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招商引资捷报频传,经济发展继1998年以来首次突破了两位数的增幅,实现了速度、效益与后劲的同步提升。

    据测算,一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89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较去年同期加快1.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2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21.32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22.95亿元,增长9.2%。三大产业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2.2、3.1和0.3个百分点。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一)各项生产全面提速
    1、农业生产掀高潮。首先,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并组织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使党的政策真正为农民群众所掌握,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恢复和发展;其次,省委、省政府一号文件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包括粮食直接补贴,水稻良种补贴,降低农业税,对粮食经营取消限制,加强农资打假和农资限价管理等5个方面的具体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再加上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高涨,多年来我市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的沉闷局面被一举打破,出现了增速明显提高、效益大幅好转的良好势头。据统计,一季度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4.5亿元,增长3.8%,从当季主产品产量来看,出栏猪127.1万头,增长3%;出栏牛2.85万头,增长9.6%;出栏羊4.78万头,增长5.8%;水产品产量12972吨,增长4.4%。与去年同期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速提高了2.6个百分点,猪、牛、羊出栏和水产品产量也分别提高了3到6个百分点。种植业生产在去年播种面积出现较大降幅的基础上,今年发生了很大变化,据调查,今年全市早稻、中稻播种面积将大幅增长。

    2、工业生产再提速。一季度,全市工业生产在去年已经提速的前提下,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全市22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4.82亿元,同比增长29.2%,增幅比去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在全省十四个市州中居第四位。本季工业生产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重工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当季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4.5亿元,同比增长30%,轻工业完成增加值0.32亿元,同比仅增4.9%,可见重工业仍是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体;二是传统行业领涨工业经济。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我市超薄板项目的部分投产,带来了传统工业行业生产的持续升温,一季度全市冶金、建材、电力等传统行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如发电量增长64%,生铁增长43.5%、钢材增长30.9%、水泥增长20.5%。三是国有企业焕发活力,股份制企业继续高增长。当季,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9.48亿元,增长27.5%,股份制企业在去年同期大增57.9%的基础上,今年又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该季完成增加值4.08亿元,增长38.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也有较大增长,但集体企业仍在萎缩。综合来看,一季度工业生产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4%,推动全市经济增长6.2个百分点,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第一大推动力量。

    (二)各项需求持续增长
    1、投资需求惯性趋增。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去年投资呈现超高速增长的惯性作用下,继续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势头,当季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3亿元,增长3.0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07亿元,增长3.69%。从投资管理渠道来看,除更新改造投资有所下降外,基建、房地产、工矿区私人建房、农村投资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特点,一是基本建设投资取代更新改造投资成为今年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区建设投入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年初以来,全市基建投资保持了较大增长势头,一季度完成基建投资1.71亿元,同比增长35.64%,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达80%以上,拉动城镇投资增长5.15个百分点。二是非国有投资增幅明显快于国有投资。一季度,全市国有经济完成投资7.16亿元,同比下降13%;而非国有经济投资为1.9亿元,增长2.74倍,非国有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5.82%迅速上升为今年的21%,对我市今年来投资总额保持惯性增长,功不可没。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步伐加快。一季度,全市房地产业继续保持了去年以来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当季完成投资4903万元,增长53.41%,其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6.8个百分点。四是重点工程进展顺利。今年以来,各级进一步加大了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宏观调控力度和政策倾斜,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据统计,娄底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季度共有25个项目开工,完成投资8040万元,涟钢超薄板工程及其配套项目完成46315万元,双峰海螺水泥完成7660万元,冷钢技改工程完成9010万元,双江水库和退耕还林完成投资都达到1000万元,通乡公路完成投资934万元。随着二季度新项目的及时跟进,投资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2、消费需求稳中有旺。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1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本季消费品零售市场的基本特点,一是各行业零售额保持了均衡增长。一季度全市批发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达17.04亿元,增长10.3%,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增长34.4%,限额以下企业增长7.1%;餐饮业零售额达1.5亿元,增长8.6%。二是城乡市场消费品零售出现“翘翘板”效应。去年一季度,我市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快于城市市场5.8个百分点,而今年一季度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为11.79亿元,增长13.3%,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为6.91亿元,增长3.6%,城市反过来又高于农村9.7个百分点,出现了明显的“翘翘板”效应。三是各县市区保持了均衔发展。一季度全市五个县市区消费品零售总额除娄星区增幅达14.4%以外,其余县市增幅均保持在8%-10%之间。四是新型业态成为我市消费品市场的重要力量。一些初具规模的连锁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纷纷涌现,并新增了新一佳、清泉中兴店、九龙海鲜超市等大型连锁超市,此外,金谷市场、明珠女人街、涟钢大市场也相
继开业,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我市消费品零售市场,提高了我市城市品位。

    (三)运行质量逐月提升
    1、工业经济效益节节攀升。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市工业企业效益也稳步提高,全市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自2002年3月开始已连续24个月出现上升势头,多数行业实现扭亏,利润稳步增长。头两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达148.61%,比去年同期提高47.25个百分点,比2002年3月高出近75个百分点,在224户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55户,同比减少21户,亏损面为24.55%,下降9.38个百分点;前两个月,盈利企业盈利额18372万元,增长1.78倍,亏损企业亏损额2139万元,基本持平,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6233万元,增长2.6倍,实现了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增长。

    2、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主税种增幅明显,质量提高。财政状况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集中体现,从今年以来的情况看,我市财政收入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高增长,一季度,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9492万元,同比增长50.2%,其中,上划中央“两税”11958万元,增长77.2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534万元,增长40.88%。今年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工商税的增长,尤其是增值税和营业税两大主体税种的增长。据统计,一季度全市工商税入库13673万元,同比增长58.71%,其中增值税入库3986万元,营业税入库4605万元,分别增长77.23%和38.58%。当季,工商税收增长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63.3%,拉动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9个百分点,反映出今年我市财政收入的增长是实实在在的增长,是在质量改善和结构优化基础上的增长,是经济发展良性运行的突出表现。

    3、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加快。且均达到了两位数的增幅。在经济全线提速的背景下,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也明显加快。一季度,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6.53亿元,同比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5.36元,增长10.8%,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今年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是四项构成呈全面增长态势,其中财产性收入高速增长(+2.9倍)、工薪收入和家庭经营净收入稳中趋快(分别增长12.2%和18.5%),而转移性收入略有增长。从农村来看,受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推动,农民收入增幅加快,一季度,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43元,增长11.8%,摆脱了近几年低速运行的被动局面,其中工资性收入299元,家庭经营收入177元,分别增长7.8%和19.7%。

二、经济运行中凸现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

    (一)农资供应偏紧,价格上涨过快,抵销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以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调控和指导,反复强调今年耕地不允许抛荒,致使春耕面积大幅增长,但在这种情况下,农资供应也出现了紧张的局面。据报道,岳阳巴陵石化每天满负荷运转,生产的尿素仍供不应求,产品刚一下线,就被抢购一空。钾肥的价格从去年10月的每吨1300元上升到了1700多元,涨幅高达30%,其他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各相关部分对此应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指示,切实加强农资打假、农资的生产、组织、供应及价格管理工作,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证农民的收入水平不受到影响。

    (二)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存在严重隐患
    去年的严重干旱使我市的农业生产蒙受了巨大损失,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暴露无遗。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市70%的水库属病险库,绝大多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我市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今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粮食播种面积肯定会大增,这一局面来之不易,谁也不希望大涝或大旱把它破坏掉。用财政直补引导农民多种田,这固然重要,但保证粮食稳产多产更为重要。所以,建议各级部门充分重视防涝抗旱工作,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为增强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切实保障。

    (三)固定资产投资额过份依赖大型项目支撑,后劲有待加强
    去年以来,全市投资总额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极少数大型项目的拉动。由于涟钢超薄板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双峰海螺、冷水江钢铁厂等技改项目的相继开工,去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历史上少有的高速增长势头。可以说,若没有这几个大型项目的支撑,去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将有可能是负增长。今年一季度,虽然涟钢的投资规模有所减少,但这三个单位的投资仍完成62985万元,占城镇投资的70%,随着这批项目的陆续竣工扫尾,在没有其他大项目跟进的情况下,全市投资总量将出现滑坡。

    (四)房地产开发存在隐忧,应强化引导
    近几年,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逐渐成为热点,但从一季度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竣工面积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高于销售面积,致使商品房空置面积不断增加。至3月底止,全市商品房空置面积已达1.52万平方米,增长1.45倍,特别是商业营业用房空置持续增长,月末已达1.12万平方米,增长2.64倍,近期又有九亿步行街即将竣工,如果销售不畅,又将形成新的空置。二是商品房土地存量增加,市场消化能力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一季度,购置土地面积与完成开发土地面积之比为3.59:1,高于去年同期0.55 :1,从短期来看,土地存量明显增加;销售面积与竣工面积之比为0.65:1,小于去年同期2.74:1,表明市场消化能力已经降低。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市房地产的开发投资主要集中在娄底市区之内,一季度,市直完成房地产投资3791万元,占房地产投资的近八成,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制定可行的房地产发展战略,根据市场消化吸纳能力确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从源头上减少不适合市场需求的、低档次的房地产开发,控制空置规模,特别是商业用房的空置面积;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增强自身综合实力为本,坚决防止低水平开发。
 
[娄底市统计局张茂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