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县经济运行开局良好

__2004年一季度全县经济形势分析

__2004年一季度全县经济形势分析

来源: 时间: 2004-04-2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二00四年是实现“十五”计划最关键的一年。年初以来,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工业强县、项目立县、外资活县、城镇兴县”战略,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全县经济运行首季开局良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特点

    (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据初步测算,一季度全县生产总值 83618万元,增长7.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25586万元,增长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3%,拉动经济拉长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6176万元,增长12.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4%,拉动经济增长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1856万元,增长6.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3%,拉动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

    (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势强劲

    一季度,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1975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8591万元,同比增长44.2%,实现增加值5040万元,同比增长39.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原煤产量13.73万吨,增长21.5%;石膏产量17.39万吨,增长115.1%;水泥产量2.52万吨,增长4.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提高。一季度,全县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961万元,增长52.6%,产品销售率达99.1%。实现利润总额468万元,增长45.6%,亏损企业亏损额310万元,比上年同期减亏17万元。三项资金占用率不断下降,其中应收帐款净额2876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8万元,下降9.4%;产成品资金占用额3178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9万元,下降8.6%。企业资产负债率53.2%,比上年同期下降3.8个百分点。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投资快速增长,拉动作用强劲

    今年,县委、县政府继续突出“项目立县”,保持投资对经济的强劲拉动。一季度,全县在建重点项目10个,其中新开工3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69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6.57%。其中,城镇投资完成额9428万元,增长4.87倍;农村集体投资完成额2190万元,增长0.4%;农村个人投资完成额9080万元,增长5.1%。在城镇投资完成额中,基本建设投资1085万元,下降1.5%;更新改造投资7860万元,增长48.1倍;房地开发投资360万元,增长14.3%;其他投资123万元,增长3.4倍。

    (四)一号文件初见成效,农业生产来势喜人
年初以来,县委、政府认真宣传、贯彻和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将“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粮食直补、良种补给、降低农业税税率等各项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全县已发放粮食直补资金399.6万元。从今年1月1日起,农业税正税税率在2003年基础上降低3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同步降低,全县减轻农民负担1480万元。在中央一号文件及相关政策的激励下,全县农业生产来势喜人。一季度,全县完成农业林牧渔总产值40176万元(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5586万元,增长4.2%。全县出栏生猪49.66万头,增长3%,存栏生猪83.73万头,增长3.5%。
农业生产投入增加,春耕备耕物资充足。全县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加大。一季度末,全县金融机构发放农业短期贷款余额为69653万元,比年初增加8035万元,增长11.5%。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增加。据调查队调查资料显示,一季度全县农民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现金支出为人均5.4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 %。全县农资部门调入杂交水稻种子70万公斤,杂交玉米种子3万公斤。

    (五)财政收入良性增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

    一季度,全县完成一般预算财政收入338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59万元,增长8.3%。增值税、营业税等主体税种呈快速增长之势。增值税累计入库30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70万元,增长29.3%;营业税累计入库54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42万元,增长35.2%。非税收入大幅下降,政府调控能力增强,其中行政性收费收入累计入库693万元,比上年同期减收41.2%。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证。一季度累计完成一般预算财政支出6682万元,增长21.85%,其中社会保障补助支出48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99万元,增长448.3%,社会抚恤救济支出19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5万元,增长31%;教育支出19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9万元,增长16.5%,这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财政收支形势好转的原因:一是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发展后劲增强。二是推行了以部门预算为核心的财政体制改革,实行非税收入收支统筹,规范了预算编制,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完善了乡镇财政体制,调动了乡镇理财积极性。

    (六)金融运行平衡

    3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93492万元,比年初增加30091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06733万元,比年初增加11554万元,其中短期贷款170139万元,比年初增加11486万元。一季度,全县金融机构现金收入9809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421万元,增长7.6%;现金支出9665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197万元,增长9.5%。收支相抵,现金净回笼1442万元。

    (七)农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一季度,全县国有、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工资242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8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5%,其中工资性收入383元,增长9.4%;家庭经营收入301元,增长14.4%;转移性收入98元,增长12.6%。

    (八)商品市场稳步发展

    一季度,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44万元,增长8.6%。商品市场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城乡市场同步发展,县城和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增长8.6%;二是各行业均有发展。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8.7%,餐饮业增长4.5%,其他行业增长14.8%。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压力继续增大。一季度末,国有、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人数23262人,比上年同期减少5.65%,比年初减少1.54%。

    2、物价持续上涨值得关注。一季度,全县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同比为102.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为102.2%;交通价格指数同比为 108.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同比为102.8%。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少,科技含量低。
全县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50家,其中属于大中型企业的仅1家,被省科技部门认定的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企业仅 1家。2003年规模工业企业的增加值不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一。

三、几点建议

    (一)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加大力度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先进科技为支撑点,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制高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从确立主导产业、创办龙头企业、建设商品基地、依靠科技进步、培育市场体系等方面入手,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要以良种补贴为契机,着力调优品种品质,调大规模,调高效益,大力发展优质、特色、精品农业。充分发挥农机优势,转变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产品、产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数量型向效益集约型转变。

    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无公害农业和绿色环保农业,实行种、养殖业相结合,综合利用资源,降低种、养殖成本,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要大力调整区域经济布局。根据各乡镇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和产品,逐步形成特色规模和专业化生产,形成一乡一品,一镇一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二)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

    一是要加强工业园规范化建设。工业园是产业集聚和生产要素集聚的载体。要鼓励不具备条件单独开发的乡镇与邻近乡镇联合筹建工业园区,全县形成几个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带。

    二是要集中力量,重点培育水泥、石膏、农副产品加工等一批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引导投资向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的方向发展。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和大集团战略,以资本为纽带,引导中小企业联合组建企业集团,着力增强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

    (三)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把发展民营经济同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招商引资结合起来,鼓励民营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联姻,实行专业化生产。大力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内在活力和竞争力。

    (四)不断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

    一是要涵养现有财源,培育新兴财源,夯实基础财源,壮大骨干财源,挖掘潜在财源。积极发展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大的产业和产品,加大对纳税大户的支持保护力度。

    二是要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巩固财税改革成果,实行综合财政预算、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硬化预算约束,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双峰县统计局 邓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