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掌握规模以下工业生产运行情况,发现带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近期市企调队在规模以下企业基本情况清查的基础上,组织专人对部分企业和县(市)乡镇企业局、乡(镇)企业办进行了调查走访。总的认为: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与体制创新步伐,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优化经济环境,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规模以下工业保持了平稳的发展势头。
一、规模以下工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引导,积极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良好条件,特别是随着国家整个经济形势的好转,市场需求的拉动,我市规模以下工业发展形势比较好。从我们走访的情况看,企业主及其主管部门普遍感到:今年市场需求旺盛,产品销路通畅,经济形势明显好于往年。主要有以下特点:
1、市场转活,产品销售走旺。随着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大和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去年以来,市场逐步走出低靡的境况,物价指数上扬。就我市的情况看,锑锭由去年同期的1.6万元/吨增长到现在的1.9万元/吨,煤炭、水泥价格平均每吨涨幅分别为18.2%和23.7%。此外,农用机械、矿山机械、耐火材料、竹产品加工、机焦、搪瓷、金刚石、合金冶炼、三铸产品、触媒等主要工业品形势看好。在这种强力的市场拉动下,我市规模以下工业产品出现了近几年来少有的销售旺势,产销率达99.89%。企业及时抓住这一良机,加快生产,规模以下企业得到了较好发展。
2、经营改善,运行质量提高。我市规模以下企业,通过去年的改革改制,经营状况得到改善,一些濒临倒闭和破产的企业又“起死回生”。特别是企业科学管理意识的觉醒,使其运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据抽样推算,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下工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4.14亿元,现价总产值同比增长3.1%。其中企业总产值10.34亿元,同比增长3.3%,个体营业收入3.81亿元,同比增长2.6%。
3、服务加强,发展环境好转。为加大工业企业的发展,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一是政策引导。先后制订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全面细化了土地、财政、收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相关服务措施,形成了政策“磁场”和服务“平台”;二是强化服务。规范政务服务中心的运作,改善机关形象,转变干部作风,努力营造重商、爱商、亲商的良好氛围。据调查,企业普遍反映,政府服务作用更为突显,企业发展环境总体趋向好转。
4、条件放宽,民营投资活跃。在新的形势下,各级政府更为注重民营资本的吸纳,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聚民间闲散资金的优惠政策,有效地激发了民营投资者的积极性,个私工业所占比重逐步增大。据统计我市1931家规模以下企业,个私工业企业达1361户,生产总值占全部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的66.7%,固定资产原值达到60.4%。个私企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成为拉动规模以下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运行质量有所提高,但还没有完全融入市场,靠政策吃饭的格局尚未完全打破。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企业营环境不够理想。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企业界认为,政府政策制订得好,领导讲话要求得好,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因一些部门的实际利益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税费负担偏重。除了税收外,如各种基金、收费等税外负担比较重。一些企业反映,有些费用虽然认为不合理,但为了以后“合作”,办事方便,不该交的也只好交了。二是企业与当地老百姓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地方还存在少数群众“占山为王”、“坐地要利”,甚至因利益得不到满足而骤众堵工的地霸势力。三是缺乏均等的发展机会。如在行业准入上,受到诸多限制;在融资方面,银行对小企业普遍惜贷。
2、企业结构矛盾比较突出。我市在规模以下工业产业结构中,绝大部分属资源型产业,煤炭、建材等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下企业的72.1%,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比重少。产业结构不合理,势必影响市场容量的扩张,影响企业发展后劲,影响经济总量的增长。
3、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固。第一,扩大再生产资金不足。规模以下企业大部分是私人独资或合股经营的企业,融资来源主要依靠个人,而银行出于风险考虑对小企业普遍惜贷。据调查,大多数企业都感到贷款较难,有“做大”的愿望,无“做大”的能力。第二,企业自身素质不高。规模以下工业以个私经济为主,相当一部分业主抱有“赚一把”的心态,发展眼光较狭窄,缺乏“做大做强”的气魄和持续发展的信心。第三,企业科技力量薄弱。多数企业缺乏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绝大部分工人都是从农村招募而来,文化素质较低,且企业未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措施与建议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是整个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一支有生力量,也是吸纳社会就业人员的一个重要平台。各级政府着力研究解决好规模以下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既是中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胡锦涛同志“三为”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实现市委提出的“后发赶超”目标的现实需要。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切实做到措施到位,服务到位,引导到位,真正消除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1、进一步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一是宽税基、严征管。目前税收一方面存在偷漏税情况,另一方面纳税企业又感到税赋较重。因此税务部门既要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严厉惩处偷、逃税行为,又要想方设法培植税源,扩大税赋征收面,以减轻纳税企业的税收负担。二是清理不合理的收费项目,防止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等不良现象的抬头。三是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多为企业排忧解难。
2、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产品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傻、大、黑、粗”的品位上,有高新技术含量的精细产品少,特别是名优产品少。在企业布局上,同一区域,产品、行业趋同,受现实利益的驱使,蜂拥而上,遍地开花,“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严重污染环境,也制约了企业的自身发展出路。因此,必须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把区域经济规划与努力开发新产品、开辟新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3、进一步提高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为了改变目前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的状况,企业要积极引进管理人才,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管理队伍。企业内部管理要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要把传统的经验管理与现代的科学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管理效益。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引导,积极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条件,搞好服务,使我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娄底市统计局 戴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