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双峰县工业化进程的理性思考

来源: 时间: 2004-04-3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从全国的情况看,县域经济欠发达或落后的地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农业比重大,工业化水平低。双峰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化水平滞后问题尤为突出,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据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县市经济发展规律并结合我县工业化进程的有效实践,我们认为,加速工业化进程是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资源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变的现实选择;是经济欠发达县实现跨越发展和后发赶超的有效途径。

一、加速工业化进程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加速工业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焦点性难题,而加速工业化进程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1、加速工业化进程,能够有效增加财政收入,支持农业发展。双峰县是农业大县,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89.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8万人,占总人口的88%。在税费改革前,农业税收在年度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为20%左右,但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和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农业税将逐渐从财政收入中淡出,为了保证县级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和较快增长,就必须弥补农业税收的缺口。弥补农业税收缺口,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二是依靠工商税收的较快增长。从目前财政收支状况看,弥补缺口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2003年,双峰县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为13279万元,而一般预算财政支出为32664万元,支出超过收入部分主要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解决。从长远看,弥补农业税缺口必须依靠工商税收的大幅增长,这在客观上要求加快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作为产业链条的第三产业又必须依靠工业化来带动。故农业大县财政增收的有效途径在于加速工业化进程。有了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使财政可以拿出更多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粮食生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利用工业反哺农业,“三农”问题中的资金问题就迎刃而解。

    2、加速县域工业化进程,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要加强农业必须发展非农产业,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这是现代化的普遍规律。目前,欠发达县农业人口比重大,富余劳动力多是普遍现象。2003年末,双峰县农业人口78.8万人,占总人口的88%,农村实有劳动力44万人,全县实有耕地面积57.6万亩,按照丘陵地区现有农业生产力水平计算,可吸纳约14万劳动力,全县尚有30余万富余劳动力。要实现这些富余劳动力就业,除了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将一部分劳动力输送到工业发达地区就业外,还得依靠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

    3、加速工业化进程,能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增强竞争力,能有效增加农民务农收入。发展乡镇企业,能够就地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

    (二)加速工业化进程,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现实选择。

    2003年,双峰县城镇化水平仅为18.1%,比全省低15.1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滞后,一方面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市场的开拓,影响内需的扩大;另一方面小城镇的辐射能力弱,使得第三产业发展空间不足,削弱了第三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然而,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依托以工业为核心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加速工业化进程,能够有效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农民非农化,减少农民;能够有效引导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实现城镇扩容和增容;能够有效引导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向工业小区、向小城镇集中。

二、双峰县工业化进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双峰县工业化所处历史阶段的基本判断。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变的过程。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03年双峰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8.1﹕31.2﹕30.7,属于“一、二、三”型结构,一产业比重较高,二产业比重较低;从人均GDP看,双峰县2003年人均GDP为4215元,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只有500来美元,应该说双峰县工业化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双峰县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2003年末,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仅有50家,其工业增加值不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一,而约三分之二的工业增加值是由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较弱的规模以下企业提供的。

    2、工业企业资金短缺,银企关系不够顺畅,企业“三角债”严重存在。2003年末,全县各类金融机构企业贷款余额为37857万元,比上年仅增长0.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三项资金占用为4630万元,比上年增加1132万元,增长32%。工业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困难。

    3、工业企业设备、工艺老化现象严重,企业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高科技企业数量少,全县被省科技部门认定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仅1家。

    4、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落后。双峰县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经营管理方式上是沿用传统作坊式经营、家族式管理模式,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

三、双峰县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比较优势

    (一)县内农副产品品种多,产量大。200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46.69万吨,油料产量1.1万吨,出栏肉猪157.2万头,水产品产量2.2万吨。全县药材种植面积5.45万亩,油料面积10.32万亩。

    (二)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是全省乃至全国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7个矿种,99个矿类。金属矿有黄金、铅锌、钨钼、铜等;非金属矿有石膏、大理石、花岗岩、耐火粘土、硅石等。其中石膏、大理石、黄石、煤、耐火粘土等储量位居全省前10位。
        
    (三)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日益凸现。双峰县位居长株潭“金三角”和娄邵冷“银三角”之间的过渡带,承东启西;在150公里以内有长沙、株洲、湘潭、邵阳、衡阳等大中城市,属于长、株、潭2小时经济圈。县内有洛湛铁路穿西北而过,320国道、上瑞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娄衡公路启北往南。

四、加速双峰县工业化进程的着力点

    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实施民营主体战略,激活内在动力。

    2003年末,全县居民储蓄存款金额达31.7亿元,增长16.8%。这说明民间有大量闲散资金没有被利用。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增强企业活力。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对民间投资实行“国民待遇”,引导城乡居民和外出务工人员进园办企业,激活存量资金。要激活县内现有人才,企业要制订优惠政策,通过公开招考,选拔优秀人才到企业工作,要对企业现在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改进,与高等院校进行联合科研攻关,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是大力招商引资,引入外源动力。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环境优势,筑巢引凤,不断引入外来资金、人才、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加速工业化进程。

    三是发展园区工业,促进产业集聚。

    发挥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走工业小区、市场建设、小城镇发展“三位一体”的路子。

    四是依托资源优势,构筑支柱产业。

    充分发挥双峰县石灰石、石膏、煤碳等矿产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水泥、石膏、煤碳三大支柱产业,着力打造双峰海螺水泥等一批龙头企业。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初具规模的种养植基地,重点培育竹胶板、永丰辣酱、中药材、优质米加工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

    五是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为基地,着力打造“双峰农机”特色产业。加大传统铸钢、铸铁、铸铝的技术改造力度,重振“三铸”雄风。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五、政策建议

    (一)适量的资金支持。资金短缺是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中一大瓶颈,建议政府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方面给予适量的资金支持和财政补贴。定期召开银企合作座谈会,积极促成银企关系融洽。加快农村金融体制 改革,积极探索小额信贷、民间借贷等融资模式,拓宽工业企业的融资渠道。

    (二)适度的用地支持。加速县域工业化进程,发展工业园区,需要适度用地作为载体,对工业化滞后的地区发展工业所需用地要给予积极支持。

    (三)适当的财税政策支持。对于园区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企业等,在其发展初期,给予适当的财税优惠政策支持。
 
[双峰县统计局   邓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