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娄底GDP增长10.8%

来源: 时间: 2004-07-2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我市在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与时俱进、后发赶超”的战略目标鼓舞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及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新的发展观,把握机遇,真抓实干,全市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加快,效益明显提高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增长明显加快

    今年上半年,我市经济承接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发展惯性,继续在上升通道中运行。一季度GDP实现了10.8%的较高增速,一举打破了自1998年以来长达6年的平稳增长态势,增速明显加快,在全省排位前移。进入二季度,尽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市部分行业和部分领域如钢铁、房地产、投资等有所影响,但上半年全市经济仍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据测算,上半年全市GDP总量为109.03亿元,增长10.8%。这一速度比上年同期加快了2.2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位也由多年的第12位前移至第8位,且出现了三次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可喜局面。

    ——第一产业焕发生机,重现增势。中央一号文件,省委、省政府一号文件的相继颁布实施,一系列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政策措施的逐步到位,为我市多年来徘徊不前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注入了强心剂,加之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扬,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经济打破了多年原地踏步的沉闷局面,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上半年,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普遍增长,春夏粮和经济作物插播面积同比增加,且来势看好。据测算,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8.24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同比加快2.4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增长率和贡献率均为1998年以来我市农业生产的最高时期。

    ——第二产业增速减缓,但仍是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规模以上工业在去年已提速的基础上,今年继续高速增长,上半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0.46亿元,同比增长23.4%,增速同比加快8.5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7.7%,推动全市经济增长5.1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通过几年的调整、整顿,结构有的改善,增速也在逐步回升。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9.55亿元,同比增长1.0%,扭转了近两年来持续负增长的局势。与工业高速增长相向而驰,建筑业出现了负增长。由于上年投资的大幅增长,投资基数抬高,加上今年国家对投资项目实行严控政策,大项目跟进慢,而民间投资比重小,投入不足,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23亿元,同比仅增长0.8%,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32亿元,仅增长0.5%,增速在全省位列倒数第一,而去年同期增速达2.1倍,以绝对优势位居全省第一。这两个第一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不同,去年上半年我市建筑业增长39.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7.9%,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今年上半年,我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6.84亿元,同比下降1.0%。建筑业的负增长部分抵销了规模以上工业对经济的强劲推动。致使上半年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6.85亿元,增长12.8%,增速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呈恢复性发展,增速明显加快。去年3-5月,一场灾难性的“非典”疫情给我市第三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旅游业等一度陷入困境,导致二季度全市第三产业仅增长3.3%,上半年累计也只增长6.5%,是九十年代以来增速最慢的一个时期。今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逐步好转,农业、工业生产的加速增长和城镇居民收入的继续提高,我市第三产业在上年低水平运行的基础上呈现出加速增长的势头,特别是上年受“非典”影响较严重的行业增速提高明显。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3.95亿元,同比增长11.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0%,同比提高12.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5.0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业增长15.3%,其他服务业增长12.9%,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1%和30.1%,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运行质量明显好转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达134.9%,同比上升13.7个百分点。22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0亿元,同比增长38.4%。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上半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7.8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5.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7%和29.1%。增速为历年所罕见。且收入结构进一步合理,工业税收成为推动我市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上半年全市完成工业税收2.62亿元,同比40.1%,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61.5%,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48.4%,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5元,同比增长9.8%,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及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920元,同比增长13.6%,增速同比加快10.6个百分点,从收入结构看,主要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所致。

    三、问题不容忽视

    ——主导产业增长趋势减缓。我市工业产品结构与此次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关系紧密。进入4月份以来,宏观调控的效果逐步显现,我市冶金、建材、水泥等行业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逐月下滑,整个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也随之回落,从而导致主导产业拉动GDP增长的趋势减缓。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9.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5.4%。而4、5、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分别为20.5%、10.7%、24.9%,利润呈下降趋势,4、5月当月实现利润分别为4034万元、547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月下降22.7%和85.4%。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当季增长仅为18.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0.6%,分别比一季度下降10.1和14.8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进度缓慢。近年来,我市投资增长主要依赖于少数行业、少数大项目的拉动,民间投资规模偏小且启动不力,中小企业投入不足,招商引资总量偏少,导致投资增长的基础不牢,发展后劲不足,容易引起大起大落的波动。继去年大幅增长以后,今年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资金、土地供应紧张,新开工项目减少,已开工大项目进度缓慢,如金竹山电厂2×60万千瓦装机扩建项目年计划投资17亿元,上半年仅完成投资2.38 亿元,占年计划的14.0%,导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为32.23亿元,只完成年计划的34.7%。投资完成的进度与速度与全国、全省高速增长的局势相差悬殊,是阻碍我市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继续攀升的重要原因。

     ——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依然困难重重。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自主生产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限制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加上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注定了现阶段农业生产难以实现根本性突破,农民靠农业生产大幅增收困难重重,而离乡背井式的外出打工虽然是目前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从长远来看,有知识、懂技术,年富力强的劳动大军长期外出,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变革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全年走势预测

    从总体上看,下半年我市经济增长不仅要快于去年,也将比上半年有所加快,预计全年GDP增长可达11.0-11.5%,支撑下半年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依据有:一是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趋好。从国际上看,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测由4.0%提高到4.6%,是近5年来的最高增速;从国内看,全国、全省经济已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国经济增速达到9.7%,全省经济增速达11.8%,预计下半年将继续保持高位平稳增长,总体增速快于去年。二是经济增长加快的内在支撑力度加大。据各专业预计,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几大主要行业增速将快于上半年: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将达到74亿元,增长6.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增速达到20%以上;规模以下工业现价总产值预计可增长8%以上,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5亿元,增长9.0%以上,增速比上半年加快8.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增长11.0%,为近3年来的最高增幅。三是近年来一大批产业建设项目的相继投产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顺利开发建设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有力推动我市经济在今年及未来几年持续快速增长。

    今年我市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是12.0%,从上半年走势及下半年主要指标预测看,支撑12%的速度有一定困难,但并非毫无可能。下一阶段,我们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宏观调控与保持适度经济增长的关系,把此次宏观调控作为我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契机,以项目立市,以品牌立市,优先和加快发展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发展前量好的产品和项目,重点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和已开工项目的进度落实,确保投资按期完成计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20%以上;抓好涟钢冷轧薄板、双峰、新化海螺水泥的如期投产和涟钢热轧薄板完全达产,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达到23%以上,这样,全年经济增长目标12%就有望实现。

[娄底市统计局  秦金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