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妇女儿童事业条件改善,地位显著提高

来源: 时间: 2004-07-2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3年涟源市妇女儿童重点监测统计结果表明,涟源市妇女儿童事业持续发展取得可喜成绩——条件不断改善,地位显著提高。

    一、妇幼保健条件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大幅上升。

    2003年末,全市一周岁以下婴儿死亡率由2000年的25.11%下降到19.0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00年28.43%下降到21.32%,分别下降5.07和7.11个百分点。提前实现了规划中要求在2005年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以2000年的基数分别下降1/4、1/3的目标。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城市达99.78%,农村达78.85%分别比2001年上升了34.27和26.67个百分点,均达到规划目标。全市孕产妇死亡率45.55/10万,比2000年的71.98/10万下降了26.43%。孕妇产前医学检查率由2000年的68.4%,上升到97.53%,提高了29.13个百分点。

    预防接种与传染病控制有长远发展。2003年来,全市卡介苗、脊灰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接种率均达94%以上,2002年竟均达98%以上。乙肝疫苗接种率由2000年的73%提高到85%,提高了12个百分点。

    二、儿童生存发展条件不断改善。
 
    2003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年2512元,提高到3070元,三年间累计增长558元。农村改水受益率由2000年98.4%上升到98.72%,农村享受卫生厕所的人口覆盖率由2000年70.5%上升到80.73%。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3年来,全市拥有小学435所,在校学生111005人,小学适龄儿童净入率为99.6%,小学毕业升学率为99.9%。在幼儿园数达1.5万人,普遍中小学残疾学生在校人数达510人。在校儿童兴趣班发展迅速。“希望小学”已建到13所,扶贫助学自2001年至2003年总计达1600人。市爱婴医院自2000年通过省级评审验收后不断扩大投入,婴儿婴儿病床由2000年的100张扩展到200张。全市32家医院(含中心医院)到2003年底均设置了妇.儿科门诊。儿童闲暇娱乐、游乐设施和场所建设纳入了城建规划。儿童乐园建设设施不断完善、娱乐项目不断增加,“爱心书屋”向社会开放、五马广场建设及体育中心、光明山休闲广场等建设将较丰富少儿乃至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

    三、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就业性别歧视逐渐消除。2003年来全社会就业人数达56.02万人,其中女性25.21万人,占45%。

    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业管理及决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各级党代表、人大会女代表和政协女委员的比例均在上一界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高。2003年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协领导班子中均配备了一名女干部。乡镇、办事处党政领导班子中均配备了一名以上的女干部。市直党委和政府工作部门的领导班子90%以上的单位配备了女干部。全市居民委员中女性比重达54%,村民委员会中女性比重达25.14%。全市干部总人数为156万人,其中女性0.54万人,达34.62%,均比2000年有显著提高。

    涟源市妇女儿童事业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性别比例差距拉开
    男女性别比例差距拉开,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2000年我市总人口106.9万人,其中女性51.5万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7:1,到2003年,人口总数109.3万人,其中女性52.49万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8:1。

    2、网吧严重腐蚀着青少年。
    涟源市有网吧168个,而光临这些网吧的绝大部分是青少年,网上谈情说爱,浏览色情、暴力网站,致使在校学生通宵通宵的上网,荒废了学业。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2003年涟源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0.81亿元,比上年减少0.16亿元,这对于涟源市有109万人的县市来说显然不足。
 
[涟源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