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娄底市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下发实施以来,第三产业一直保持了快速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新兴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在繁荣娄底经济、扩大就业渠道,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娄底市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其增速逐步赶上并超过第二产业,居三次产业之首。特别是199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方式、多门类的第三产业,加快市场网点建设步伐,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一)速度稳步增长,比重不断上升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娄底市第三产业发展步入快速稳步增长时期,1991-2003年13年间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增速为8.5%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13年累计创造增加值586.25亿元,年均增长12.4%,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率2.5个百分点,与第二产业并驾齐驱,共同推动娄底市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对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视。统计数据表明:第三产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大小,已经成为衡量其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娄底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78年娄底市三次产业构成比为36.4:43.5:20.1,到199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上升到26.3%,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打破了“二、一、三”的产业结构。其后的十年间,第三产业以明显快于同期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向前发展,总量稳步增加,比重不断上升,到2002年已与第二产业齐头并进,三次产业构成比为20.3:39.9:39.8,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二)结构日趋合理,新兴行业逐步发展壮大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得以不断调整优化,以商业、交通运输邮政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得到质的提升和量的扩张,以金融保险业、房地产、电子电信业社会服务业为主的新兴行业迅速崛起壮大,既服务了生产,活跃了人民生活,保障了居民安居乐业,又有力地推动了娄底市第三产业乃至全市经济的发展。
1、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邮电通信业突飞猛进。近年来,娄底市加大了对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成并改造了娄底火车新站,对全市公路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和新建,完成了娄湘、娄涟高等级公路、潭邵高速公路娄底段的建设,新建的洛湛铁路已进入试营运阶段。全市区域范围内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行车难”的问题已不复存在。工农业生产的交通瓶颈制约得到缓解。2003年来,全市公路里程达到7804.5公里,比1990年末增加4980.5公里,13年间年均新建公路383公路。2003年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达45.24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达18.19亿人公里。分别比1990年增长5.8倍和1.9倍。同期邮电通信业更是飞速发展,住宅电话、移动电话、国际互联网业务日新月异。2003年末,全市拥有固定电话用户44.15万户,比1990年增长69.6倍,移动通信业务自1994年开始起步,其后以迅猛之势飞速发展,到2003年底,全市已拥有移动电话用户41.23万户;近几年互联网业务迅速普及,国际互联网用户也达到了6.07万户。2003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8.64亿元,比1990年增长76.8倍,年均增速达39.8%。2003年交通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27.95亿元,比1990年增长5.1倍,年均增长14.9%。
2、传统的商贸餐饮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涌现出新的生机。商贸餐饮业是站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最前沿的行业,充当了改革的排头兵。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承包、租赁、转让、买断等一系列体制改革的深入实施,传统的国合商业占主体地位的流通体制被打破,各类商品市场建设日趋完善,现代新型业态流通方式不断引入,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流通市场,改善了市民的消费、购物环境,“购物难、吃饭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03年,娄底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42亿元(新口径),比1990年增长3.7倍,年均增长12.7%;批零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7.58亿元,比1990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11.9%,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1%,比1990年下降3.5个百分点。
3、金融保险业业务不断拓展,规模日益壮大。金融业是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动脉,保险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保险业的活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的兴旺程度。1990年以前,娄底市的金融形式单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娄底市金融机构积极拓展各类证券、信贷等业务领域,不断培育市场体系,提高融资能力,保持了资金的良性循环,为娄底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市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09.16亿元,比1990年增加194.0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8.00亿元,比1990年增加127.40亿元,居民储蓄存款159.86亿元,比1990年增加149.92亿元。保险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娄底虽然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自1995年以来进入飞速发展壮大,新险种层出不穷,并逐渐深入千家万户。2003年全市保险机构已达6家,从业人员达1500人,保险业务总收入达4.57亿元,比1990年增加12.8倍,13年年均增长22.4%。随着金融保险业务的发展,金融保险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不断加大。1991-2003年累计创造增加值68.67亿元,年均递增11.2%。
4、房地产起步较晚,发展较快。自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产业逐渐成为娄底市新的投资热点。1990年娄底市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住房消费仅占1.7%,而国外高收入国家则占到15.20%,低收入国家则占到5-10%,娄底市居民住房支出明显偏低。1990年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仅占第三产业的6.3%,房地产业发展明显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住房制度的改革,娄底市房地产业在改革的大潮中迅速崛起,房地产开发投资由1992年的460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4.0亿元,1991年-2003年房地产投资累计达到17.04亿元,商品房竣工面积达162.61万平方米,房地产业创造的增加值由1990年的0.57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7.11亿元。房地产的快速发展,不仅缓解了居民住房紧张的局面,大大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状况,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益显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必将发展成为娄底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5、其他服务业快速稳步发展,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其他服务业包括社会服务业、科教文卫体、机关事业单位、农林牧渔服务业、地质勘探、水利管理业、广播电影电视业等众多行业,涵盖范围广,涉及新兴行业多,特别是最能代表新兴行业发展方向的社会服务业,随着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效率的提高,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渠道,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自九十年代以来,传统的公共服务业、居民服务业、旅馆业得到不断改造提升,信息、会计、法律、咨询、计算机应用、居民娱乐、旅游等新兴服务业逐渐崛起,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2003年,全市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3.73亿元,比1990年增长3.5倍,年均增速达12.3%。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28.5%,比重自80年代以来呈逐步提高之势。
(三)作用日益增强,贡献越来越大
近十年来,娄底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主要表现在:1、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加大。1992年娄底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3%,比第二产业低24.9个百分点。2002年贡献率达50.4%,比1992年提高14.1个百分点,与和二产业比肩并进,共同推动娄底市经济向前发展。2、大量吸纳从业人员。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包括的门类多,渗透面广,吸收从业人员的潜力巨大。第三产业单位的增加与规模的扩大,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使第一、二产业劳动力不断向第三产业转移。在1991年至2003年的十三年间,娄底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呈稳步增加之势,比重逐年提高。1990年娄底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1.6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1.5%,2003年发展到56.6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6.2%,比重上升14.7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下降12.2和2.5个百分点。3、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日益增强。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及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娄底市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全面发展,又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质量不断提高,生存环境、休闲娱乐环境日益改善、生活质量稳步提高。1990年娄底市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人均非商品性支出分别为107.7元和42.8元,2003年分别增加到1618元和629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9.6%分别提高到32.7%和35.7%,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与提高。
二、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多年来,娄底市第三产业发展虽然速度较快,力度加大,但由于起步基础差,底子薄,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外发达城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发展中面临很多突出问题:
(一)总量偏少,比重偏低
2003年娄底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3.34亿元,总量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12位,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068元,比全省人均水平低988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衡量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娄底市2003年这一比重为39.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在14个市州中列第10位,与国外相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65%、中等发达国家55%的平均水平。
(二)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传统行业仍占主体地位,新兴行业比重偏低,发展不快
2003年,娄底市以批零贸易业、运输邮电业为主的传统行业完成增加值45.53亿元,占全部第三产业的54.6%,而以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完成增加值18.40亿元,所占比重仅为22.1%,新兴行业中的部分行业如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业、文化娱乐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还处于稚嫩的起步阶段,规模小,行业协调发展能力较差,发展水平较低。
(三)市场化、城市化程度偏低
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载体,而2003年,娄底市的城市化率仅为28.1%,比全国低12.4个百分点,比全省低5.4个百分点,与国外高收入国家的78%、中等收入国家的49%相比更是相距甚远,娄底市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第三产业的更快发展。
从市场化程度看,目前娄底市除商业、餐饮业、运输业中的公路运输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以外,第三产业中其他众多行业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市场准入的障碍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行业,政企不分,行业垄断,限制其他经营者进入的现象比较普遍,如金融、保险、电讯、运输业中的铁路,文教以及信息媒体等领域,基本上都处于垄断经营,管制经营、限制经营状态,从而影响了这些行业的发展。
(四)服务水平滞后,竞争力弱
娄底市第三产业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档次不高,如全市商业、餐饮业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竞争力的企业几乎没有,市场网点建设表面看红红火火,但真正上规模、能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市场没有一家,这样的市场环境要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企业来娄投资难度很大。而另一方面,大部分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方式陈旧,创新意识淡薄;新兴行业则大多处于刚刚起步的摸索阶段,不规范服务时有发生;科研综合技术服务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3年仅为0.4%,比全省低0.7个百分点。这些都使得娄底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阻碍了第三产业更好的有序协调发展。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的水平和程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娄底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与时俱进,后发赶超”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与第三产业的加速密不可分。就目前娄底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看,有差距,有动力,但也大有发展潜力,如何使之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娄底市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引导。全市上下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市第二届党代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把第三产业作为产业对待,像重视农业、工业一样重视第三产业发展,把第三产业作为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从实质上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引导第三产业的各行各业特别是不断涌出的新兴行业走上规范、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第二,正确处理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增长与第三产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娄底市是依托涟钢而建的典型的工业化城市,长期以来,工业是娄底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娄底市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涟钢薄板项目、双峰、新化海螺水泥的引进,及金竹山电厂的易地扩建等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将使今后一段时期内工业仍将是拉动娄底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业的长期高速增长是难以为继的,因此在新一轮的经济周期中,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妥善处理第三产业发展与第二产业发展的关系,使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带动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同时依托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与之相匹配的交通、通信、物流、科研等服务业、使之与第二产业之间形成良性发展的互动机制。
第三,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障碍,提高第三产业市场化水平。作为行业众多的第三产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前景广阔,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只在批零贸易餐饮业、公路运输业及社会服务业中的部分行业占有优势,大多数行业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都很低,结果造成了这些行业过度垄断,缺乏竞争,经营效益差,制约了这些行为的产业化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民间资本准入机制,尽快减少以至消除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这些行业的体制性障碍和人为限制,提高这些领域的市场化水平,逐步形成多种经济类型共同参与竞争的格局。
第四,顺应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积极发展社会居民服务业。作为投资少,收效快,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就业容量大,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居民服务业在优化结构、方便人民生活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不断翻新,是第三产业中最具潜力和发展前途的行业之一,但应注意的是,居民服务业点多、面广、行业划分细,许多行业在娄底市刚刚兴起,规模不大,规范不够,因此在发展中有关部门要注意规范和引导,可有步骤地建立一些行业协会,自发调节和约束行业发展,并逐步走上规模化、规模化经营之路。
第五,合理引导并加快城市化进程。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特别是现代第三产业发展要求人口必须相对集中,以形成规模化的交易和运输,必须有较高的消费能力,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农村不具备这些条件,发展现代第三产业是不可能的。因此针对目前娄底市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集中度低的现状,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革现行城乡户口管理体制,大力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管理,真正改善城乡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为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娄底市统计局 秦金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