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娄底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后发赶超”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国民经济继续在新一轮增长周期的高平台上运行,实现了速度、效益和质量的同步提高。突出表现在,农业生产再掀高潮,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增幅,消费品市场活跃,财政形势喜人,金融运行情况良好,城乡居民收支稳定增长。据测算,一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8.14亿元,同比增长19.1%,增速较去年同期加快8.3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76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1.74亿元,同比增长38.2%;第三产业增加值25.64亿元,同比增长9.5%。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农业生产再掀高潮
今年,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人心振奋,加上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高涨,一季度农村经济列车承继上年的惯性,继续在快车道运行,呈现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据统计,一季度我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8.08亿元,增长3.8%;农业增加值10.76亿元,增长3.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03元,增长29.5%。主要畜产品产量同步增长,一季度出栏生猪130.52万头,增长2.7%;出栏牛3.64万头,增长27.7%;出栏羊5.3万头,增长10.9%。水产品产量1.35万吨,增长4.3%。在不出现严重自然灾害的前提下,预测上半年农业总产值将增长5%左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0%左右。
(二)工业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季度,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29.13亿元,同比增长44%,增幅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5.11亿元,同比增长57.2%,增速居全省第一。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快。一季度生铁产量126.28万吨,同比增长56.6%;钢产量126.36万吨,增长60.3%;成品钢材116.98万吨,增长67.9%,其中薄板71.4万吨。洗煤产量17.39万吨,增长2.18倍;焦炭产量31.32万吨,增长5.2%;氮肥产量4.72万吨,增长19.1%;水泥产量47.11万吨,增长4.3%;铁合金产量14172吨,增长1.25倍。
工业经济效益节节攀升。今年1-2月,在21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37户,同比减少18户;盈利企业盈利额64538万元,增长62.8%;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9288万元,增长57.6%,实现了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强劲增长也拉动了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发展。1-3月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05亿元,按当年价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3.5%,其中:企业11.75亿元,增长13.7%;个体4.29亿元,增长12.8%。
工业拉动力继续增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2.7%,同比提高7.4个百分点。一季度工业生产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2 %,推动全市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第一大推动力量。
(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增幅
1-3月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4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3亿元,增长1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7亿元,增长2.8%。投资运行的基本特点,一是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投资主体地位。今年1-3月全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6个百分点,其完成额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72.42%,同比上升近3个百分点。二是三产业成为投资热点。1-3月完成投资达2.37亿元,增长17.5%,占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2.7%。其中以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长最快,增幅分别高达10.76倍、4.67倍和1.43倍。第三产业中房地产占的比重最大,达到27.5%。1-3月,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528万元,同比增长33.1%,比全社会投资增幅高21.7个百分点。三是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1-3月,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5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133个,同比增加24个,完成投资10.31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98.9%,同比增长15.3%。其中亿元以上投资项目支撑作用最为明显,以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超薄板项目、金竹山电厂扩建工程等为代表的3个本年计划上亿元的投资项目,1-3月共完成投资5.24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50.3%。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本年计划投资千万元以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20家,1-3月完成投资5327万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2%。四是内资投资比重大,外资和个体私营投资增长快。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内资完成投资9.85亿元,同比增长13.3%,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94.46%;港、澳、台投资1827万元,增长4.15倍;个体私营投资3953万元,增长17.8%。
(四)消费品市场活跃
1-3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亿元,增长13.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从地域看,城、乡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同步增长。一季度消费品零售额城市完成13.41亿元,同比增长13.7%;县以下完成7.79亿元,增长12.7%。从行业看,各行业零售额保持了均衡增长。一季度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19.21亿元和1.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8%和25.7%。从分布看,各县市区均保持了11%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比较均衡。从业态看,较大规模的连锁超市成为我市消费品市场的领头羊。如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限额以上企业销售额一季度增长44.4%,比上年同期加快10个百分点,远远高于整个批发零售贸易业12.8%的增长速度。
(五)财政收支增长较快,金融运行平稳
1-3月,全市累计完成一般预算收入3.18亿元,增长15.5%,为年度预算的27.8%。其中,税收收入1.89亿元,增长20.2%;非税收入1.28亿元,增长9.2%。上划中央"两税"1.55亿元,增长29.2%。一般预算支出为6.02亿元,增长21.2%,为年度预算的27.3%。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4.58亿元,比年初增长12.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6.92亿元,比年初增长12.0%。各项贷款余额170.05亿元,比年初增长6.4%。其中,短期贷款102.65亿元,比年初增长2.7%,中长期贷款49.77亿元,比年初增长9.3%。
(六)城镇居民收支稳定增长
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4.41元,同比增长15.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四项构成呈全面增长的态势。其中工薪收入同比增长9.0%,经营净收入同比增长2.1倍,财产性收入同比增长2.1倍,转移性收入增长4.0%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03.67元,同比增长14.0%。人均消费支出八大构成呈六升两降的态势。除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下降外,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居住、交通和通讯支出、食品、衣着支出均稳步增长。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一)“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1、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农资价格在去年大幅上涨的基础上今年又大幅涨价。到3月底止,尿素每吨1950元,同比上涨35.4%;碳铵每吨600元,上涨30.4%;钾肥每吨2000元,上涨30%;磷肥每吨500元,上涨25%;进口复合肥每吨2100元,上涨17%;国产复合肥每吨1000元,同比上涨33%;农药中甲胺磷每公斤16元,上涨23%;粮食种子中普通杂交稻每公斤13元,上涨18%。在二、三月春耕备耕期间,农资价格一天一个价,尿素每吨从1750元一路涨到1950元。据测算,今年种一亩双季稻,仅化肥、农药、种子、秧盘、农膜等费用的支出就将比上年增加50元,上涨27%以上,基本抵消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带给农民的实惠。农资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农资生产成本提高,煤、电、油等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二是运输费用增加;三是流通环节利润层层加码。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的危害有目共睹,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标本兼治。当务之急是治标,即采取有效措施,将农资价格控制住。一是制定农资最高限价,抑制流通环节的层层加码。二是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农资生产经营。对哄抬价格、销售假冒伪劣、缺斤少两的行为予以坚决从重从快处理。三是争取财政注入资金,平抑农资价格。与此同时,要注重治本,即对当前的通贷膨胀予以治理。只有真正将原材料、能源、运输价格稳定下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资价格上涨的问题。
2、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一是瘦肉精检出率超标。2月份,广东相继给我市双峰县、涟源市的牲猪亮出黄牌,3个月内停止收购这两个县市的牲猪。2004年我市的出栏牲猪达到424万头,人均一头多,本地消费不到三分之一,三分之二以上的牲猪依靠外销广东等沿海省份。今年的牲猪饲养规模继续扩张,外销一旦受阻,农民的损失惨重。广东亮黄牌仅一个月,4月初我市市场猪肉价格就由每斤8元下降到了7元,下降12.5%。二是动物免疫难以到位。一方面养殖专业户迅速增加,牲猪、羊、牛、家禽等集中饲养的规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动物免疫、检疫体制不健全,力量薄弱,乡镇动物防疫站尚在组建,工作尚未走上正轨;同时人们的动物免疫意识不强,造成全市动物免疫难以到位,免疫密度过低,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始终面临着隐患和威胁。
3、农业税费尾欠严重,“上清下不清”问题突出。据初步统计,全市历年农业税费尾欠在9300万元以上,并且大部分农业税费尾欠的包袱落在村干部个人头上,造成“上清下不清”。今年全部取消农业税后,解决农业税费尾欠问题更加艰难,并因此影响第六届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和农村稳定。对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农业税费尾欠清收政策,对有能力交清而拒不缴纳的,要采取强制措施;对一时确有困难不能交清的,要限期交清;对确实非常困难而无力交纳的,应给予减免,并纳入财政转移支付范围。
(二)工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有待加强
1、工业经济的增长过于依赖钢铁行业。我市钢铁行业1-3月共实现增加值17.73亿元,同比增长87.4% ,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0.6%。其中涟钢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3.89亿元,占全市的55.3%。
2、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产销率下降。去年以来,原材料、能源价格全国范围内不断上涨,且供应紧张。冶金、化工、机械等行业生产成本急剧上升,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产销率下降。一季度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7%,在全省居倒数第3位。一些主要产品库存增多,如薄板季末库存达到了1.5万吨,比年初增加0.9万吨,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上铁矿石大幅上涨,引起钢价上扬,一些大型钢铁公司如宝钢、攀钢等对薄板价格进行了调整,涟钢在四、五月份也有可能对薄板价格进行调整,人为压库,等待价格上调;再加上运输跟不上,也导致库存增加。还有氮肥、农药等,库存也在增加,主要原因是农资价格上涨太快,农民朋友一时难以接受,致使销售受阻。一季度,我市共生产氮肥47158吨,加上原有库存共54002吨,只销售44923吨,销售率为83.2%,而农药销售率更低,只有56.3%。
3、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规模偏小,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落后,融资困难,人才匮乏、人员素质较低的状况难以改观。目前我市生产的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技术难以升级,如果不进行技术创新,产品水平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的话,自然打造不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长此下去,必然会被淘汰。大多数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弱,信息不灵,生产不稳,发展后劲不足。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同时应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采取有利措施解决小企业人才短缺、信息不灵、融资困难等问题,加快形成我市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三)投资总量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有待加强规划和管理
1、投资总量相对不足。1-3月我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幅,但总量偏小,仅占全省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3.6%,处于全省14个地州市的第9位,增速低于全省平均速度1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是2004年一些重大项目到2005年将越过投资高峰期,进入竣工投产期,使2005年投资增长失去一个重要支撑。二是近年来,娄底投资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期。2004年全社会投资达到93个亿,在这样高的基数和较大的总量上,给新的高速增长带来压力。同时,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者自我约束机制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投资增长将进入一个理性发展期,因此全社会投资增长将会有所放缓。
2、土地价格的上涨导致投资成本上升。一方面由于国家采取严格控制土地供应的政策,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土地供给者,限量出售土地人为的造成了供不应求。而土地价格上升,意味着投资成本的上升,投资收益率的下降,将对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3、房地产开发结构性矛盾突出。商业步行街、商贸城重复建设严重,商业营业用房空置面积增长较快。原有中兴市场、金谷大市场、明珠商业街等商业用房大量空置,而现在又有春园商业步行街、涟钢商业步行街等多条商业步行街和商业广场正在建设或准备建设中,市场风险较大。
投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投资不能削弱,关键是要加强规划和管理,促使投资收益最大化。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房地产发展战略,根据市场消化吸收能力确定发展速度和规模,同时调控土地供应,努力搞活住房二级市场,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四)低收入家庭仍需关注
我市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低收入家庭的窘困生活现状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调查资料显示:1-3月,10%最高收入户与10%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0.55:1,略低于上年同期10.96:1的比例,贫富差距有缩小的趋势,但差距依然很大。今年一季度,10%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6140.13元,是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49倍,而10%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582.02元,只有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一。调查显示,低收入家庭就业率低,负担重,收入增长缓慢,加上物价上涨、生活费用提高使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因此,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仍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注、关心。
[娄底市统计局 刘乐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