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经济高速增长 问题不容忽视

来源: 时间: 2005-06-3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娄底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及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围绕后发赶超战略目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1-5月,主要总量指标呈高速增长态势,其中GDP、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同期历史最好水平并高居全省榜首。但是,经济运行中也潜伏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整体态势

    1-5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3.98亿元,增长1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55.83亿元,增长32.1%;第三产业增加值40.73亿元,增长9.4%。从供给角度看,实现农业总产值22.1亿元,增长4.5%;工业总产值150.2亿元,按现价增长50.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4.4亿元,增长61.3%;产销率98.35%,比上年同期提高1.53个百分点。从需求角度看,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8.72亿元,增长32.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3.72亿元,增长41.3%;消费品零售总额34.67亿元,增长13.6%;进出口总额2.30亿美元,增长59.5%;其中,出口0.98亿美元,增长4.91倍。从收入角度看,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4亿元,增长30.9%;其中税收收入3.11亿元,增长3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46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60元,增长21.0%;5月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6.89亿元,比年初增长12.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5%,比一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

    初步预计,上半年我市生产总值将达到136亿元,增长17.5%左右。全年将达到325亿元,增长15%左右。

    二、热点剖析

    1、经济高速增长,但增势趋缓开始显现。

    去年我市GDP增长13.2%,增速在全省十四个市州中排第二位;今年一季度增长19.1%,增速升至全省第一位,比全省、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高7.2和9.6个百分点。预计上半年增长17.5%,仍将排全省第一位,比全省预计的平均增长速度高6个百分点左右。去年以来我市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在我市经济发展史上,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突破了多年来经济增速在10%以内徘徊的格局,创造了增速的新纪录;二是突破了多年来经济增速在全省排位严重靠后的格局,增速挤进了全省各市州的前列;三是突破了多年来经济增长比其他市州上升慢、回落快的格局。在今年绝大部分市州增幅较快回落的情况下,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推动我市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规模以上工业的强力支撑。1-5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1.4亿元,增长46.7%;拉动GDP增长12.3个百分点。而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又以钢铁行业增长最为强劲。1-5月钢铁行业实现增加值28.61亿元,增长76.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9.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5.09个百分点。二是三次产业普遍较快增长。除第二产业增长32.1%,表现特别突出外,第一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4.1%和9.4%,达到历史较高水平。三是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强劲驱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的增长速度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41.5、2.2和471.3个百分点。所以,我市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三次产业普遍较快增长,部分重点行业强力拉动的结果。

    但是,从分月的数据看,经济增速有回调的趋势。突出表现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逐月趋缓,1-5月其累计增速分别为78.8%、59.8%、57.2%、48.8%、46.7%。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趋缓的主要原因:一是宏观调控的影响。由于国家采取多项措施控制部分行业投资增长,钢材、水泥等主要相关产品的供给日趋饱和,价格回落。钢材的价格降幅最高的达每吨700多元,最少的达200多元。二是基数的影响。今年我市工业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涟钢薄板的强劲拉动,涟钢的薄板项目是从去年3月开始投产的,一季度产量、产值基数低。随着基数的逐月抬高,增速将会趋缓。涟钢的增速走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规模工业和全市经济增速趋缓的走势。

    2、整体效益提升,但两极分化和逐月回落的现象更加突出。

    财政收入、利润总额、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综合反映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主要指标。1-5月,我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4亿元,增长30.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2.65亿元,增长87.6%;其中实现利润6.66亿元,增长112.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2.51%,比上年同期提高40.5个百分点。我市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一是得益于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二是得益于原材料能源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与此同时,我市经济出现了盈利向少数行业集中而多数行业亏损扩大、加深的分化局面。1-5月,我市的企业盈利主要集中在煤炭、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有色金属冶炼等与矿产开采、优质原材料生产有关的少数行业。其中,涟钢实现利润6.57亿元,增长2.99倍,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98.6%,但也出现了逐月下滑的走势,如5月份仅盈利0.59亿元,比4月份下降0.75亿元,比3月份下降1.49亿元;煤炭采选行业实现利润0.35亿元,增长1.46倍;有色金属冶炼行业(主要是锡矿山矿务局)实现利润0.05亿元。其余的盈利行业盈利甚微,而亏损行业则亏损加剧。1-5月,全市26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71家亏损,比上年同期增加13家,亏损面扩大22.4%。亏损企业亏损额1.52亿元,增长3.04倍;其中,亏损最多的是金竹山电厂,亏损了0.84亿元(上年同期盈利0.49亿元),此外,冷钢当月亏损830万元,累计亏损595万元。水泥行业除双峰海螺集团有微薄盈利(238万元)外,其余企业普遍亏损,整个水泥行业亏损了0.16亿元。煤电油运供应紧张、价格上扬,企业粗放经营、成本自我消化能力差,投资压缩、产品供过于求竞争加剧等是造成企业效益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

    3、工业化进程加快,但资源、环境、交通对底端产业高速增长的承载能力问题凸显。

    近几年,我市大力招商引资,上大项目,搞大投资,工业总量扩张迅猛,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04年底止,我市的工业企业总数达到了2160家,总产值281亿元,产值比2003年增长了4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5家,比2003年增加55家,增长25%。今年1-5月,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3.0%,比2004年、2003年分别提高7和10.7个百分点。工业大发展为我市实现后发赶超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全国来看,工业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和地区向我境内转移产业的步伐加快,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件好事。但是,伴随而来的是资源供不应求,缺口越来越大,资源短缺所形成的瓶颈制约在我国已十分突出,资源紧张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制约也日益凸现。一是本地资源状况堪忧。煤储量只剩下5亿多吨,如按目前产量年递增10%,开采年限不足15年;锑资源接近枯竭,一些冶炼企业已不得不从西藏等地购进锑矿原料。二是资源价格飙升。加工企业成本压力骤增,盈利空间大大缩小,经营困难。金竹山电厂、湖南金信化工有限公司的产品不愁销路,但由于能源原材料涨价,1-5月分别亏损了0.84亿元和0.12亿元。三是运输能力难以承载。由于原料购进和产品外运的数量骤增,给有限的运输能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据调查,娄底火车站日供车皮约3500车,远远不能满足8000车的申请量,今年公路运价急剧上涨了近70%(部分原因是治理超载引起),铁路运价上涨11%。四是环境污染有所加剧。虽然前几年对五小企业进行了严格整治,但近年来受价格上涨的驱动,小冶炼又死灰复燃,小炼锑、小铁合金又遍地开花,给环境治理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4、农业生产来势较好,但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且灾害影响不容忽视。

    去年由于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市场畅,我市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今年,受中央一号文件的鼓舞,我市农业生产积极性继续高涨。一是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增加。今年早稻播种面积74.26千公顷,增长3.8%;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将达到281.59千公顷,产量161.57万吨,增长4%。二是养殖业发展加快。预计上半年全市出栏肉猪230.1万头,增长7.5%;出栏牛5.3万头,增长9.5%;出栏羊8.5万头,增长4.04%;家禽出笼940万羽,增长2.31%;鲜蛋1.01万吨,增长4.0%;水产品产量2.79万吨,增长2.8%。散户养殖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规模养殖成为发展的主方向。2004年底,我市的养猪专业大户18566户,养牛大户2129户,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17.2%和26%。三是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71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预计上半年全市将实现农业总产值34.48亿元,增长5.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

    虽然近两年来农业增产,农民也增了收,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差距很大。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20年,按小康目标的要求达到8000元,必须年均递增8.5%,这在目前条件下困难很大。据初步预计,我市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长6%左右,增幅比2004年大约下降10.3个百分点,比年初目标差1.5个百分点。农民增收难,一是农产品价格涨幅难以达到上年的水平。事实上,粮食、牲猪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与年初比较已经回落。相反,农资价格上涨20%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增收因素。二是上年农业生产能力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今年难有大的突破。三是农村劳务经济增收难度加大。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已占到农村人口的1/3,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大都已外出务工,留下的绝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外出人员比重提升的空间非常有限。四是国家农业税费优惠政策已基本稳定,难以成为农民新的增收主要因素。五是灾害损失比较严重。5月31日至6月7日,我市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和严重的山洪灾害,死亡失踪46人,受灾人口10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9万亩,损坏房屋11.6万间,死亡大牲畜1.5万头,据有关部门测算,直接经济损失约13亿元。

    5、房地产投资活跃,但风险增大。

    在去年我市房地产投资增长33.2%的基础上,今年1-5月,又劲增1.14倍。即使国家频频出台调控政策,我市的房地产投资仍相当活跃,增势强劲。
但是,对我市房地产业的风险应有清醒的认识。一是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现有房地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商业营业用房的建设上。我市的商贸城、商业街、步行街由于受流动人口少、服务业态和方式趋同等因素的制约,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商业门店空置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二是房地产信贷紧缩,资金运转难以为继。国家采取严格控制房地产信贷规模的政策,对我市自有资金不多、主要依赖银行融资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将持续加大资金制约趋势。1-5月我市在建房地产项目33个,计划总投资19.5亿元,房屋施工面积58.79万平方米,已完成投资2.03亿元,还需投资17.47亿元。受房价下跌预期的影响,人们购房的积极性明显降温,1-5月全市商品房屋销售面积仅1.0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8.8%。在建的33个项目中有9个已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连续三个月基本处于停工状态。这种状况如不妥善应对,将留下诸多后患。

    三、对策建议

    根据目前经济运行状况及特点,我市应当围绕后发赶超战略目标,切实把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标本兼治、维持经济平稳发展作为破解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选择,努力研究和顺应国家宏观控调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持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严格监管,确保安全生产。

    6月8日资江矿业公司发生死22人伤80余人的特大事故,再次给我市的安全生产敲响警钟。矿产开采是我市的主导产业之一,企业众多,但设备落后,管理粗放,安全监管的任务非常繁重。必须严格执法,常年保持高压态势,确保生产安全。对于煤矿企业,要在前期严厉整顿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安全制度、安全设施、安全措施全部到位,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必须立即停产整顿,切不可心慈手软。对于冶炼企业,必须加大执法力度,对安全措施不到位的企业予以坚决取缔。

    2、落实政策,确保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一是要认真落实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增强农民对富农政策的信心。要努力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使农民得到的政策实惠不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丧失。要在信息发布、信贷支持、技术推广、农资保障等环节上下功夫,积极为农民排忧解难。二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订单龙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三要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积极实施"阳光工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继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四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3、择优汰劣,加快工业产业升级进程。

    一要加大力度,确保年内完成国有中小企业改制任务。1-5月,已完成5家企业的改革改制,还剩下18家(其中有8家三无企业),改制难度更大。必须加大力度,打好攻坚战,确保年内全部改制到位。

    二是招商引资既要加大力度又要加强选择。加大力度不仅是领导重视,关键是要抓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的到位,抓各项手续的简化,抓经济环境的治理,严惩索、拿、卡、要。加强选择就是强化工业经济的整体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不能搞病急乱投医,着力引进有利于改善优化我市工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的高新技术和高新产业。

    三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着力打造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能源原材料是我市的工业基础,一夜之间要改变这种局面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是其出路所在。对煤炭行业要整治和发展并重,打击非法滥采、规范安全作业、鼓励企业联合、重点支持煤电和煤化工一体化,增大产品附加值;对冶金,要促进冷钢的产品转型使其尽快跳出单一生产普通型材的圈圈,加快其不锈钢的立项,打造不锈钢生产和加工产业集群;要围绕涟钢薄板的深加工,发挥好园区优势,形成板材加工基地,拉伸产业链;要把锡矿山从锑冶炼中心提升为锑产品综合利用研发和加工中心。要促成双峰农机产品企业、之间化电子陶瓷企业之间的联合,走出恶性竞争,做大做强农机和电子陶瓷产业。

    四要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我市是能源原材料产品生产基地,同时也是高能耗地区,万元产值能耗一直居全省第一。现在资源紧缺已成为全国性难题,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源事关企业长远发展。我市应以抓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大对落后工艺和落后技术的改造力度,鼓励企业推行能源原材料的综合利用,减少三废排放,减缓环境压力,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

    4、加强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针对当前房地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引导企业调整投资方向,减少商业用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增加普遍商品住宅、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供给,优化商品房结构。

[娄底市统计局 邓焕章 谭建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