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娄底市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两会”确立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后发赶超”和建设小康娄底的步伐,全市经济呈现出超常规高速增长,效益继续提高,运行质量进一步好转的大好局面。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增长速度一路高扬。娄底经济在经历了1998-2003年长达6年的平稳增长和筑底期后,2003年下半年在涟钢超薄板等项目的拉动下,逐步走出低谷,2004年正式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并呈现出逐月回升,一路走高的态势,全年增速达到了13.2%,速度排位由多年以来的倒数二、三徘徊一跃而跻身全省第二位。今年以来全市经济发展承接了去年的逐月走高之势,一路高扬,一季度增速高达19.1%,创历史最高纪录,远高于全国9.5%和全省11.9%的增长水平,稳居全省十四个市州之首。1-6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7.27亿元,增长17.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6.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20.68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67.34亿元,增长30.5%;第三产业49.24亿元,增长10.0%。预计全年经济仍将在高位运行,全市可完成生产总值325亿元,增长15.0%。增速将比上年加快2.8个百分点。
(二)从供给的角度看,工业是娄底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动力。娄底是全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素有“钢城”、“煤海”、“锑都”之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工业发展的兴衰和快慢,对全市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6月,娄底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9.22亿元,增长34.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7.9个百分点。工业的超常规高速增长,成为直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上半年,工业对娄底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5%,拉动娄底经济增长11.5个百分点。工业生产的主要亮点有:1、规模以上工业高速增长。1-6月规模以上工业在钢铁、煤炭等主导产业的强劲拉动下,实现增加值50.28亿元,同比增长44.8%,远远高于全省20.1%的增速;2、轻重工业全面发展。1-6月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97亿元,增长57.9%,重工业实现增加值48.31亿元,增长44.4%,改变了轻工业发展多年来停滞不前的局面,轻工业增幅多年来首次超过重工业,轻重工业结构有望进一步改善;3、产销衔接良好。1-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99.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部分热销产品产销率高达100%;4、新产品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新生力量、新产品符合时代进步要求,产品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必将成为娄底工业持续增长的不竭源泉。1-6月,全市完成新产品产值52.16亿元,现价比上年同期增长5.0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率达34.5%,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
(三)从需求的角度看,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共同推动娄底经济快速前行。投资对娄底经济的拉动2003年达到了顶峰,2004年转入平稳增长期。今年以来,全市投资领域正确应对国家宏观调控,不断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投资出现了增速逐月加快,增势强劲的良好形势,1-6月全市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3.22亿元,增长36.6%。拉动娄底投资高速增长的因素仍以涟钢、金电、冷钢等大企业、重点项目为主,三企业1-6月共完成投资20.25亿元,占城镇投资的61.0%;房地产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也成为娄底投资高速增长重要原因。1-6月,全市房地产企业累计完成投资2.97亿元,增长1.62倍,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完成投资2.7亿元。投资的高速增长有力地推动着娄底经济快速前行。
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的态势正在娄底逐步显现。2004年全市最终消费达154.98亿元,消费率为58.0%,比2003年增长9.6%,增速加快5.2个百分点。今年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改善,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享受型、投资型消费日益增强,为适应这些需求的新变化,方便、快捷、全面的现代物流业不断涌入娄底,并逐步由城市向县城向农村蔓延。如双峰的“家家乐”超市在走马街、梓门桥、青树坪等城镇建立连锁店,新一佳涟源光明店正式开张,都将对全市县及县以下商业格局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从而进一步启动和规范娄底广阔的农村市场。1-6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4亿元,增长13.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8个百分点,其中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3.21亿元,增长15.9%,增速高于城市4.4个百分点。
(四)从产业的角度看,第二产业成为拉动娄底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今年以来,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市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措施,全市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据测算,1-6月,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68亿元,增长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力推动下,超高速发展,成为推动娄底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1-6月,实现增加值67.34亿元,增长30.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7.7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好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9%,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稳步发展,邮电通讯业、批零贸易餐饮业、新兴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1-6月,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9.24亿元,增长10.0%,增速同比虽然减慢了1.4个百分比,但仍然是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4.8%。
(五)经济效益与增长速度同步高速前进。一是财政收入高速增长,1-6月,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0.54亿元,增长24.9%,完成一般预算收入6.40亿元,增长25.3%。且收入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税收收入成为推动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二是企业效益再创历史新高。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达182.5%,比上年提高40.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6.66亿元,增长112.3%;三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1-6月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7元,增长13.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94元,增长29.8%,增速同比分别加快3.2和16.2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中显现的主要问题
尽管今年来全市经济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高速增长势头,但经济的高速度不能也不应该掩盖娄底经济运行中显现出来的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
(一)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并制约娄底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及县市区发展的不平衡上。从产业结构来看,娄底仍维持“二、三、一”的产业结构,2004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0.2:44.9:34.9,这一格局在近几年内难以改变,娄底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与全国、全省比偏低,与发达国家、国内发达城市比差距悬殊,与娄底近两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工业化、城市化的要求相比,压力较大;从行业结构、产品结构看,娄底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钢铁等少数行业及薄板等少数产品,全市名牌产品、拳头产品不多,而传统产品、大路产品仍在我市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将对全市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产生制约作用;从县市区的发展态势看,不平衡发展状况加剧。2004年五县市区经济增长速度依次为:娄星区21.1%、冷水江14.6%、涟源12.8%、双峰县9.4%、新化县8.8%,速度差距为12.3个百分点。比2003年扩大5.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五县市区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娄星区30.5%、涟源市14.2%、冷水江市14.2%、双峰县7.1%、新化县7.0%,速度差距扩大到23.5个百分点,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及差距的过分扩大将不利于全面小康娄底的建设,阻碍“后发赶超”目标的实现。
(二)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已影响到娄底经济社会的和谐,协调发展。一是生产安全问题。近几年来,娄底矿难事故频繁发生,特别是煤炭行业,在高利润的诱惑下,证照不齐甚至无证照盲目开采现象屡禁不止,如6月8日冷水江资江煤矿在无安全生产许可证,被勒令整改期间违规开采发生的特大瓦斯突发事故,导致21人遇难,84人受伤,损失惨重,影响极坏。二是产品安全问题,质量是产品的生命,2月份,娄底牲猪瘦肉精检出率超标,广东相继给双峰、涟源的牲猪亮出黄牌,3个月内停止收购两县市的牲猪,导致猪肉价格迅速下跌。近几年来娄底养殖业发展迅速,2004年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的比重达到53.8%,但如果产品质量不能保证,外销受阻,使农民养殖无利可图,就会极大地挫伤农民的养殖积极性。三是投融资安全问题。投资领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房地产泡沫产生的风险大量地向金融领域转嫁,造成不良资产比率居高不下,信贷风险加剧,结果出现银行有钱不敢放贷、企业有项目、有需求贷不到钱的两难局面。
(三)基础设施薄弱,抗风险能力弱,集中体现在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上。农业在娄底经济中所占比重虽然只有20.2%,但农业人口占了总人口的80%,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但目前娄底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少,维护差,防止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弱,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甚至危及了农民生命安全。2003年罕见的高温干旱已足以说明这一点,而今年5月底以来的连续暴雨使全市90个乡镇全部受灾,发生在涟源和新化的特大山洪和泥石流,更是无情地夺去了40余人的生命,摧毁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家园,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以数亿计,使尚处于贫困状况的农民雪上加霜。这虽然可归咎于天灾,但也更加暴露了娄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弊端。而在交通运输方面,近几年随着潭邵高速公路、洛湛铁路娄底段的建成营运,瓶颈制约有所缓解。但由于冶金、煤炭、建材工业的高速发展,运力仍显不足。据调查今年以来全市铁路货物运输满足度仅为44%,公路运输满足度为70%左右。
三、建议
为使娄底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目标,我们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生产观。娄底是以冶金、煤炭、建材为主的重工业生产基地,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力量不强,安全意识淡薄,安全隐患多,因此安全监管部门一是要强化教育,树立全民安全生产意识,二是要勤抓严管,加强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预警机制,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要加大查处力度,从严处罚。
(二)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结构调整。近年来,娄底积极扩大对外招商引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内引外联资金达到30多亿元,历年的“湘交会”、“广交会”,特别是今年的“港洽周”项目引进硕果累累,这些引进的资金,项目相继入驻娄底,必将成为娄底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新源泉。但笔者认为引进不仅要注重资金,更要注重项目前景。只有选择发展前景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附加值高,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项目和产品,才能逐步改善我市目前粗放型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娄底的资源优势,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要坚决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的引进。引进的另一个重点是抓落实。项目一经确定,就必须做好跟踪落实,防止“纸上谈数”,只有使合同项目变为实实在在的投资,才能真正体现招商引资的成果,才能逐步改善娄底的产品结构和行业结构,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活力。
(三)以涟钢、冷钢、金电等大企业为极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环境问题已经制约了我国经济,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如果我们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作为一个以资源开采和资源消耗为主的重工业城市,要持续高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市可以涟钢、冷钢等大企业为极点,大力发展钢多联系统,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减少初次资源的开采和消耗,从而开发钢系列产品;以金电及有规模的煤炭企业为极点,大力发展“煤—电”“煤—焦—气—化”产品,打破行业规则,综合解决燃料短缺、环境污染、能源结构等一系列问题,为娄底的新型工业化建设开辟新的道路。
[娄底市统计局 秦金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