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之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全县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小康双峰、生态双峰、活力双峰、和谐双峰,着力以全面推进“十个年”活动为主要抓手,强力推进以新型工业化为龙头的“三化”进程,紧紧抓住中部崛起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全县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通胀较低”的发展势头,经济增长再创新高,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工业经济高位运行,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居民生活稳步提高,质量效益继续改善,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2006年全县经济运行回顾
(一)三大宏观指标向好,经济运行张力增强
1、经济增长再创新高。初步核算,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5.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为近10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42亿元,增长6.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3%,拉动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5.08亿元,增长22.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3%,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7.47亿元,增长9.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4%,拉动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
2、物价涨势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101.8%,涨幅高于上年0.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6%,涨幅低于上年1.4个百分点。
3、就业压力继续缓解。2006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195人,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03.9%;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05人,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05.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人数10775人,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0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二)三次产业同向拉动,工业经济拉力强劲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06年,全县各级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5012万元,增长5.5%,其中农业总产值174024万元,增长7.3%;林业总产值5352万元,下降3.4%;牧业总产值167598万元,增长4.6%;渔业总产值16693万元,增长2.8%;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345万元,增长11.5%。粮食总产量621109吨,增长5.5%;油料产量12015吨,下降1.6%;茶叶产量2024吨,下降3.1%;豆类产量16982吨,增长2.8%。畜牧业生产跃上新台阶。出栏肉猪184.77万头,增长4.6%,存栏肉猪92.03万头,增长4.4%;出栏牛1.1万头,增长12.2%,存栏牛4.04万头,增长3.1%;出笼家禽304.37万羽,增长4.3%,存笼家禽229万羽,增长3.6%。全年肉类总产量120217吨,增长10.5%。水产品产量24100吨,增长3.7%。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启动了1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规划编制。财政支农资金3323.8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兑付补偿农民医疗费用2000多万元。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6年完成县乡公路15公里,建成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360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1254口;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12所;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5200处。
2、工业化推进成效明显,工业经济增势强劲。投资增长的释放效应和建成投产的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有力地拉动了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52270万元,增长33.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3421万元,增长33.9%。全部工业增加值135710万元,增长2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年末共有规模工业企业78家,比2005年净增26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393万元,增长28.4%。分行业看,煤炭、石膏、水泥、农机、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规模以上工业中,原煤产量73.5万吨,增长46.96%;水泥产量165.5万吨,增长30.46%;石膏产量128.58万吨,增长41.76%,农业运输机械3873辆,增长37.34%;黄金产量123.1千克,下降10.28%。
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快速成长。2006年国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其他经济成分规模工业总产值分别为505万元、98976.7万元、7676.1万元和86263.4万元,依次下降4.8%、增长20%、增长20.9%和增长56.7%。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134265万元,增长30.2%,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95.7%提高到98.9%。园区工业发展迅速。双峰经济开发区新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工业企业14家,计划总投资3.9亿元,2006年工业增加值1.3亿元,比2005年增长33.9%。
3、第三产业稳定增长,旅游产业长足发展。2006年全县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文体娱乐等传统产业发展平稳。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74707万元,增长9.9%。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38209万元,增长9.1%;批零贸易业增加值24036万元,增长10.2%;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5598万元,增长20.2%。金融运行平稳,存款快速增长。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44473万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5738万元,增长17.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5042万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64337万元,增长7.4%。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蔡和森纪念馆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了曾国藩国际学术研讨座会暨曾国藩文化旅游节,极大地促进了双峰旅游业的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分别增长130%和157%,完成旅游门票收入40.5万元,增长112%。
(三)“三驾马车”发力驱动,消费需求推力加强
1、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工业投资成为重点。2006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达146441万元,与上年同口径比较增长4.1%,其中非公有制经济投资10.3亿元,增长8.7%。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达257个,固定资产投资达110174万元,增长2.6%.分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3129万元,下降47.7%;采矿业和制造业完成投资56122万元,增长487.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5574万元,下降28.3%;房地产投资4474万元,增长140.5%。技术改造投资45924万元,增长62.4%,占全社会投资的31.4%,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
2、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消费结构不断升级。200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588万元,增长13%。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零售额161919万元,增长13%;住宿餐饮业零售额6381万元,增长12.6%;其他行业零售额288万元,增长10.3%。分地区看,县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0682万元,增长10.9%,占全部零售额的41.9%。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7906万元,增长14.5%,占全部零售额的58.1%。消费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以家用电器、通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消费热点逐步形成。据县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家庭机电设备和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占12.5%,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占6.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1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3、对外贸易有所扩大,招商引资不断增长。全县组织一大批项目参加了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博会、娄博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全年引进境外项目9个,到位境外资金720万美元;引进县外境内项目114个,到位资金71131万元,直接出口创汇153.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6.5%。
(四)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改善,内在发展活力提高
1、工业经济效益良好。全县7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93421万元,增长33.9%,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1637.3万元,增长35%,产品销售率达102.19%,比上年提高1.81个百分点。资产贡献率为48.45%,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用率为11.65%,比上年提高3.0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98万元/人。一大批骨干企业产销两旺,效益可观。其中,双峰海螺水泥全年实现产值3.98亿元,实缴税金5170万元。
2、财政收支结构不断优化。财政收入是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集中体现。2006年全县累计实现财政总收入22682万元,比上年增长15.9%,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4128万元,比上年增长13%。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为8531万元,增长23.4%,快于非税收入23.3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55.3%提高到60.4%。税收收入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99.8%,推动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97个百分点。在各项税收收入中,与经济增长相关度较高的增值税、营业税等主体税种增长较快。财政总收入中,增值税累计入库9400万元,增长27.3%,营业税累计入库3176万元,增长1.3%,城市维护建设税入库1091万元,增长62.8%。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年完成一般预算支出60212万元,增长26.1%,其中行政管理费支出10214万元,增长8.8%,占一般预算支出的17%,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财政用于科技、农业、教育、怃恤和社会保障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25%、4.4%、13.1%、30.3%和55%。
3、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40元,增长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78元,增长8.4%。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381元,增长4.1%。
二、2006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总量偏小,增长速度偏慢
一、2006年全县经济运行回顾
(一)三大宏观指标向好,经济运行张力增强
1、经济增长再创新高。初步核算,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5.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为近10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42亿元,增长6.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3%,拉动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5.08亿元,增长22.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3%,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7.47亿元,增长9.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4%,拉动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
2、物价涨势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101.8%,涨幅高于上年0.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6%,涨幅低于上年1.4个百分点。
3、就业压力继续缓解。2006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195人,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03.9%;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05人,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05.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人数10775人,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0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二)三次产业同向拉动,工业经济拉力强劲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06年,全县各级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5012万元,增长5.5%,其中农业总产值174024万元,增长7.3%;林业总产值5352万元,下降3.4%;牧业总产值167598万元,增长4.6%;渔业总产值16693万元,增长2.8%;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345万元,增长11.5%。粮食总产量621109吨,增长5.5%;油料产量12015吨,下降1.6%;茶叶产量2024吨,下降3.1%;豆类产量16982吨,增长2.8%。畜牧业生产跃上新台阶。出栏肉猪184.77万头,增长4.6%,存栏肉猪92.03万头,增长4.4%;出栏牛1.1万头,增长12.2%,存栏牛4.04万头,增长3.1%;出笼家禽304.37万羽,增长4.3%,存笼家禽229万羽,增长3.6%。全年肉类总产量120217吨,增长10.5%。水产品产量24100吨,增长3.7%。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启动了1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规划编制。财政支农资金3323.8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兑付补偿农民医疗费用2000多万元。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6年完成县乡公路15公里,建成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360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1254口;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12所;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5200处。
2、工业化推进成效明显,工业经济增势强劲。投资增长的释放效应和建成投产的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有力地拉动了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52270万元,增长33.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3421万元,增长33.9%。全部工业增加值135710万元,增长2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年末共有规模工业企业78家,比2005年净增26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393万元,增长28.4%。分行业看,煤炭、石膏、水泥、农机、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规模以上工业中,原煤产量73.5万吨,增长46.96%;水泥产量165.5万吨,增长30.46%;石膏产量128.58万吨,增长41.76%,农业运输机械3873辆,增长37.34%;黄金产量123.1千克,下降10.28%。
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快速成长。2006年国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其他经济成分规模工业总产值分别为505万元、98976.7万元、7676.1万元和86263.4万元,依次下降4.8%、增长20%、增长20.9%和增长56.7%。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134265万元,增长30.2%,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95.7%提高到98.9%。园区工业发展迅速。双峰经济开发区新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工业企业14家,计划总投资3.9亿元,2006年工业增加值1.3亿元,比2005年增长33.9%。
3、第三产业稳定增长,旅游产业长足发展。2006年全县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文体娱乐等传统产业发展平稳。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74707万元,增长9.9%。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38209万元,增长9.1%;批零贸易业增加值24036万元,增长10.2%;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5598万元,增长20.2%。金融运行平稳,存款快速增长。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44473万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5738万元,增长17.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5042万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64337万元,增长7.4%。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蔡和森纪念馆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了曾国藩国际学术研讨座会暨曾国藩文化旅游节,极大地促进了双峰旅游业的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分别增长130%和157%,完成旅游门票收入40.5万元,增长112%。
(三)“三驾马车”发力驱动,消费需求推力加强
1、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工业投资成为重点。2006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达146441万元,与上年同口径比较增长4.1%,其中非公有制经济投资10.3亿元,增长8.7%。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达257个,固定资产投资达110174万元,增长2.6%.分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3129万元,下降47.7%;采矿业和制造业完成投资56122万元,增长487.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5574万元,下降28.3%;房地产投资4474万元,增长140.5%。技术改造投资45924万元,增长62.4%,占全社会投资的31.4%,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
2、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消费结构不断升级。200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588万元,增长13%。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零售额161919万元,增长13%;住宿餐饮业零售额6381万元,增长12.6%;其他行业零售额288万元,增长10.3%。分地区看,县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0682万元,增长10.9%,占全部零售额的41.9%。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7906万元,增长14.5%,占全部零售额的58.1%。消费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以家用电器、通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消费热点逐步形成。据县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家庭机电设备和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占12.5%,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占6.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1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3、对外贸易有所扩大,招商引资不断增长。全县组织一大批项目参加了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博会、娄博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全年引进境外项目9个,到位境外资金720万美元;引进县外境内项目114个,到位资金71131万元,直接出口创汇153.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6.5%。
(四)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改善,内在发展活力提高
1、工业经济效益良好。全县7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93421万元,增长33.9%,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1637.3万元,增长35%,产品销售率达102.19%,比上年提高1.81个百分点。资产贡献率为48.45%,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用率为11.65%,比上年提高3.0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98万元/人。一大批骨干企业产销两旺,效益可观。其中,双峰海螺水泥全年实现产值3.98亿元,实缴税金5170万元。
2、财政收支结构不断优化。财政收入是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集中体现。2006年全县累计实现财政总收入22682万元,比上年增长15.9%,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4128万元,比上年增长13%。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为8531万元,增长23.4%,快于非税收入23.3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55.3%提高到60.4%。税收收入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99.8%,推动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97个百分点。在各项税收收入中,与经济增长相关度较高的增值税、营业税等主体税种增长较快。财政总收入中,增值税累计入库9400万元,增长27.3%,营业税累计入库3176万元,增长1.3%,城市维护建设税入库1091万元,增长62.8%。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年完成一般预算支出60212万元,增长26.1%,其中行政管理费支出10214万元,增长8.8%,占一般预算支出的17%,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财政用于科技、农业、教育、怃恤和社会保障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25%、4.4%、13.1%、30.3%和55%。
3、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40元,增长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78元,增长8.4%。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381元,增长4.1%。
二、2006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总量偏小,增长速度偏慢
2006年娄底市及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情况表
指标名称 地区名称 | 经济总量 (亿元) | 增长速度 (%) | 三次产业比重 |
娄底市 | 361.04 | 12.8 | 17.5:48.3:34.2 |
娄星区 | 106.99 | 9.3 | 3.7:64:32.3 |
冷水江市 | 78.55 | 18.3 | 4:68.7:27.3 |
涟源市 | 69.52 | 14 | 21.7:41.9:36.4 |
双峰县 | 55.97 | 11.5 | 41.8:26.9:31.3 |
新化县 | 45.46 | 9.5 | 38.7:25.1:36.2 |
从上表可以看出,双峰县经济总量在全市排名仍然靠后,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产业结构层次低,现代产业比重偏小
2006年GDP中三次产业构成为41.8:26.9:31.3,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远远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从工业结构看,原材料和基础产业比重大,而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目前在全县7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原材料工业和初级产品企业仍然占绝大多数,而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软件业、新材料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很少。从第三产业看,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服务业比重小。2006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6%。而金融证券、保险业、旅游、现代物流业等新兴产业所占比重很少,远远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三)新上项目虽然数量多,但单个项目投资总量不大,具有带动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偏小
2006年全县建设项目个数达257个,占全市建设项目个数的55.4%;但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11亿元,仅占全市投资额的12%。由于投资规模小,导致社会投资增幅回落,项目投产对全县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缺乏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态势,收入结构不合理
2006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178元和3240元,两者之比为2.22:1,两者差距比2005年扩大0.04个百分点。在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来源于一、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为86:5.7:8.3,来源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低于第一产业的比重。
(五)财政收入来源不足,税源大户单一,支出刚性增长,收支矛盾突出,县乡财政困难
2006年,海螺水泥上缴税收517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22.8%;地方财政收入14128万元,财政支出60212万元,收支逆差达4.26倍。
三、2007年全县经济展望及建议
2007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双峰县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十一五”规划、实现富民强县的关键之年。2006年全县经济呈现速度较快,质量较好,通帐较低的运行态势,展望2007年,全县经济列车将步入稳健运行的轨道,预计全县经济增长速度在10%—11%之间。
(一)2007年宏观经济走势和总体判断
1、从国际环境看,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有所放慢。根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略有所放缓,将从2006年的3.9%回落到3.3%,回落0.6个百分点。一是国际石油价格在2006年7月份达到75美元/桶的最高点后,开始持续下降,至2006年12月底已跌破60美元/桶,目前在60美元/桶上下波动,预计2007年不会有太大幅度的下降。二是美国经济虽仍将保持相当的增长速度,但有所放慢。三是2006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强劲,由于内外因素作用,在2007年经济增长将由2.6%放慢至2%左右。四是中国、印度两个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将分别从2006年有10.7%放慢到9.5%,从9%放慢到8%左右。因此,2007年世界经济将呈现“高油价、低通胀”、“稳增长、将放慢”的态势。
2、从国内环境看,一是中国经济是属于投资和出口引导型增长模式,2006年国家对过热的投资进行了有效的调控,2006年上半年经济增长11%,全年增速回落到10.7%,预计2007年经济增长将放慢到8%左右。二是2007年国家宏观调控的取向是“稳政策,调结构”,以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将继续实施“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继续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控制,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注重投资效益,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实行以内需为主导,内外需并重的发展战略。
3、从经济发展周期判断,当前经济已步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稳定增长期。全国经济在2004年达到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峰位后,开始步入稳定增长期,2007年是稳定增长期的第三年,但增长速度会有所放慢。
从湖南省的经济发展周期来看,从2000年开始,全省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在连续三年保持9%的增速基础上,2003年增长9.6%,步入新一轮经济周期扩张期;2004年增长12%,达到了经济周期的峰值;2005年增长11.5%,开始进入稳定增长期,2006年增长12.1%。
从娄底市经济发展周期看,娄底经济在连续三年保持12%以上的增速基础上,2007年将继续保持在高位区间稳健运行,但预计会有所放慢。
从双峰经济发展周期看,全县经济列车经过连续4年的爬坡后,也将步入稳定增长期。
4、双峰经济发展的内生条件
一是发展思路已明确。2007年全县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抢抓机遇,快速崛起”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年”为抓手,继续实施“四大”战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领导力量已到位。县乡两级党委换届工作已完成,领导班子革命化、年轻化得到加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氛围更浓,全县上下合心合力合拍,将有力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前几年重点建设项目的陆续投产和投资积聚能量的释放,必将对全县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二)对2007年经济工作如何着力的几点建议
1、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力求在“工业新型”和“产业集群”上取得新突破。实践证明,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推进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变,财政穷县向富民强县转变的第一推动力。2007年要继续按照“资源与品牌对接、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成集群发展”的思路,力求在工业新型化和集群化上取得新突破。一是要引进培育壮大骨干工业企业。要集中力量培育壮大水泥、石膏、花岗石等传统建材产业,要着力改造提升“三铸”、“三刀”、“制鞋”等传统制造业,要重点培育壮大农机、烟花、针织三大特色产业,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医药器械、新兴能源等新兴产业。要利用双峰的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积极有效地引进战略投资者。要切实抓好已建成项目的达产增产,继建项目的竣工投产,拟建储备项目的启动工作。要着力引进新上一批“高、精、尖”工业项目,以提升双峰工业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要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要着力延长产业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要抓住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有利时机,按照集约化经营、资源循环式利用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形成产业布局合理、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产业鲜明的工业园区。要尽快完善抓好双峰经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真正使双峰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县新型工业化的“样板园区”,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崛起的增长极,成为新型工业增长的发动机。各乡镇要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小区。
2、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力求在“基础设施”和“农民增收”上取得新进展。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在保证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要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搞好村庄规划。要利用为民办8件实事的契机,切实扩大乡村公路、水利、能源、文化体育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
3、扎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力求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取得新业绩。积极调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关系,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的增长。要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在优化环境、加大投入的同时,应特别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工业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注重发展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现代新兴产业,切实从存量和增量上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继续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要加快农村市场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要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增强居民即期消费能力。
4、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求在后发赶超上取得新优势。一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要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建立创新风险基金。大力发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三要制定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建立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四要利用好县外先进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五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六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现代企业家队伍建设。要坚持“招商引资”和“招商引智”并举,坚持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并重,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二)产业结构层次低,现代产业比重偏小
2006年GDP中三次产业构成为41.8:26.9:31.3,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远远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从工业结构看,原材料和基础产业比重大,而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目前在全县7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原材料工业和初级产品企业仍然占绝大多数,而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软件业、新材料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很少。从第三产业看,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服务业比重小。2006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6%。而金融证券、保险业、旅游、现代物流业等新兴产业所占比重很少,远远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三)新上项目虽然数量多,但单个项目投资总量不大,具有带动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偏小
2006年全县建设项目个数达257个,占全市建设项目个数的55.4%;但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11亿元,仅占全市投资额的12%。由于投资规模小,导致社会投资增幅回落,项目投产对全县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缺乏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态势,收入结构不合理
2006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178元和3240元,两者之比为2.22:1,两者差距比2005年扩大0.04个百分点。在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来源于一、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为86:5.7:8.3,来源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低于第一产业的比重。
(五)财政收入来源不足,税源大户单一,支出刚性增长,收支矛盾突出,县乡财政困难
2006年,海螺水泥上缴税收517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22.8%;地方财政收入14128万元,财政支出60212万元,收支逆差达4.26倍。
三、2007年全县经济展望及建议
2007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双峰县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十一五”规划、实现富民强县的关键之年。2006年全县经济呈现速度较快,质量较好,通帐较低的运行态势,展望2007年,全县经济列车将步入稳健运行的轨道,预计全县经济增长速度在10%—11%之间。
(一)2007年宏观经济走势和总体判断
1、从国际环境看,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有所放慢。根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略有所放缓,将从2006年的3.9%回落到3.3%,回落0.6个百分点。一是国际石油价格在2006年7月份达到75美元/桶的最高点后,开始持续下降,至2006年12月底已跌破60美元/桶,目前在60美元/桶上下波动,预计2007年不会有太大幅度的下降。二是美国经济虽仍将保持相当的增长速度,但有所放慢。三是2006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强劲,由于内外因素作用,在2007年经济增长将由2.6%放慢至2%左右。四是中国、印度两个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将分别从2006年有10.7%放慢到9.5%,从9%放慢到8%左右。因此,2007年世界经济将呈现“高油价、低通胀”、“稳增长、将放慢”的态势。
2、从国内环境看,一是中国经济是属于投资和出口引导型增长模式,2006年国家对过热的投资进行了有效的调控,2006年上半年经济增长11%,全年增速回落到10.7%,预计2007年经济增长将放慢到8%左右。二是2007年国家宏观调控的取向是“稳政策,调结构”,以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将继续实施“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继续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控制,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注重投资效益,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实行以内需为主导,内外需并重的发展战略。
3、从经济发展周期判断,当前经济已步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稳定增长期。全国经济在2004年达到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峰位后,开始步入稳定增长期,2007年是稳定增长期的第三年,但增长速度会有所放慢。
从湖南省的经济发展周期来看,从2000年开始,全省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在连续三年保持9%的增速基础上,2003年增长9.6%,步入新一轮经济周期扩张期;2004年增长12%,达到了经济周期的峰值;2005年增长11.5%,开始进入稳定增长期,2006年增长12.1%。
从娄底市经济发展周期看,娄底经济在连续三年保持12%以上的增速基础上,2007年将继续保持在高位区间稳健运行,但预计会有所放慢。
从双峰经济发展周期看,全县经济列车经过连续4年的爬坡后,也将步入稳定增长期。
4、双峰经济发展的内生条件
一是发展思路已明确。2007年全县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抢抓机遇,快速崛起”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年”为抓手,继续实施“四大”战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领导力量已到位。县乡两级党委换届工作已完成,领导班子革命化、年轻化得到加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氛围更浓,全县上下合心合力合拍,将有力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前几年重点建设项目的陆续投产和投资积聚能量的释放,必将对全县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二)对2007年经济工作如何着力的几点建议
1、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力求在“工业新型”和“产业集群”上取得新突破。实践证明,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推进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变,财政穷县向富民强县转变的第一推动力。2007年要继续按照“资源与品牌对接、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成集群发展”的思路,力求在工业新型化和集群化上取得新突破。一是要引进培育壮大骨干工业企业。要集中力量培育壮大水泥、石膏、花岗石等传统建材产业,要着力改造提升“三铸”、“三刀”、“制鞋”等传统制造业,要重点培育壮大农机、烟花、针织三大特色产业,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医药器械、新兴能源等新兴产业。要利用双峰的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积极有效地引进战略投资者。要切实抓好已建成项目的达产增产,继建项目的竣工投产,拟建储备项目的启动工作。要着力引进新上一批“高、精、尖”工业项目,以提升双峰工业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要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要着力延长产业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要抓住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有利时机,按照集约化经营、资源循环式利用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形成产业布局合理、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产业鲜明的工业园区。要尽快完善抓好双峰经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真正使双峰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县新型工业化的“样板园区”,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崛起的增长极,成为新型工业增长的发动机。各乡镇要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小区。
2、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力求在“基础设施”和“农民增收”上取得新进展。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在保证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要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搞好村庄规划。要利用为民办8件实事的契机,切实扩大乡村公路、水利、能源、文化体育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
3、扎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力求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取得新业绩。积极调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关系,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的增长。要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在优化环境、加大投入的同时,应特别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工业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注重发展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现代新兴产业,切实从存量和增量上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继续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要加快农村市场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要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增强居民即期消费能力。
4、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求在后发赶超上取得新优势。一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要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建立创新风险基金。大力发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三要制定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建立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四要利用好县外先进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五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六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现代企业家队伍建设。要坚持“招商引资”和“招商引智”并举,坚持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并重,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双峰县统计局 邓要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