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娄底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部署,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体制创新、结构转型、开放带动、科教兴娄与环境保护战略,使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从工作推进层面来看,娄底新型工业化工作突出抓好以下“五个转变”。
一、从规模扩张型工业向高效增长型工业转变
过去的几年,娄底市根据自身特点,坚持以大投资促大发展的指导方针,有效地吸引和激活了各类投资,投资总量、投资速度、投资效益都创造了历史纪录,使得娄底市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给工业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工业经济在量的转变、增长速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规模也进一步扩张。到2005年底止,全市拥有各类工业企业214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90家,当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5.9亿元,比2000年增长75.5%,(剔除价格因素),5年间年均增长11.9%,工业占全市GDP比重由2000年32.74%提高到2005年的43.4%,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起到了强劲拉动作用。但是大规模的投资虽然解决了一系列困扰和制约娄底发展的“瓶颈”问题,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环境、能源、生态及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工业经济效益也不太理想,2005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8.32亿元,占当年GDP的9.1%,工业企业效益综合指数为162.7%,亏损面达到了17.9%,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了1.35亿元。为此,市委市政府领导对这种工业发展模式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为仅依靠规模的扩张并不能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企业不仅要壮 “大”,而且要变得更“强”。从2006年初始,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了对产业集群实行市级领导牵头联系责任制度,对重点骨干企业实行市级领导和部门挂钩帮扶、新型工业化考核奖励及企业绩效贡献排名等制度,并规定各部门单位要明确联络人,联络人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跟踪调查并定期向领导进行汇报,以便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此举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工业生产和效益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到2006年底止,娄底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了369家,比上年增加79家;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达180.7亿元,比上年增加18.9亿元;实现增加值126.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91.2%,比上年同期增长31.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1%,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到了为1.15亿元,亏损面也下降了1.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效益和效率得到全面的提升。今年头四个月,娄底市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4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增幅与同期相比回落了1.7个百分点,但企业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全市规模工业利税总额12.86亿元,占GDP的10.98%,比2005年全年上升了1.88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6.73%,也比2005年全年增长41.3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则下降了52.4%。
二、从资源依托型工业向产业拓展型工业转变
娄底作为湖南能源原材料基地,工业经济基本上是资源经济,企业对资源的依赖性太强,就是近几年引进和改造的规模较大的重大项目也都离不开资源,如双峰海螺。资源工业产业产品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和附加值低,多数企业竞争力不强。近两年,娄底市通过建立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并整合原有小型担保体系,有效地缓解了企业资金瓶颈制约,使企业融资得到了明显的改观,科技创新和技改投资资金得到了有效保障,部分资源产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展。据统计,2006年娄底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2.19亿元,其中,技改投资44.49亿元,虽然由于一些大项目的竣工投产,2006年投资规模总体下降,但技改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了85.25%,比上年提升了27.35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研发(R&D)经费支出7802万元,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8%。全市冶金、化工、机械、建材、能源、有色冶炼等传统产业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拓展和延伸,如金鼎建业由原来的零部件加工拓展为汽车组装,涟钢利用矿(水)渣加工生产水泥、化肥,安石集团利用焦炉余热发电,金电利用炉灰制砖等。目前,全市已成功实现了原煤向煤电和煤化工一体化转化,钢铁也由过去的普通钢材向特种合金钢和附加值更高的板材加工转化,建材也由“低、小、散”向新型化集团化转变,产业结构正逐步由资源型向加工组装型转变。
三、从传统松散型工业向集聚发展型工业转变
长期以来,全市中小企业大都以单干为主,同行业之间竞争激烈,互相压价,结果导致企业效益低下,产品销路越来越窄,如。近两年,娄底市着重抓了企业规模整合,改革改制,统一规划传统产业布局,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关停了一批质量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的小型企业,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辐射”作用,使传统产业正逐步由过去的“松散凌乱型”向“集群发展型”转变。同时,狠抓了工业园区的建设,通过园区的集聚效应,不断改造现有传统产业,承接发展了一批沿海接续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2006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引进工业项目77个,其中高新技术项目达24个。目前几大传统产业科技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以涟钢、冷钢为龙头的年产钢700万吨以上的冶金产业集群,以双峰、新化海螺为龙头的年产水泥1000万吨以上的建材产业集群,以涟邵、金电为龙头的年产煤1500万吨、年发电60亿千瓦时的能源产业集群,以金信、冷碱为龙头的年产值30亿元的化工产业集群以及以华达、双峰农机机电、涟源煤机加工为代表的年产值20亿元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和以星剑药业、冷江制药为代表的现代中药、以新化建新瓷厂为代表的电子陶瓷、以开发区赛璐珈和四正光电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集群。如2006年以农友机械为代表的双峰农机机电产业完成产值近1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5%,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为30.7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园区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1.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占整个规模工业1.5%的比重,比上年上升了0.12个百分点。
四、从盲目引资型工业向开放“选”资型工业转变
新型工业化离不开产业支撑,招商引资,不仅可引进资金,而且还能给我们带领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和强劲动力。过去,我们由于招商条件不够充分,地理位置也不及其他一些市州优越,仅能打动客商的只有些许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所以只要是人家愿意来,我们都饥不择食,结果造成资源浪费严重,本地同类型企业分崩离析,资产土地闲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开展对招商引资项目的收集和论证,对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一律按国家准入政策办事,避免重走产业结构趋同化的老路。在今年6月长沙举行的珠洽会上,娄底市招商引资签约项目70个,基本没有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二是不断优化环境,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和资产进行引资,如双峰县利用过去国企改制留下的闲置土地成功引进了谭丰锰业、华湖塑钢等一批优势项目。三是加强对娄底经济发展有较强辐射和带动作用、技术含量较高、环境污染少、有利于充分发挥本地比较优势项目的引进和配套建设。去年娄底市成功引进了众一通讯年产150万台手机和开发区美资肝功能机械生产线等优势项目,今年又引进了投资达5亿元的武汉凯迪生物智能热电生产和总投资达2614万美元的庄胜集团超细粉末冶金生产等高新强势项目。2006年全市共引进外商投资工业项目21个,实际利用外资9028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2.2%,实际利用境内省外资金29.8亿元,比上年增长51.8%。
五、从能源高耗型工业向环保效益型工业转变
长期以来,娄底市产业结构不合理,轻重结构比例严重失衡,产值超5亿元的重点骨干企业基本上都是高耗能企业,导致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相当严重。2005年娄底市万元GDP能耗为2.96吨标准煤,是全省的2.1倍,万元GDP电耗为1854.37千瓦时,是全省的1.79倍,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7.11吨标准煤,为全省的2.47倍,能耗水平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能源消耗的大幅增加,特别是原煤消耗的大量使用,工业“三废”的排放也相应的增加,导致部分行业、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目前全市有省重点排污单位18家,水、空气污染非常严重,工业“三费”的产生和排放仍居全省前三位。从2006年开始,娄底市通过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制定和实施各种耗能定额标准,对重点耗能企业进行跟踪监管,对一些小规模、技术落后的高耗能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或淘汰(如金电对2台5万千瓦小火电机组进行关停爆破),有重点地选择和扶持了一批节能技改项目(如一些耗能低的轻化工业项目),敦促企业实现清洁生产、文明生产和环境保护,合理生产和利用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一系列措施,全市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大幅提高,能源消耗大幅下降,2006年全市单位GDP能耗较上年下降4.1%,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也能耗下降6.6%,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由上年同期的6.67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了现在的6.34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幅度达4.7%。工业废水排放量比上年同期削减16.4%,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废水为97.02%,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94.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0.01%,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为100%,均达到了省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目前娄底市工业正由“能源、原材料基地”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如2006年,冷钢斥资10多亿元,对废水、废气、废渣处理项目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废水、废气、废渣的循环利用,废水进行回收,废气用来发电,废渣回收用来制造水泥和化肥,初步形成了“铁—电—钢—化”一体化的完整产业体系,当年产值大幅上升,能源消耗则大幅明显下降,2006年冷钢完成产值106.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6%,但吨钢综合能耗由2005年的746.56千克标准煤/吨下降到了2006年的658.55千克标准煤/吨,下降了11.8%。还有去年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公司投资500多万元,改革传统炼锑生产工艺,加强了对工业固体废物砷碱渣的处理和锅炉废气余热回收等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当年为公司增加效益2000万元。
[娄底市统计局 黄小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