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娄底开发区薄板特色产业集群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时间: 2008-09-1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市场的竞争已经由单纯的价格竞争演变成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非价格因素的竞争,而顺应这种竞争的最好的基本经济组织形式就是产业集群。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从2003年5月启动以来,充分利用涟钢的资源优势,致力于打造薄板深加工特色产业集群,五年来共引进薄板特色相关项目33个,被省科技厅授予“全省薄板开发及深加工特色产业基地”称号,成为全省11大特色产业基地之一。2008年,薄板特色产业集群有望实现产值25亿元。

    一、薄板特色产业发展构想

    1、薄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思路的形成

    娄底市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但实质性的启动是在2003年5月,开园以来,开发区党委就确立了产业集群立园的发展方向。但确立什么样的支柱产业集群来带动全区的整体快速发展呢?2004年 2月23日下午,具有当今世界最先进水平的薄板热轧生产线投产庆典和冷轧生产线开工仪式在华菱涟钢隆重举行的消息给了开发区党委一班人以启迪。涟钢是全国500强工业企业之一,“十五”期间,涟钢总投资106亿元建成了年产240万吨的热轧薄板生产线及其配套项目,该项目是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工程,也是建国以来湖南省单项投资最大的工业技改项目,被列为湖南省推进工业化进程十大标志性工程之首。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项目的投产和发展使涟钢成为全国薄板钢的重要生产基地,将在娄底市中心区域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极核,促进经济增长点的快速膨胀,从而与周围区域形成一种势差,加强薄板生产、薄板配套、薄板深加工产业的引导,将有力地推进产业集聚,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规模宏大、内部专业分工清晰、纽带关系紧密的专业化产业群体。市经济开发区紧邻涟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因此,开发区党委决定把薄板深加工和配套加工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2、市场前景浅析

    薄板是钢铁行业的重要品种。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端薄板产品仍依赖进口。 “十五”期间前三年我国热轧薄板的表观消费量由2000年的1194.21万吨逐年增长到2003年2003.58万吨,增加809.37万吨,增长67.77%,年平均递增18.82%。2005年为1677.41万吨,比上年增加395.81万吨,增长30.88%。2008年3月份国内热轧表观消费量为870.14万吨,国际国内需求仍十分强劲。“十五”期间前三年冷轧薄板的表观消费量由2000年的1339.72万吨逐年增长到2003年2182.54万吨,增加842.82万吨,增长62.91%,年平均递增17.66%。2005年为2290.53万吨,比上年增加361.02万吨,增长18.71%。 2010年国内冷轧轧机的产能达到4274万吨,2010年冷轧板总需求量为5320万吨,尚有1050万吨缺口,市场前景广阔。

    3、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到2010年,开发区薄板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收入50亿元,利税8亿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25%。产品占领中南六省20%以上市场份额,出口比重达到15%以上。2020年力争产值200亿元,利税28亿元。

    (2)技术发展目标

    人均劳动生产率较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提高20%;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5%,有初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1/3以上,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为30万元/人以上。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实现产业化,基地研究中心和企业申请专利数居于本行业前列。

    二、薄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自薄板特色产业被确立为开发区支柱产业后,开发区依托涟钢打造薄板特色产业基地,延伸薄板下游产业链,积极发展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薄板深加工产业和薄板工程配套产业。 2005年10月,薄板深加工产业列为省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到目前为止,园区共引进中兴液压件、三泰轧辊、涟钢钢材加工配送公司、现代精密、涟钢振兴电器等薄板及深加工配套企业达33家,薄板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占地400亩以上、总投资25亿元以上、重点发展薄板深加工及配套产业的第二工业园已开工建设,建成后3年内将形成70亿元的产业规模,5年内将扩大到100亿元的生产能力,单个产业规模将跻身全省20强。

    (一)涟钢及其附属公司在开发区的投资项目。2004年,涟钢就在开发区第一工业园投资建设薄板剪切中心项目,该项目于2005年4月正式投产,年产值即达10亿元。其附属公司投资的金华板材、振兴电器、振兴综合、振兴经营、振兴防滑材料等薄板上下游配套项目相继投产。目前,涟钢、中冶南方工程、米塔尔公司三方计划共同投资20多亿元,占地338亩,建设年产30万吨冷轧板、50万吨酸洗板、10万吨镀锌板生产线已经破土动工建设。项目完工投产后,薄板特色产业将有一个质的提升。

    (二)开发区与涟钢产业配套合作情况。截止今年6月,在开发区工业园内正式投产的与薄板配套相关的企业有2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家。2007年共实现产值14.6亿元,税收1870.9万元。配套企业主要是薄板深加工和薄板配套产品两大类。其中薄板深加工企业主要有碧波尔热水器项目、星源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的电气设备制造项目、天源卫星的通迅天线项目、华南煤机的煤矿机械项目等等,这些项目科技含量较高,发展势头良好,为薄板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薄板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频遭“资金瓶颈”,融资困难

    资金是企业生存的“血液”,没有金融部门的支持,仅靠自身的滚动发展,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开发区内有些企业拥有一批产品质量好、市场销路广的项目,却因周转资金短缺而难以做大做强,甚至连数额大的订单都不敢接。同时,金融部门借防范风险之名,为企业贷款设立了很多门槛,贷款手续繁杂、条件畸高,使一些企业望而却步。,企业由于资金匮乏,无力实施技术改造,产品技术含量低,导致企业竞争能力不强,少数企业甚至有亏本撤离的念头。

    (二)国土政策紧缩,用地较为紧张

    自2004年国家对开发区实施清理以来,国土审批更加严格,用地指标大大减少,严重制约了开发区的发展和薄板工业项目的做大做强。第二工业园区尽管纳入了城市规划,但用地指标仍然无法满足薄板产业的整体开发。

    (三)科技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

    受政府科技资金和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偏低的制约,基地在科技水平和技术创新上明显滞后,只有少数较大规模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但创新能力不足。同时,作为内陆省份城市,相对缺乏吸纳科研人才、留住科研人才的优势和有效载体,相对缺乏合理使用人才、全面配置人才的经验和保障机制,使薄板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缺少专业化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支撑。

    (四)企业规模小,产业配套能力不强。

    园区内,除有一家产值过十亿元的企业外,其余企业普遍规模不大,且产品单一,产量不高,难以形成集群优势。另外,由于信息不畅,协调不够,一些企业的薄板加工设备闲置,而有些企业却需要这样的加工设备,产品配套能力无法整合,无形中造成资源浪费和企业成本上升。

    四、几点思考

    薄板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在我省还处于初级阶段,其重心还在薄板的本身生产上,在薄板深加工领域进入正式批量生产的企业较少。如何高效、可持续的建设好薄板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如何将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使其真正成为园区工业的龙头和技柱,个人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提高发展薄板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对园区工业的重要性的认识。把发展薄板特色产业集群作为拉动开发区工业发展的引擎,各级各部们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企业做大做强薄板特色产业提供优质的政策指导和后勤保障服务。

    (二)广辟融资渠道,把解决企业融资困难当作发展薄板特色产业集群的重大战略来抓。首先是要继续巩固和发展与省开发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和伙伴关系,为优质企业牵线搭桥,甚至提供担保;其次是引入民营商业银行,让他们与国有银行形成竞争,打破企业贷款难的僵局。第三,促进银企合作,尝试银行参股经营模式,彻底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三)用好用活土地政策,破解企业用地难题。产业集群的做大离不开土地这一载体,一是要合理调配好土地指标,集中力量保重点;二是搞好土地储备,解决土地审批比项目审批“慢半拍”的问题。

    (四)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人才聚集效应,提升企业科技竞争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掌握了人才,才能站在行业科技的制高点。为此,特色产业集群基地要在市委和开发区党委的指导下,建立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物质条件,使高水准的科研人才能落得下地,生得了根;发挥产业集群的协同作用,在协调项目、协调资金、协同攻关上发挥科研工作人员的最大效能,从而全面提升特色产业集群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 肖锷]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