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娄底服务业大发展

来源: 时间: 2008-10-1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娄底服务业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199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方式、多门类的第三产业,加快市场网点建设步伐,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全市服务业保持了快速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新兴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在繁荣娄底经济、扩大就业渠道,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总量持续扩张,增长快速稳健,比重不断上升

    广义的服务业即第三产业,是指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经济活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娄底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由弱变强,由小变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从经济总量看,2007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5.47亿元,比1978年增加143.85亿元,增加了88.9倍,自1978年以来总量以年均4.96亿元的规模快速扩张;

    从增长速度看,呈逐年提升之势。1978-2007年,全市服务业年均增长11.3%,高于同期GDP 增速1.9个百分点。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全市第三产业发展步入快速稳步增长时期,1991-2007年17年间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增速为8.5%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17年累计创造增加值1067.44亿元,年均增长12.6%,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率1.9个百分点,与第二产业并驾齐驱,共同推动娄底市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从结构比重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娄底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78年娄底三次产业构成比为36.4:43.5:20.1,到1993年三次产业构成比为24.5:49.9:25.6,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上升到25.6%,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打破了“二、一、三”的产业结构。其后的十几年间,第三产业以明显快于同期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向前发展,总量稳步增加,比重不断上升,到2007年三次产业构成比为19.6:47.8:32.6,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从发展规模看,服务业规模化程度大幅提高,到2007年底,全市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达7个,商品销售过亿元的零售企业达23家,湖南大汉集团已建设成全市的大型物流龙头企业,并进入全国服务企业500强行列(列第250位),五江建材家居城成为中南地区面积最大的专业建材市场。

    从发展阶段看,1978-1990年,娄底服务业处于恢复发展时期,年均增速9.5%,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速2.0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在21%左右徘徊。从经济增长贡献率来看,该阶段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累计贡献率为28.3%;1991-2002年,娄底服务业步入稳定快速发展时期,年均增速达到13.3%,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速3.3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1.2%,创历史最高峰。从经济增长贡献率来看,该阶段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累计贡献率为35.3%; 2003-2007年,随着娄底工业化进程加快,服务业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该阶段服务业年均增速10.9%,低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逐年回落,从经济增长贡献率来看,该阶段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累计贡献率为25.2%。  

    二、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并壮大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在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的同时,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业及社区服务、休闲娱乐业等新兴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并不断壮大,所占比重不断攀升,服务业内部结构渐趋优化。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娄底充分发挥通南贯北、承东接西的区位优势,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道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承运能力逐年提高,建成并改造了娄底火车新站,全市公路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和新建,完成了娄湘、娄涟高等级公路、潭邵高速公路娄底段的建设,新建的洛湛铁路已正式营运。全市区域范围内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行车难”的问题已不复存在。工农业生产的交通瓶颈制约得到缓解,交通运输业保持了持续稳步的发展势头。2007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0561公里,比上年增加294公里,比1978年增加7899公里,29年间年均新建公路 272.4公里。2007年全社会公路水路货物周转量55.94亿吨公里,比1978年增长62.1倍,年均增长15.4%,旅客周转量达30.27亿人公里。比1978年增长37.0倍,年均增长13.4%;客运周转量30.27亿人公里,比1978年增长39.4倍,年均增长13.6%。2007年交通运输仓储业实现增加值29.76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0.5%,总量稳居服务业14大行业之首。

    商贸流通业呈现出新的生机。商贸流通领域是娄底体制改革最彻底、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随着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国合商业占主体地位的流通体制被彻底打破,“新业态,新方式”不断涌现,步步高、新一佳、肯德基、沃尔玛陆续进驻娄底,九亿、春园商业步行街的建成开街,更是彰显了娄底商业文化的新特色,购物、休闲、娱乐一体化,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流通市场,改善了流通环境。2007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比1978年增长50倍,年均增长14.5%,全市实现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增加值25.54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7.6%。

    金融保险业不断壮大。金融业是服务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动脉,保险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保险业的活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的兴旺程度。1990年以前,全市的金融形式单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娄底金融机构积极拓展各类证券、信贷等业务领域,不断培育市场体系,提高融资能力,保持了资金的良性循环,为全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市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383.99亿元,比1978年增加383.2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8.69亿元,比1978年增加205.88亿元,居民储蓄存款274.31亿元,比1978年增加273.85亿元。保险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娄底虽然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自1990年以来进入飞速发展时期,新险种层出不穷,并逐渐深入千家万户。2007年全市保险机构已达17家,从业人员达6000人,保险业务总收入达9.61亿元,比1990年增加28.0倍,17年年均增长21.9%。随着金融保险业务的发展,金融保险业对服务业的贡献不断加大,1991-2007年累计创造增加值47.92亿元,年均递增11.1%。

    信息传输业突飞猛进。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2007年,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5%和97.3%,比1980年分别提高49.5和85.6个百分点,广播电视自办节目和自制节目比率大幅提高,有线电视快速发展,2007年末全市有线用户达到13.52户,并成功将有线电视转换为数字电视。住宅电话、移动电话、国际互联网业务日新月异,持续飞速发展。2007年全市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2.58亿元,比1978年增长3103.6倍,29年间年均增长3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57.32万户,比1978年增长212.5倍;移动电话、互联网从无到有,迅速普及,2007移动电话用户已达66.1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8.43万户,信息传输业持续高速增长。2007年信息传输业实现增加值9.98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9%。

    旅游业正在崛起。娄底旅游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起步,二十一世纪进入规范和加速发展时期。特别是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作出了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战略决策,出台了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一系列工作方案,加大了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品牌的开发、宣传力度,“旅游活市”氛围在全市初步形成。全市旅游星级酒店从2000年的7家发展到2007年末的18家,旅行社从2000年的1家发展到29家;全市实现旅游收入15.5亿元,比2000年增长6.6倍,接待游客312.3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6.3倍,七年来年均分别增长33.5%和32.9%;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占同期GDP的比重达3.5%,比2000年提高2.6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快速发展。自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产市场发育很快,房地产业规模快速膨胀,成为扩大投资需求,拉动娄底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2007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3.31亿元,比上年增长43.8%,增幅高出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8个百分点,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8.9%,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1991年-200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达74.05亿元,房地产业创造的增加值由1990年的0.5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88亿元。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缓解了居民住房紧张的局面,大大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状况,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益显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必将发展成为娄底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此外,最能代表新兴服务业发展方向的社会服务业,对拉动经济、扩大就业,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公共服务业,居民服务业也不断得到改造和提升;信息、会计、咨询、法律、计算机应用、娱乐休闲等大量新兴行业正在逐渐兴起,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三、贡献日益突出,功能不断增强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加大。2007年娄底服务业增长13.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3.2%,比1978年提高9.2个百分点;相应地,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1978年的19.2下降到6.9%,30年下降了1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GDP增长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贡献水平, 2007年全市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9.9%,比1978年提高3.1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步减弱,长期以来娄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形成了以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期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如1993年,娄底GDP增速达到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点15.1%,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6.8%,2007年,娄底GDP增速再次达到1993年以来的历史高位14.4%,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仅为33.2%;而在经济相对低迷年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如1990年和2002年,娄底GDP增速仅为6.5%、7.6%,但服务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8.1%、38.2%。这说明服务业增长的稳定性好于第一、二产业,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吸纳劳动力就业功能增强。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包括的门类多,渗透面广,但长期以来由于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娄底就业结构处于“一、二、三”状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服务业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服务业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逐年加快,大批富余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1994年娄底市实现了劳动力结构“一、三、二”(59.9:18.9:21.2)的转变。2007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72.65万人,是1978年的10.7倍,年平均增速为8.5%,比全社会平均水平高6.4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三十年,全市共新增劳动力110.15万人,其中服务业吸纳了新增劳动力的59.8%,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978年的5.2%大幅提高到2007年的30.3%,提高了25.1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83.7%下降到2007年的49.7%,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1.1%上升到2007年的20.0%,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整体经济效益提高。服务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服务业税收收入已成为娄底市地方税收来源的重要渠道。2007年全市地方税收收入10.93亿元,其中服务业税收收入达4.72亿元,比上年增长32.0%,增速快于地方税收收入7.0个百分点,占全部地方税收的比重达43.2%。200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中生产税净额达11.75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8.1%,2007年全市服务业完成的生产税净额中,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50.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占23.2%,金融保险业占5.5%,房地产业占5.3%,其他服务业占15.9%。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娄底服务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客观地说,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够充分等问题。与全国、全省比,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世界发达国家、国内发达城市比差距更为悬殊。

    当前娄底人均GDP已超过1500美元,这正是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也是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的阶段。如果没有服务业的支撑,就会阻缓工业化进程,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就会面临各种制约。为此,我们必须着眼于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立足产业服务化大趋势,在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利用市场机制与加大政策支持相结合,不断提高服务业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以优化和提升娄底市服务业结构,增强现代服务业对工业化的支持力度,全面开创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新局面。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 秦金莲]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