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体制、机制、发展思路及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全市服务业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娄底经济运行速度尤其是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持续明显下滑,在此情况下,如何加快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服务业稳定经济促进就业的功效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娄底服务业发展现状回顾
(一)总量快速扩张,增长持续稳健
近年来,随着娄底经济的较快发展,服务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8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5.92亿元,比上年增加20.45亿元,增长10.5%,比2000年增加102.12亿元,自2000年来总量以年均12.77亿元的规模快速扩张。从增长趋势看,服务业总体呈加速增长态势, “十五”时期(2001-2005)全市服务业年均递增10.3%,“十一五”时期(2006-2008)年均递增11.8%,数据显示,“十一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增长明显加快。服务业规模化程度有所提高,全市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达7个,商品销售过亿元的零售企业达23家,湖南大汉集团已建设成全市的大型物流龙头企业,并进入全国服务企业500强行列(列第250位),五江建材家居城成为中南地区面积最大的专业建材市场;
(二)结构有所优化,新兴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
在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的同时,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业及社区服务、休闲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并不断壮大,所占比重不断攀升,服务业内部结构渐趋优化。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近年来,娄底充分发挥通南贯北、承东接西的区位优势,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道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承运能力逐年提高,交通运输业保持了持续稳步的发展势头。2008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0978公里,比上年增加417公里,比2000年增加5751公里。全社会公路水路货物周转量64.2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4.8%;客运周转量34.52亿人公里,增长14.0%。全年交通运输仓储业实现增加值3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0.2%,总量稳居服务业14大行业之首。
商贸流通业呈现出新的生机。商贸流通领域是娄底市体制改革最彻底、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随着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国合商业占主体地位的流通体制被彻底打破,“新业态,新方式”不断涌现,步步高、新一佳、肯德基、沃尔玛陆续进驻娄底,九亿、春园商业步行街的建成开街,更是彰显了娄底商业文化的新特色,购物、休闲、娱乐一体化,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流通市场,改善了流通环境。2008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全市实现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增加值3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8.4%。
金融保险业不断壮大。金融业是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动脉,保险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娄底金融部门积极拓展各类信贷业务领域,不断培育市场体系,提高融资能力,保持了资金的良性循环,为娄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486.96亿元,比上年增加102.9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44.55亿元,比上年增加35.86亿元。保险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娄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新险种层出不穷,并逐渐深入千家万户。到2008年,全市保险机构已达17家,从业人员达6000余人,全年完成保费收入14.01亿元,比上年增长52.2%。2008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6.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
信息传输业飞速发展。住宅电话、移动电话、国际互联网业务日新月异,持续飞速发展。2008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0.21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56.1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4.3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12.11万户,邮电业连续5年保持30%以上高速增长态势。全年信息传输业实现增加值1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4%。
旅游业正形成崛起态势。近年来,娄底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作出了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战略决策,出台了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一系列工作方案,加大了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品牌的开发、宣传力度,“旅游活市”氛围在全市初步形成。2008年全市旅游星级酒店、旅行社分别达20家和29家,实现旅游收入20.1亿元,接待游客403.8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29.7%和29.3%,旅游业总收入占同期GDP的比重达3.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快速发展。自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产逐渐成为全市新的投资热点。2008年,虽然房地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投资、销售受阻,但总量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23.27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近五年来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达80.28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速高达42.1%。2008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4.82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9%。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缓解了居民住房紧张的局面,改善了居住环境,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益显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贡献日益突出,功能不断增强
服务业的发展,对拉动经济、扩大就业,服务生产,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2008年娄底服务业增长10.5%,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3.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7个百分点;服务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运行质量和效益也在提高,服务业税收收入已成为娄底市地方税收来源的重要渠道。2008年全市地方税收收入13.98亿元,其中服务业税收收入达5.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占全部地方税收的比重达43.2%。
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功能不断增强。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包括的门类多,渗透面广,随着服务业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第一、二产业劳动力不断向服务业转移,全社会服务业从业人员呈稳步增加之势。2008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71.99万人,占全社会劳动者人数的30.1%,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60.1%,比重比2000年分别提高5.9和2.0个百分点。
(四)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娄底服务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客观地说,仍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够充分等问题。与全国、全省比,与先进城市比仍有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发达城市比差距更为悬殊,其突出表现为:
1、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近几年来,全市服务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全市经济和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全省同期服务业发展水平。2008年,全市经济受冰灾和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增速放缓,仅增长11.0%,服务业虽然也呈稳步增长态势,但其增速仍低于全市经济增速0.5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工业增速3.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2003-2008年服务业增速已连续六年低于全市经济和工业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六年间全市服务业年均增速10.9%,低于全市经济增速1.1个百分点,低于工业增速5.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市场的开拓,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加速发展。
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目前全球服务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已达60%左右,发达国家在70%以上,娄底服务业自九十年代以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21.7%迅速上升到2002年的41.2%,其后步入稳步增长期,工业高速增长,服务业比重逐年回落。
2008年全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1.4%,比全国平均水平40.1%低8.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37.8%低6.4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发达城市比,更是明显偏低。
3、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为企业生产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盈利率、高附加值“三高”特征。近年来,全市生产性服务业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突破,但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发展仍显不足。2008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7.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以交通运输、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为主的传统行业仍是娄底市服务业的主导行业,相当多的新兴行业如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业、科技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还处于稚嫩的起步阶段,规模小、行业协调发展能力较差,发展水平较低。
究其原因:
一是体制制约。部分服务行业如银行、保险、电信、邮政、铁路等仍处于政策性垄断经营的状态之中,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准入门槛,经营主体、投资渠道单一,竞争力弱,市场化程度低,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二是观念制约。各级各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生产,轻服务,重第二产业,轻第三产业的倾向,其结果,必然导致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其他产业发展滞后。三是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娄底是一个新兴的中小城市,建市晚,起步低,基础较弱,就经济发展阶段来说,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重化工业的发展可以而且必须快一些,因而服务业发展会相对滞后。也正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导致了全市城市化水平偏低,财政收支水平偏低,居民收入水平偏低。2008年,全市城市化率仅为35.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7 个百分点;全市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0.75亿元,一般预算支出50.39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2%和3.9%,低于同期GDP占比1.5和0.8个百分点,财政支出总量在十四个市州中仅高于张家界和湘西位列全省倒数第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92元,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97元和122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57元和1469元。城市化水平不高,使服务业发展空间受到局限;财政收支水平偏低,直接导致财政对服务业扶持力度有限;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约束了居民消费意愿,制约了有效消费需求,影响了服务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二、2009年服务业发展趋势预测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和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国内沿海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也明显下降,经济运行压力正逐步由国际向国内传递,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传递,受此影响,我们预测2009年娄底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特别工业在前几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会明显减慢,但服务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速10.5%,服务业增速在11.5%左右,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加大。其理由:
一是经济向好的趋势有所体现。从全球范围看,虽然金融危机仍将蔓延和持续,但危机中最糟糕的阶段已经过去,各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下滑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济继续恶化的趋势有所遏制;从国内看,我国政府为“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采取的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效应取得了初步成效,经济回暖迹象已有所体现;从市内看,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一季度全市经济仍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增速达11.0%,虽然工业经济受危机影响增速大幅回落,但投资、消费快速增长,信贷投放加快,经济运行态势稳定。
二是服务业发展的内在特点决定了其在经济发展中起着稳定器的作用。服务业包罗万象,行业众多、门类广泛,且依托于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本身刚性需求较大,稳定性较强,加之目前娄底市服务业开放度、外向度均不高,受危机影响远远小于工业,服务业稳步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从娄底市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步减弱,长期以来全市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形成了以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期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如1993年,全市GDP增速达到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点15.1%,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6.8%,2007年,全市GDP增速再次达到1993年以来的历史高位14.4%,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仅为33.2%;而在经济相对低迷年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如1990年和2002年,全市GDP增速仅为6.5%、7.6%,但服务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8.1%、38.2%。这说明服务业增长的稳定性好于第一、二产业,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从服务业发展过程看,自九十年度以来娄底市服务业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发展趋势,1991-2008年间除2003年因“非典”影响增速为8.5%以外,其他年份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最快年份与最慢年份增速差仅8.4个百分点,而同期工业增速差达15.1个百分点。从今年以来的发展趋势看,一季度全市经济增长11.0%,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2%、10.1%、13.6%,第三产业呈较快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2%,比2008年提高14.3个百分点。由于危机对工业经济的影响还在继续加深,工业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观,今年工业快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服务业将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加快娄底市服务业发展确保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的对策建议
当前娄底人均GDP已逼近2000美元,这正是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也是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快速崛起的阶段。如果没有服务业的支撑,就会阻缓工业化进程,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就会面临各种制约。为此,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立足产业服务化大趋势,最大限度的发挥服务业为生产生活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提升全市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支撑,为娄底“加速赶超”提供保障,更为确保全市今年经济稳步增长作出特殊贡献。
(一)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要根据全国、全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要求,立足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实事求是地制订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制订保障措施,并确保其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各项目标的落实与考核、督促与检查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与矛盾,不断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引导服务业健康、有序、协调、快速发展。
(二)千方百计扩大服务业建设投资项目和规模。服务业项目是全市当前乃至今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是带动服务业整体发展的引擎。要在重点项目上实现突破,要想方设法精心选择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品牌、市场发展潜力大、就业容量大、带动力强的项目,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要在重点企业培育上实现突破,要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集团公司,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提升服务业的产业化水平;要在重点区域发展上实现突破,要把城市作为发展服务业的重点区域,把小城镇作为发展农村服务业的重要载体,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有效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要充分运用财税金融政策性杠杆,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国家最近出台了一系列扩大财政投资刺激经济、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娄底市应顺应时机、抓住机遇、积极争取投资项目和资金向服务业倾斜。
(三)加快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一方面,要努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化特色市场。要大力发展物流服务和供应链管理,包括交通运输、仓储、物流采购、供应链管理等,提高物流效率,加快生产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有了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才能进一步带动其他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四)积极争取政策倾斜。要积极创造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良好环境,在政策上进行倾斜,从政策上鼓励和引导,要在税收、收费、工商登记、资金投入、准入制度等方面出台扶持优惠政策;要继续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通过政策引导、通过优化环境,进而广开服务业的发展渠道。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五)非常之年,采取非常之策稳定经济增长。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工业增长大幅减缓导致全市经济增长偏慢,今年一季度,全市经济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在十四个市州中仅高于常德位列倒数第二。面对这种严峻局面,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稳定器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建议采取非常之策加快服务业发展,推动全市经济增长。一是尽快制订实施短期内见效快的扩大投资、促进消费的具体政策措施,并确保落到实处。如借“项目之年”活动立即全面清理服务业项目,并狠抓项目开工率和项目进度;加大财政投入,如在一定范围内发放消费券、旅游券,与周边城市合作互换旅游券等,活跃市场消费;二是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增加对教育、卫生、科研、环境等事业支出和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改变娄底市公共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确保全市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速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非营利性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32.1%,2008年仅增长7.9%,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7个百分点,按全省平均水平计算影响全市服务业增速3.9个百分点,影响全市经济增速1.4个百分点,成为拖累服务业乃至全市经济增速偏慢的主要因素之一;三是积极主动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如积极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安置,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线、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提高公务员津补贴水平等,以增加有效消费需求;四将加速发展的目标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加大对政府工作的督查考核力度,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化责任,挖掘增长潜力。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 秦金莲]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