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来源: 时间: 2009-06-0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主要产业。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娄底市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已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较活跃的因素,也是未来经济最具发展潜力和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但是,由于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不大,其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

    (一)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经济拉动作用增强。2008年,娄底市统计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有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为26家,其中高新企业20家,有高新产品的企业6家。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36.53亿元,同比增长34.25%;销售收入241.17亿元,同比增长36.33 %;出口创汇4.8亿美元,同比增长71.43 %;利税总额 12.77亿元,同比下降3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8.23 亿元,同比增长7.6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 %,占GDP 的比重达到11%,对整个工业的贡献率达到38.81%。

    (二)产业集聚效应较为明显,专业园区经济发展迅速。娄底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基地,专业园区特色比较明显,在辐射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已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至2008年底, 娄底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区企业已有65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4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形成了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和现代农业等六大优势产业,基本具备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开发区特色。此外,双峰经济开发区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农机、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占全县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6.72%。

    (三)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展环境日趋优化。娄底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较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矿产生物资源和日益优化的政策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强劲的后发优势。2008年,全市有各类科技成果31项进入国家、省重大科技计划笼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涉及产品品种151个,同比增长38.53%,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110个,同比增长64.18%。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科技人员数、科技活动产出有所增长,2008年,高新技术企业总的研发项目数103项,比去年同期增加7项,RD人员2172人,同比增长15.16%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6.90亿元,同比增长1.21倍;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6.11亿元,比去年增长1.15倍。专利申请20件,同比增长25%;其中专利发明13件,同比增长62.5%。专利管理和专利保护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四)“产、学、研”取得进展,加快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促进了产业化的发展。近年来,娄底市高度重视产学研结合创新工作,将促进产学研合作,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挥了综合优势,并且在营造产学研合作载体,加强项目对接,以重大项目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在产学研合作的推进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娄底市有80%的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国家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聘请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担任企业技术顾问,或聘请高校和科研院所帮助企业培训技术人才等,从而加快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领域过于集中,行业分布不够均衡。全市26家高新技术企业按高新领域分布,其中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生物医药占全部产值的3.45%;新能源节能、环境保护和农业占全部产值的8.6%;新材料则占全部产值的87.95%,而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生物医药技术和新能源节能、先进制造、环境保护等较薄弱,航空航天、高技术服务等前沿领域尚属空白,可见,娄底市高新技术产业从整体布局看,极不合理。

    (二)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薄弱。国家、省和市一直重视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产品的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奖励措施,并逐年加大了科技投入的经费,但企业主体创新意识不强,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投入还是比较低的,部分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生产,轻研发”的弊端。娄底市2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到目前为止,只有4家具有专门的科技机构。40%成立了科研室或技术室,也没有达到四有(有科技人员、经费、试验场地、科研任务)标准,真正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不到10%,研发资金匮乏、条件简陋、设备落后、科技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导致多数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低端技术的研发上,产品更新换代慢,产业化能力低。另外,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娄底市只有4-5家企业申请了专利,并且数量很少。

    (三)风险投资市场发育缓慢,技术和风险资本结合困难。 目前企业经费筹集渠道单一,大多数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远未形成,致使风险投资机构不多,风险资金量不大,技术和风险资金结合困难。

    (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急待加强。2008年4月,国家新出台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根据新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指引的规定,新的认定规则将以前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一家主持的认定工作更改为科技、财政、税务三家联合认定。相应地企业认定的标准和程序也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总体上说认定的门槛有所提高,只有通过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才能享受所得税优惠。娄底市企业按照新的办法认定,通过率将会很低,这对市州一级中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科技投入不足、高科技人员缺乏的企业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挑战。
    
    三、对策及建议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要结合全市的基础和条件,确定一个适度超前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中短期发展目标。在发展的策略上,一方面要运用高新技术,按照引进和开发并重的原则改造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快高新产业的发展步伐,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力争在新的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除此之外,根据娄底市经济发展实际,还应重点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健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体系及机制。需要政府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向高新技术企业及创新试点企业倾斜,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加强科技创新载体(一级、二级、三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增加各种形式的科技投入机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建设高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娄底市科研开发和产业发展优势,积极组织企业争取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通过实施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进娄底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试点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二)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要鼓励企业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在自主研究开发的基础上,大力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能力,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掌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逐步从“学习者”到“创新者”的角色转变。通过自主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促进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链的中、高端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政府要牵架搭桥,协调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关系,走市场化的产学研结合道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三)抓好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高新技术园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最主要载体,能够带来其它载体所无法比拟的产业聚集和溢出效应。因此要坚持围绕“高新”做文章,建立健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配套政策、措施,完善服务体制,以各种方式吸引各地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广阔的企业来安家落户。同时,要结合娄底市新材料资源型传统优势产业特点,扬长避短,与周边地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培育一批产业规模大、核心竞争优势明显、赢利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四)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考核机制。当前,各县市区已开始逐步重视培育和壮大当地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必须研究如何引导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出发,政府应当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考核机制,应将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等反映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列入县市区经济发展目标的考核体系中,以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宣传贯彻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化优惠政策。要充分运用电视、电台、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通过开设简报、专栏和开展主题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关优惠政策、高新技术单位及高新技术产品的申报、认证、管理等加大宣传解释工作,做到高新技术产业化优惠政策认识到位,宣传到位、落实到位。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 谭立华]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