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各个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断加快设备更新及节能技术的改选步伐,节能降耗成效更加明显。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用能大幅减少,促使规模工业能源消费快速下降。
一、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的主要特点
1-5月,娄底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302.32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54.24万吨,同比下降17.71%;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4.05吨/万元,与去年同期的4.95吨/万元相比,下降18.18%,能源消耗呈继续下降趋势。
1、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大幅下降。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点耗能企业的能耗总量占全部能耗总量的98%。随着工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措施不断到位,重点耗能企业的产品能耗下降明显。1-5月,全市重点耗能工业企业上报的综合能源消耗量由去年的349.91万吨标准煤下降到今年的291.11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5.8%。如博大钢铁有限公司为降低能耗,2008年下半年新建了球团矿生产线,确保了熟料入炉率达到99%,比上年水平提高了近9个百分点,并且降低煤耗、焦煤耗5个百分点以上;湖南宜化化工去年投资近亿元进行技改后,建立了一座新的碳化塔,尽管产量大幅提升的情况下,但由于设备的改进,能耗却反而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华银电力金竹山发电厂将原有的12.5万千瓦机组淘汰,全部启用60万千瓦机组,并加强了对原煤质量的验收,能耗同比也大幅下降。
2、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不断提高。1-5月,由于设备的不断创新及进货原煤热质的提高,全市规模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达66.75%,同比提高 13.82个百分点。其中,热电加工转换效率31.67%,原煤入洗转换效率68.5%,炼焦效率84.88%,同比分别提高7.86、3.1和6.11个百分点。能源加工效率的提升,进一步促使全市能源消耗下降。
3、高耗能行业能耗减少带动工业能耗全线下降。娄底市工业能耗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非金属矿物制造、电力的生产和供应、煤炭开采和洗选等高耗能行业,主导着全市工业能源消费的走势。1-5月,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的产值单耗由去年的1.3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为1.22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11.59%,煤炭的开采及洗选的产值单耗由去年的0.6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为0.56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18.84%。由于以上两行业在全市的规模工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直接拉动了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直线下降。
二、当前工业节能降耗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点耗能企业后续节能降耗压力加大。由于国际经融危机的影响,全市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开工不足,能耗相对下降较大。但随着国际经济的逐步复苏,国内宏观调控效益的显现,企业生产会步入正常的轨道,随着产值的上升,能耗随之也会大幅度的上升,全年节能降耗的压力就会加大。
2、各县市节能降耗工作进展不一。受行业结构布局等因素影响,加上各地采取措施的力度大小不一等原因,县市间工业节能降耗工作进展程度存在着不均衡现象。1-5月,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有开发区及冷水江市,同比分别下降29.39% 、23.59% 。而其余各县市区的能耗下降水平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特别是涟源市,其能耗不降反升。
三、对做好下阶段工业节能降耗工作的对策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严把高能耗行业准入关。近几年来,全市国家重点监控的钢铁、水泥、焦炭等行业投资增速明显趋缓。有效地遏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一些高耗能行业抬头之势又显现出来,仍需继续坚决实施建设项目能耗审核制度,切实提高高耗能产业市场准入条件。对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严格遵守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通过控制投资规模与调整投资结构,注重新增产能的能效水平,强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此外,还要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加快制定系统的产业布局规划。引导各地区大力发展技术先进、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损害小、有利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对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优化高耗能项目的产业布局,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2、扩大能源综合利用规模,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报表显示,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回收利用各类能源仅占工业生产能源消费总量的2.3 %,还大有潜力可挖。因此,各企业要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大力支持企业研究开发相关技术,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做到低消耗、低排放、少污染,能循环、可回收、再利用。
3、进一步加强节能降耗管理,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明确工作责任,层层分解目标责任,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落实电力、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计划,对列入淘汰落后产能名单而不按期淘汰的企业,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关停。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地方性行政法规和政策体系,对淘汰落后产能给予激励和奖惩,以此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
4、开发利用优质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目前全市水电、生物质能等优质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比重都非常低。各地要想方设法提高优质能源使用比例,推广使用水电、沼气等清洁能源,促使能源产品换代升级。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 肖锷]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