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锑都”、“百里煤海”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娄底探明的矿藏有48种,480多个矿产地,有色金属矿有钨、锡、铜、铅、锌、锑、钼、铋、钴、金、钒、汞等10多种,其中锑矿储量居世界之冠。但有色金属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在全市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集群中,有色产业集群产值居第四位,次于钢铁、煤炭和建材产业集群。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科学技术落后,冶炼、加工与深加工及高附加值产品少、管理水平较低,特别是近年来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绝大多数涉及有色金属产业的企业处于亏损甚至停产、半停产状态,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促进我市有色金属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抓住国家实施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大好机遇,推进我市有色金属冶炼与深加工的战略性结构调整,积极打造娄底有色金属冶炼和深加工产业集群,把我市有色金属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娄底经济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
一、现实基础
(一)产业现状
1、产业基础
(1)资源:娄底市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矿种有锑、铅、锌、铜、钨、锡、金矿等十多种,锑矿是娄底市的优势矿种,其它矿种资源量少,开发规模也小。主要矿产资源储量情况:
锑:锑矿石开采储量为455万吨,金属量为41万吨,储量居世界第一。矿产地12处,其中大型矿床2处,中型1处,小型1处,矿点8处。矿床平均品位Sb3.3%。分布于冷水江锡矿山、新化龚家湾、山溪、涟源甘溪、巴鞍山、浆溪、马颈坳、欧家冲等地。
铅、锌、铜:区内铅、锌、铜保有资源储量分别为8.95万吨、35.57万吨、0.12万吨。占全省资源储量的比例分别为3.47%、5.44%、0.19%。中型铅锌矿1处,小型铜矿2处,矿点4处。主要分布于新化古台山、冷水江禾青、双峰鸦头山,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区内铅、锌、铜矿多属共、伴生矿,单一独立矿床较少。矿床平均品位Pb0.484%,Zn1.990%,Cu1.094%,以贫矿石为主,富铜、富铅锌矿较少。
钨、锡:区内钨、锡保有资源储量分别为钨(WO3)7462吨,锡582吨,矿产地3处,其中小型矿床1处,矿点2处,主要分布于新化杨家山、冷水江狮子山,其中杨家山小型钨锡矿探明基础储量钨37436吨,锡382吨,矿床平均品位WO30.405%,Sn0.226%,矿石属难选贫矿石。
贵金属矿产:区内贵金属矿以金为主,次有伴生银。
金:至2000年底,区内岩金保有资源储量2993kg,其中基础储量2760kg,资源量233kg,另有未审批资源量金5113kg。矿产地6处,矿床规模小型2处,矿点4处,集中分布于新化县古田、古台山、青京寨、百牛凼、双峰金坑冲、南冲。除古台山金矿中伴生有锑外,其它均为单一矿种。开发利用占有资源储量2993kg。另在砂金矿点4处,分布在新化炉观、云溪、洋溪一带。
银:区内仅冷水江市禾青铅锌矿中伴有银矿,银含量一般几—几十克/吨,最高达307克/吨,资源储量未探明。
稀散元素矿区:区内稀散元素矿产主要有钴、镉、铊矿三种,没有独立矿床,只伴生于冷水江禾青铅锌矿中。未审批资源量分别为1718吨,1777吨,2043吨,至今未予利用。此外,钒、钛矿都有一定含量。
(2)有色产业:从第二次全市经济普查的结果来看,我市有色金属冶炼与深加工企业有99家,其中常用有色金属矿采选企业13家,贵金属矿采选企业4家,常用金属冶炼企业69家,稀有稀土金属冶炼企业6家,贵金属冶炼企业1家。
2、发展现状
(1)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全市现有有色金属企业99家,从业人数10301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数的5.1%,资产228663万元,占全部工业资产的3.4%,主营营业收入268027万元,占全部工业主营收入的3%。
(2)2008年主要产品产量:开采锌(金属含量,下同)4457吨、锑2256吨、铜618吨、铅2309吨、镍960吨;生产产品铅26.8吨、锌2569吨、镍48吨、锑品7915吨、原铝850吨、黄金12.02千克、硅60000吨、铝合金6.85吨、铜材643吨、锌材500吨。
(3)发展特点:
我市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状况明显呈现如下特点:
①核心企业发展基本平稳。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市内规模最大的锑矿企业,锑矿开发始于1897年,迄今已形成采—选—冶—加工—深加工完整的产业链。成为我市有色产业的核心企业。现设计生产能力达57万吨,主要采用上向分层充填法开采,火法冶炼。同时积极发展非锑产品,建成了锌冶炼及“三废”回收配套的化工两个产品系列,2008年完成出矿含量12800吨,生产精锑和锑白原料13814吨,其中深加工产品8977吨,生产锌系列产品33205吨,其中精锌31364吨,产品种类达十余种,科技含量高,在国际市场有一定竞争力,其中特号锑白、一号精锑获国家银质奖,0级Sb2O3创部优产品,二号精锑、超细Sb2O3、三号精锑创省优产品。2008年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完成主营收入12.84亿元,占我市有色产业总量的55%。
②深精加工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有色行业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涌现,推动有色产业深精加工的快速发展。如我市近几年开发的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产品即有铝合金、镁合金、隐形材料、纳米镍粉、氧化钴、耐磨钨条等10多种,大大提高了有色产品的附加值。
③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可喜成绩。 遵照中央注重节能环保,发展循环经济的精神,有一批企业在这方面已取得实效。如娄底市共创有色金属提炼有限公司利用有色行业的锌冶炼废渣、钢铁行业的除尘灰、瓦斯泥为原料,建成年处固废10万吨回收次氧化锌1万吨的生产线,创年产值1亿元。该厂废渣又被钢铁厂、水泥厂所利用,实现变废为宝,为环保节能作出了贡献。还有闪星锑业有限公司、双丰金鹰合金材料公司、娄底红太阳电源新材料公司、娄底科源钒业公司等一批企业都因地制宜建起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生产线,让大量的废气、废渣、废水变成了社会的财富。
④开拓资源迈出了新的步伐。闪星锑业不仅在矿山周边和深部勘探新的资源,计划开拓第二个锡矿山,并在外省建立了锑矿开发基地,还计划在海外兼并企业,开拓第三个第四个锡矿山。
3、存在的问题
(1)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基础比较薄弱。有色企业规模偏小,而小型企业和个体业主遍地开花。如冷水江市锑业大小企业达45家,其中冶炼企业37家,而年产能力5000吨以上企业仅4家。因此,相互恶性无序竞争,争夺资源,乱采滥挖,低价销售,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2)粗放型企业多,技术附加值低,资源利用率低。全市开发利用主要矿产中多有共伴生有用组分,但开展综合利用的较少,矿山企业和选冶加工企业有些“三废”中有可综合回收利用的成分,除金、锑矿外回收的很少,回收率极低。既浪费了资源,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又造成环境的污染。
(3)重采矿,轻加工,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除少数品种外,我市有色金属产业产品大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少,加工深加工水平低下,产品相对单一,质量稳定性差,结构缺少层次。锑产品全世界有百种以上,而娄底市仅有十几种,且加工程度低,质量不稳定,产品报价在国际市场处最低地位。
(4)私营、集体小矿山争、抢国有矿山的资源,转嫁采矿成本,既造成矿业秩序混乱,资源破坏,也妨碍了国有企业的扭亏,还留下了安全隐患。
(5)企业资金比较紧张,成为制约有色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影响企业建设生产。有些企业甚至维持简单再生产都感到非常困难,也造成部分企业环保投资不到位。“三废”得不到治理。
(二)发展前景
1、有利条件
(1)发展有色金属产业受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有色金属产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料产业,产品种类多,应用领域广、产业关联度高,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布局,国家出台了有色金属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并出台了战略性资源限制出口和进行收储政策,有利于我市有色金属产业的持续发展。
(2)发展有色金属产业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我市有色矿产资源品种比较多,储量较大。有些品种虽然品位较低,开采难度较大,但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源的不断消耗,这些宝贵的资源是今后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同时,我市有色产业开发历史较久,形成了采选—加工—深加工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水平较高的人才队伍,具有一定的后续开发优势。
(3)“3+5”城市群建设为有色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娄底作为长株潭的战略后方和原材料基地,必将促进有色金属产业的快速发展。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有色金属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湘政发[2008]30号)提出将娄底建设成为全省“三大”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圈之一,这是我市发展有色金属产业的大好机遇。
(4)娄底实施“科学发展,加速赶超”战略,必将发掘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我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产业经济是头等大事,有色金属产业有资源,有技术,有市场,有工业基础,完全可以培育成为我市仅次于钢铁、煤炭的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2、不利因素
(1)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有色金属产业造成巨大冲击和严重损害。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形势的波动对我国经济特别是有色金属等资源产业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我国有色金属产业更受到巨大冲击,有色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大幅下跌,造成部分企业倒闭、停产,目前产品价格虽有所反弹,也仅相当于金融危机前40—50%的水平。且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尚未见底,这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2)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全市除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娄底红太阳电源新材料有限公司没有专门的高水平科研机构支持其产品开发外,其它矿山企业均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严重阻碍了产品开发利用的深度。致使产业集约化程度低,资源保障度不高,再生利用水平较低。矿山采富弃贫、采厚丢薄等浪费资源现象严重,深部矿产资源、低品位矿产资源、难选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落后,造成部分矿产资源长期得不到综合开发利用。
(3)矿山资源储量不足,品位不高。锑矿本是我市的优势矿种,但经过100多年的开采,可采储量越来越少,如不开发新的资源,按现有能力只能开采10多年。铅、锌虽有一定储量,但品位普遍较低,富矿已基本采完,而低品位矿成本过高,目前不宜大规模开采。
(4)在外部发展环境上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农企矛盾突出,借贷资金难等等,不适应有色产业加速发展的需要。
总的说来,权衡利弊,有利条件是主要的,不利因素是次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化弊为利。因此,加速发展我市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以整合资源和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发展锑产业为重点,以深精加工技术创新为方向,加快有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进环保节能,突出发展特色产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从横向和纵向努力做大延长有色产业链,打造“娄底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圈”,促进有色产业集群的发展,使有色产业发展成为本市的优势支柱产业和重要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原则
发展有色产业集群坚持“四个结合”的原则:
1、坚持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结合。我市有色金属资源比较丰富,我们一方面加强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保障有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应加强有限资源的保护,搞好有色行业的清理整顿,采取有效措施,禁止非法采矿和乱采滥挖,杜绝浪费资源的现象,提高资源利用率,克服资源的不足。
2、坚持重点开发与全面带动相结合。根据我市资源实际情况,有色产业的发展应重点摆在锑产业链开发上,做大做强以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锑产业子集群,成为我市有色产业集群的主体。同时,也要积极带动铅、锌、铜、铝、钨、金等有色产品及钴粉、镍粉等粉体新材料的开发及深加工,做大拉长整个有色产业链。
3、坚持国内市场、国内资源开发与国外市场、国外资源开发相结合。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振兴有色金属产业,必须坚持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起抓,以做好保市场稳定,保先进生产力,保重点企业,保重点产品的工作。一方面要努力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寻找国内替补资源;另一方面要采取“走出去”的战略,积极恢复和开发国外市场,通过兼并参股等手段,扩大国外资源的收购和进口,确保产业集群生产发展的需要。
4、坚持发展产业与节能环保相结合。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整个有色产业的第一要务。因此,必须在政策上、资源上、技术上、资金上和物力上保障产业的持续发展。但发展绝不能与节能环保对立起来,不能以牺牲节能环保为代价。而是要采取硬措施,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强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千方百计节能降耗,消除三废污染,凡环保达不到国家标准的企业和产品,绝不允许开工生产,已开工的坚决予以关闭与停产。
(三)发展方向
1、以子母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形态发展整个有色产业集群。根据我市资源和有色开采、冶炼、加工发展现状,整个有色产业作为一个母集群,而内部根据不同的行业划分为四个子集群:锑产业子集群;铅、锌、铜、铝子集群;金、镁、钨贵金属子集群和钴、钒稀有金属子集群。
2、有色产业集群以锑产业子集群为重点和主体。由于本市锑资源在全国居有重要地位,锑产量及出口量居全国首位,且锡矿山锑开采已有110多年历史,目前锑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装备技术水平、产品深加工及其研发能力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和在国际锑市场拥有一定的市场话语权。因此,对锑产业应予重点关注,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重点支持,认真整治周边环境,加快以闪星锑业为龙头企业的锑产业的健康发展。
3、加强资源开发。坚持“开源和节约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大有色金属资源找矿投入,重点在锑矿山锑矿周边地区和深部矿区寻找新的资源。加强现有矿业资源的整合,整顿矿业秩序,纠正矿产资源开发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严禁对资源乱采滥挖,杜绝浪费和破坏资源现象的存在。同时,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发利用省外和国外有色矿产资源。
4、把产品精深加工作为产业集群开发重点。向高精尖产品发展已成为有色金属加工产品的国际趋势和今后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应充分发挥我市现有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引导企业向高精尖产品的精深加工发展。重点以锑、锌、铅、钨、铝、镁、钴、钒等精加工产品为基础,开发质量性能优、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新材料,形成锑金属、锌金属、铅金属、钨金属、铝合金、镁合金、镍合金及稀有金属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有色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方向。支持娄底共创有色金属提炼公司“锌渣、瓦斯瓦综合利用—提炼氧化锌—余热发电—废渣制水泥、红砖”、红太阳新材料有限公司“利用手机废电池—回收氧化钴原料—制造手机电池原料”和科源钒业有限公司“利用制钒余热发电—废渣制充气混凝土砌块和水泥”等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使之在环保设施、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加工深度等方面升级优化,形成新的循环经济体系等。全面推广他们的经验,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废渣、废气、废水、余热等进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将本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实现生产“零排放”。
三、发展措施
(一)加大政府支持
各级政府要要认真贯彻执行省人民政府《支持有色金属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湘政发[2008]30号文),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支持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建设。
1、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不但要增大对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的投入,而且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有色金属深加工、资源勘探、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和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的财政资金支持。各部门掌握的技术改造资金、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高技术发展引导资金要继续加大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扶持有色金属产业研发平台建设和企业科技攻关。
2、要用好用足省政府的税收支持和土地政策。一是对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重点企业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相应比例的扣除和摊销;二是对符合条件的有色金属企业通过加快折旧支持企业发展;三是对综合利用本企业废弃资源和其他企业废弃资源的企业,按规定享受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四是对发展方向好、市场潜力大的企业在新建和扩建的土地上予以支持,优先保证重点有色金属企业的建设用地。
3、为企业发展引进急需人才,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医疗、家属、子女就业等困难,稳定科技队伍。
(二)优化发展环境
一个企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一个集群的发展壮大更需要社会、政府良好的管理和服务。
1、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政府各部门要通力合协作,把支持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作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重点,主动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排忧解难,管理部门的有关审批手续办理要从快、收费要从轻、环节要从简。
2、认真执行国家企业准入制度,严格准入管理。对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有企业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能耗低、技术优、工艺新、污染少的建设项目,要积极予以支持和扶助;对达不到准入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严禁从事钨、锑、锡的勘查、开采、冶炼、加工、销售和出口活动。严厉打击有色金属资源私采滥挖的行为,保护国家稀有和珍贵资源,取缔关闭一批非法民采点和没有合法手续、环保不达标的企业。
3、优化外部环境。把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企业作为本市优化环境的重点监管对象,打击强装强卸、偷盗、阻工等不法行为,及时处理农企矛盾,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
4、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企业地理位置一般较偏僻,交通条件较差,要结合通乡通村道路的建设,加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企业运输条件的建设,改善企业的运输条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5、疏通投融资渠道。各级政府要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优质投资主体,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生产与经营;各银行在信贷投放上,要安排必要的授信额度和贷款,支持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要积极组织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企业进行上市融资的准备,争取2015年前有3-5家有色金属企业上创业板上市。
(三)加强行业管理
设立有色金属行业协会,加强对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协调,使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成员严格执行国家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为促进我市有色金属产业健康、高速、持续的发展,发挥行业管理的服务作用。
1、成立有色金属行业协会。行业协会要有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办公室可设在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市直有关部门和全体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企业单位参加,指导、协调、服务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
2、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行业协会要加强各项制度建设,制订有关章程和设立各项工作制度,明确行业协会职责。行业协会要及时反映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企业存在的问题与祈求,维护行业利益,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使我市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形成资源共享,同舟共济的利益共同体。
3、认真搞好行业规划,规范全市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有色金属产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制订“长短结合”的我市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规划,以指导全市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
4、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行业协会要引导全市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企业自觉地遵守国家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政策,积极推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推动全市有色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抓好行业自律,稳定全市有色金属产业资源的保障能力,保障维护市场秩序,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促进有色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四)突出科技创新
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壮大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只有创新才能为集群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1、进行科技创新。充分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和科研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工程技术中心、产品研发中心以及各类科技开发实体,通过建设产学研基地催生一批有色金属产业的重大科研成果。企业科技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要达到3%以上,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 5%以上。
2、应用科学新技术。集群骨干企业要加快建设行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平台,在集群内部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提高集群产业的科学技术水平。
3、积极引进新技术。要开展高技术含量产品和资源综合利用、高效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科技攻关,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实用技术,推动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进步。要重点攻克我市有色金属低品位矿、贫矿、伴生矿的采选难关,扩大矿产资源。
4、抓好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积极吸纳人才,使我市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人才的数量、素质和结构适应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充分利用我市高校资源,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的对接,积极培养产业集群急需的各类科技人才和高级技工;企业还要利用现有的职业学校,强化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提高现有人才的素质。
(五)建立内部协调机制
集群成员内部要建立协调机制,促使集群企业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协同发展与壮大。
1、抓好产业衔接。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建立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加工、深加工等上下游产业衔接的协调机制,促进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企业共同发展。
2、整合资源。从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出发,一是对战略性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和生产;二是要加大对境内短缺的有色金属资源勘探力度,增加资源储量及矿产品储备;三是要通过购买、划转、取缔等方式对民采点进行整合,大型矿区和优质资源要优先配置给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四要鼓励有实力企业参与国家对境外资源的开发,增加资源的供给,五要对现有年冶炼能力5000吨以下的企业进行整顿规范。
3、建立产业集群单位的协商制度。集群企业要不定期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对接,协调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经营,促进集群企业的发展。
(六)强化环境保护
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要做到集群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当地环境的改善“双赢”。
1、积极采用新工艺,降低“三废”排放。一是要积极改进现有技术,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三废”的排放;二是要积极引进、吸收、消化世界上先进的有色金属冶炼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三废”的回收开发利用率,从源头上消减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三是要提高二氧化硫利用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尾矿及冶炼渣综合利用率。
2、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和装备,减少污染。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物耗、能耗、工艺技术标准,用好中央财政的鼓励政策,坚决淘汰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能耗大、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减少污染。
3、对新建和扩建项目、企业严格执行环保标准,不能达到环保部门要求的项目不予审批建设,不增加新的污染源。
4、加紧建设“三废处理”设施。据冷水江市环保部门统计,冷水江市的有色金属企业在生产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砷碱渣累计已堆积3万吨,每年新增3千吨,目前仅有闪星锑业建成了一条年处理砷碱渣1200吨的生产线。需要抓紧进行环境治理设施的建设。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黄小峰 向利民]
[审核:张映欣]
[责编:周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