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透过数字看变化 喜看春色满湘中

来源: 时间: 2010-03-3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娄底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势开展“项目建设年”、“工业企业服务年”、“科技创新年”等重大活动,攻坚克难,扎实进取,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我们通过娄底与全国数据的对比,可以进一步肯定成绩,找出差距,从而推动娄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9年,全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增长11.7%。比较而言,娄底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增幅要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为569.79亿元,增长12.9%,比全国增速快4.2个百分点,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04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90.01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187.74亿元,增长11.5%。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6.2:50.9:32.9,其中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分别提高0.9和1.4个百分点。2009年,全国三次产业的比重是10.6:46.8:42.6,娄底的第二产业高出全国4.1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则比全国低9.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较结果说明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娄底,在转变经济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方面仍任重道远,但同时亦表明娄底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仍有巨大潜力可挖。2009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45.51亿元,增长13.6%,比全国增速高出1.9个百分点。

  二、三农支出增幅比全国高8个百分点

  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全国“三农”的支出7253亿元,增长21.8%。从数字比较来看,娄底用于“三农”支出8.32亿元,增长29.8%,高出全国增幅7.0%个百分点。全市全年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化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补贴资金3.22亿元。全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78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已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型、生态养殖型、劳务经济型等8种建设模式。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9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1万处。农业机械总动力240.8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率达27.1%,农机产值达10.7亿元。农村道路、通信等设施不断完善,农网改造完成投资1.22亿元,农村用电量达4.73亿千瓦时。推进土地集约经营,已流转耕地面积31.5万亩,占承包面积的15.4%。

  三、工业经济增长较快,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2009年,全国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安排200亿元技改专项资金支持4441个技改项目。重点行业兼并重组取得新进展。积极支持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引用,清洁能源、第三代移动通信等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全国实现工业增加值134625亿元,比上年增长8.3%。娄底也相应启动了产业调整规划,完成了十大产业集群专项规划编制,结构调整取得实效。2009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261.08亿元,增长16.1%,比全国增速快7.8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7%。其中,以精品钢材及薄板深加工、有色冶炼及深加工、煤炭深加工、建材、农机机电、机械铸造、特种陶瓷、农产品加工、煤矿机电、现代中成药及生物医药等十大产业集群作为工业经济的第一梯队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重要推手,全年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92.6亿元,增长20.3%。高新技术不断发展,全年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67.3亿元,增长15.5%。2009年,随着全市新型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娄底市经济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娄底市产业结构还过于粗放,机构调整压力大。娄底长期以来历史形成的重化工业偏重,钢铁、火电、水泥等支柱产业都属产能过剩序列,面临国家产业政策宏观调控压力,且节能减排、安全生产任务繁重,产业结构调整刻不容缓而又任重道远。因此,娄底还待于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四、投资势头强劲,项目建设年成效显著

  2009年,国家实施新增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中央政府公共投资9243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5038亿元,其中,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社会事业投资占44%,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占16%,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占23%,灾后恢复重建占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1%,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娄底开展的“项目建设年”活动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7.3亿元,增长57.3%,比全国增速高出27.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46.8亿元,增长54.6%,2009年成为娄底历史上少数几个投资增长最快的年份之一。项目个数增长较快,全年全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718个,增长66.6%。其中,新开工项目530个,增长87.9%。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中,年内新开工项目达669个。工业投资进一步扩大,2009年,娄底全社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9.0亿元,增长30.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3.3%。基础设施成为投资重点,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娄底城市基础设施与交通运输业共完成投资98.0亿元,增长44.0%,占城镇以上投资的39.7%

  五、节能减排扎实推进,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2009年,全国加强“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治理。“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三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2009年,娄底强化环境监管,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年关闭“三高一低”企业和项目32个。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4.5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3.1%,万元GDP能耗降低4.8%,化学需氧量削减4.97%。娄底需氧量下降幅度虽然低于全国水平,但可喜的是全市二氧化硫、砷排放量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基本完成,4个县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使用,建制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52.5%。娄底城区绿地率达到34.3%。创建优秀旅游城市通过国家验收,水府示范片区纳入长株潭城市群昭山示范区范畴,与长株潭对接融入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六、市场销售持续旺盛,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2009年,中央财政投入资金450亿元,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和农机具购置。减半征收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免住房交易相关税收,支持自主性住房消费,大大刺激了居民消费,全国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亿元,增长15.5%。娄底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85.59亿元,增长18.7%,高于全国增速3.2个百分点。全市八大类消费品呈“三升四降一平”态势。从消费结构看,家电、通讯器材、汽车等高档消费品保持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全年家用电器及音像制品类零售额增长59.1%,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2.31倍,汽车类零售额增长97.2%。2009年,全市机动车拥有量保持快速上升势头,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10.57万辆,增长24.2%,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8.7万辆,增长29.7%。

  七、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9.8%和8.5%。从绝对额看,2009年,娄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2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91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少3753和1844元;从增幅看,娄底农村人均收入增幅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平0.9个百分点。两相比较,娄底与全国的收入差距仍然比较大,全市应进一步搞活经济,扩大就业范围,促进人民增收。

  八、为民办实事落到事处,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加强

  2009年,全国在320个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资金2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6%。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5年增加,去年又人均提高10%。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乡低保对象保障水平都有新的提高。中央财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551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娄底认真落实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全市人民享受着越来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的幸福生活。到2009年底止,全市各类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8.05万人,同比增加8.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6.2万人,增加4.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5.58万人,增加1.88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8.96万人,增加4.66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52万人,比上年减少0.4万人。城乡困难家庭、特困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6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0.83亿元。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 邹晶晶]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