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作为科技的最前沿,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锋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的快速通道。随着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各级党政部门关注的焦点和工作重点。娄底市高新技术产业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年”、重点推进娄底市产学研合作,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对娄底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大影响,面对严峻挑战,娄底整体经济逆势保持强劲增长势头,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凭借充沛活力实现加速发展,成为支撑娄底经济平稳发展的一个可喜亮点。
一、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增长速度逐月回升,全年增速大幅提高。2009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49.20亿元,同比增长5.36%;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67.28亿元,同比增长15.54%;高新技术产业效益大幅提升。一举扭转了上半年负增长的颓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呈逐月回升的态势,年初的3月止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负增长12.91%,二季度止持续为负增长29.97%,全年攀升至增长5.36%,复苏势头强劲有力。高新技术产业利税额达到16.94亿元,增长幅度达32.63%,利润从上年的–0.14亿元增长至今年的7.72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的有力支撑。
(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突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生力军,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26.94%提高到2009年的29.59%。依靠技术优势、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全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和电子信息四大优势产业群,2009年,四大产业实现产值241.41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96.87%,其增加值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96.89%,特别是新材料一枝独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219.12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达87.93%。全市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成效,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用信息技术改造有色冶金、机械化工、陶瓷等传统产业成效明显,全市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应用推广率达78%以上。其中涟钢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值达78.83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31.63%,锡矿山闪星锑业、中兴液压等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运用高新技术辐射、带动、提升传统企业,使这些老企业重现生机。
(三)内资企业是娄底高新技术产业的绝对主力军。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内资企业实现总产值241.72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总产值的97%;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总产值为7.47亿元,占比为0.3%。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内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5亿元,在全市高新技术利润总额中的占比重为88.73%;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0.88亿元,占比重为11.39%,内资企业是娄底高新技术产业的绝对主力军。
(四)大中型企业继续发挥领军作用,民营高新企业不甘落后发展势头喜人。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大中型企业共有8家,企业数占比仅14.29%,但其产品产值为227.42亿元,占整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的比重达91.26%,实现销售收入210.42亿元,比重达90.95%。大中型企业的领军作用非常突出,娄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力量即为大中型企业,只要大中型企业能够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娄底高新技术产业就能平稳快速发展。涟源五江集团、双峰湘源集团、双峰农友机械集团、娄底红宇科技有限公司和新化长青电子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壮大,成为娄底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2009年民营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7.74亿元,比上年增长32.79%,实现利税2.23亿元,比上年增长8.14%。
(五)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发展环境日趋优化。娄底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较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矿产生物资源和日益优化的政策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强劲的后发优势。2009年,全市有各类科技成果7项进入国家、省重大科技计划笼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涉及产品品种268个,同比增长77.48%,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141个,同比增长28.18%。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科技人员数、科技活动产出有所增长,2009年,科技研发项目数159项,比去年同期增加56项,同比增长54.37%;R&D人员2836人,比去年同期增加664人,同比增长30.57%;科技活动经费支出8.47亿元,同比增长22.58%;R&D经费支出7.56亿元,比去年增长23.73%。专利申请27件,同比增长35%;其中专利发明20件,同比增长53.85%。专利管理和专利保护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六)产学研结合更加广泛深入,加快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促进了产业化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克服金融机构带来的困难,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大科技引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力度。娄底市高度重视产学研结合创新工作,将促进产学研合作,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挥了综合优势,并且在营造产学研合作载体,加强项目对接,以重大项目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在产学研合作的推进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娄底市有80%的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国家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聘请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担任企业技术顾问,或聘请高校和科研院所帮助企业培训技术人才等,从而加快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品企业规模偏小。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企业56家,产业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企业规模仍然偏小。其中,大型企业5家,占8.93%;中型企业3家,占5.36%;小型企业达48家,占85.71%。小型企业是大中型企业的6倍,而大中型企业的产值是小型企业的10倍。这说明上规模、上档次的大中型高新技术产品企业数量太少,大多数小型企业还从事一般性的高新技术的生产和贸易,进行着较低层次的重复性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市高新技术增长的速度。
(二)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领域过于集中,行业分布不够均衡。全市56家高新技术产品企业按高新领域分布,其中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生物医药占全部产值的3.45%;新能源节能、环境保护和改造传统产业占全部产值的5.55%;新材料则占全部产值的87.93%,而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生物医药技术和新能源节能、先进制造、环境保护等较薄弱,航空航天、高技术服务等前沿领域尚属空白,可见,娄底市高新技术产业从整体布局看,极不合理。
(三)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薄弱。国家、省和市一直重视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产品的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奖励措施,并逐年加大了科技投入的经费,但企业主体创新意识不强,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投入还是比较低的,部分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生产,轻研发”的弊端。娄底市29家高新技术企业,到目前为止,只有4家具有专门的科技机构。40%成立了科研室或技术室,也没有达到四有(有科技人员、经费、试验场地、科研任务)标准,真正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不到10%,研发资金匮乏、条件简陋、设备落后、科技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导致多数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低端技术的研发上,产品更新换代慢,产业化能力低。另外,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娄底市只有4-5家企业申请了专利,并且数量很少。
(四)科技含量不高,资金投入不足。当前,在高新技术产品企业中,有相当部分企业因受机械设备陈旧,生产质量控制不稳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因素影响,生产出来的产品科技含量不是很高。企业资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但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单位发展的颈瓶。在高新技术产品企业中,有部分企业已有固定可靠的营销市场,并有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高、新技术人才,但因生产流动资金和科研经费不足,导致原材料供应不上,生产规模受限制,研究与发展工作受阻,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三、进一步发展高新产业的对策及建议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要结合全市的基础和条件,确定一个适度超前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中短期发展目标。在发展的策略上,一方面要运用高新技术,按照引进和开发并重的原则改造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快高新产业的发展步伐,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力争在新的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除此之外,根据娄底市经济发展实际,还应重点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对于经济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自身产业的投入和产出所带来的增长效应,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影响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使传统产业发生质的变化,降低传统产业的生产成本,改善传统产业产品的品质,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要重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培育、拓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先进制造业、新能源、高效节能;电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通过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技术加速升级换代,是娄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中之重。一是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工业过程控制的自动化水平;二是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直接应用到传统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上,提升传统产品的科技含量;三是围绕传统产品,采用高新技术开发上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
(二)建立健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体系及机制。需要政府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向高新技术企业及创新试点企业倾斜,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加强科技创新载体(一级、二级、三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增加各种形式的科技投入机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建设高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娄底市科研开发和产业发展优势,积极组织企业争取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通过实施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进娄底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试点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三)加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要鼓励企业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在自主研究开发的基础上,大力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能力,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掌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逐步从“学习者”到“创新者”的角色转变。通过自主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促进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链的中、高端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政府要牵架搭桥,协调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关系,走市场化的产学研结合道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四)加大对高新技术小企业的扶持力度。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小型企业共计48家,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85.71%,完成高新总产值21.78亿元,占比重仅8.74%。作为龙头企业的后备军,众多的小企业具备很好的成长性,但相当数量的小型企业在资金、人力资源、机制等生产要素方面存在先天性不足。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建立有效的融资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大对高新技术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确保娄底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提高产业化程度。一是加大科技投入,以企业技改和开发新产品为重点,引进开发并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高效节能技术、环保生产技术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生产装备等关键性高新技术,推进机械、陶瓷、化工、医药等传统工业的改造,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坚持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突出抓好重点行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娄底新材料、机械电子、农业等重点行业的高新技术水平。三是要狠抓技术创新工作,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水平。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 谭立华]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