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今年以来,娄底经济在工业高速增长的拉动下呈现出强劲增长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实现GDP256.63亿元,同比增长17.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7和2.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一位。但与经济高速增长形成鲜明落差的是第三产业增速缓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3.67亿元,同比仅增长8.3%,增速低于同期经济增长9.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3和1.7个百分点,在全省十四个市州中排第8位;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6%,低于上年同期38.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降低0.8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内部六大行业看,房地产业增长12.6%,其他服务业增长11.1%,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加快7.3和2.4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增长缓慢,分别增长5.4%、1.3%、和0.7%,增幅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长5.8%,也低于上年同期。从五县市(区)看,发展普遍不快且呈不平衡状态,新化、娄星区分别增长10.2%和10.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双峰、涟源、冷水江分别增长7.6%、6.6%和4.3%,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与上年同期比,仅新化增速有所加快,其他四县市均呈不同程度的减缓。
二、影响第三产业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娄底第三产业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978-1990年为第一阶段,第三产业处于起步发展并逐步壮大时期。期间年均增长9.5 %,增速快于同期GDP和第二产业2.0和1.3个百分点;1991-2002年为第二阶段,第三产业进入快速崛起时期。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13.3%,高于同期GDP和第二产业3.3和0.9个百分点;2003年——现在为第三阶段,工业经济快速拉升,第三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期间年均增长11.0%,慢于同期GDP和第二产业1.2和4.6个百分点。进入今年以来娄底市第三产业与GDP及第二产业发展的差距进一步体现,增速明显偏慢,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从现实发展状况分析,主要是支撑今年第三产业增长的相关指标走势偏弱
1、交通运输业增长放缓,对经济的支撑力度减弱。上半年,全市铁路运输业客货运输周转量增长5.4 %,与全省持平,公路运输业客货运输周转量增长11.5%,增速在全省十四个市州中仅高于湘西、益阳排倒数第3位,全省有八个市州增速达17.5%以上;上半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增长5.8 %,低于上年同期2.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交通对经济的支撑力度明显减弱。
2、消费拉动乏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长疲软。上半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68亿元,增长17.1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在全省十四个市州中仅高于湘西排倒数第2位,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3.9%,比上年同期大幅减缓7.1个百分点;而据城乡调查资料,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715元,增长9.2 %,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率仅6.1%,低于上年同期8.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61元,增长9.9%,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8 %,与上年基本持平。居民消费增长乏力,导致全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销售疲软,上半年全市纳入统计范围的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销售额(营业额)名义增长率分别19.1%、18.8%、17.7%和16.6%,在全省十四个市州中分别处于第8位、12位、12位和14位;受此影响,上半年全市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仅分别增长5.4%和1.3%,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2和6.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减慢12.6和9.3个百分点,成为影响全市第三产业增速缓慢的两大主要行业。
3、信贷投放收紧,金融业增速大幅下挫。受央行收紧流动性及严控房地产贷款等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影响,今年以来,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速相比上年同期大幅放缓。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37.2亿,各项贷款余额392.7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9.1%和16.2%,增速比上年同期大幅降低11.9和27.6个百分点,全市金融业增加值仅增长0.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3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同期36.1个百分点,是六大行业中增长最慢的行业。
(二)从深层次原因分析,主要是目前娄底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1、目前娄底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第三产业暂时进入平稳增长时期。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从娄底目前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看,娄底经济应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起步期,在这一阶段,工业经济快速推进并主导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发展相对偏缓。2003年以来,随着涟钢薄板、金电二期、双峰、新化海螺等大项目的建成投产,工业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2003-2009年,全市工业经济年均增长15.9%,高于同期第三产业4.9个百分点。
2、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偏低制约第三产业短期内难以大幅增长。
娄底是一个建市晚,底子薄、基础较弱的新兴中小型城市,总体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偏低,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比,特别是与经济发达地区比差距明显,制约了第三产业发展。
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偏低。2009年全市GDP568.3亿元,总量仅占全省的4.4%,在十四个市州中排第11位;人均GDP14492元,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0500元和5734元。
城市化水平偏低且城市化进程缓慢。2009年末全市城市化率为35.6%,在全省市州中排第12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1.0和7.6个百分点,与2000年比,城市化率提高10.4个百分点,慢于全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与发达城市比差距更大。
收入水平偏低且增长缓慢。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3422元和3291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662和1619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33和1862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9%和9.7%,增速在十四市州中均位列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三;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仅增长5.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在市州中又居倒数第一。
市场化程度不高且规模偏小。从娄底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看,全市除了商贸流通,公路运输及居民服务业等传统行业由于体制改革较为彻底市场化程度较高外,占比较大的铁路、电信、金融、教育、卫生等领域市场准入门槛依然较高,垄断经营特征明显。新兴行业,如现代服务业、信息咨询业、文化服务业、物流业等虽然正在不断涌现,但发展不足,大部分新兴行业无行业管理部门,缺行业领头羊,以“小”、“散”、“乱”为主,处于无序竞争状态。2009年全市共有批零、住餐业企业1125家,其中限额以上单位仅92家,占8.2%;共有服务业企业706家,其中限额以上单位仅17家,占2.4%;全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仅8个,且市场交易以市内交易为主,市场竞争力较弱,辐射功能不强。
(三)统计制度方法新变化也是影响全市第三产业增速减慢的原因之一
为了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公信力,解决部分地区GDP增长虚高及上下两级数据不衔接、计算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从2010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决定以第三产业增加值核算为突破口,在全国范围内从国家到省、市、县四级使用统一的行业调整系数,新调整系数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调整系数与上年相比有较大幅度调低,直接影响了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上半年全市按新系数计算的第三产业增长8.3%,如按上年系数计算,增速可达到10%以上。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第三产业是娄底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的稳定发展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按照娄底市目前第三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建议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第三产业消耗低、就业量大、污染少、附加值高,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娄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全市第三产业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实事求是制定第三产业发展纲要,在纲要的指导下,完善和编制各行业发展规划,明确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政策导向和重点发展行业。要成立第三产业的综合协调机构,建立和健全第三产业行业管理协会,协调管理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着力提高市场化程度,提升行业规模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最近颁发的“非公经济新36条”,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 ,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进一步深化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转变经营机制,促进公平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逐步改变铁路运输、教育、卫生、金融、保险、文化、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的垄断和半垄断经营的局面,放宽社会资本进入的限制,引进市场机制,鼓励竞争,提高第三产业市场化程度。同时要高度重视第三产业项目的储备和引进,鼓励上规模有前景的行业领头羊来娄发展;近年内规划和争取在市内建成1-2个功能齐备、档次较高能辐射周边市州、全省乃至全国的专业特色市场,吸引外商,拉动消费。
(三)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强集聚效应
城市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最佳载体,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并与城市化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加快推进城市化应长期坚持。针对全市目前城市化水平现状,一是着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制定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二是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产与生活条件,方便子女就学,清理取消对进城务工人员不公平的规定等;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在城市企事业单位务工的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畴,享受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只有城市繁华了,流动人口增加了,第三产业发展才会有更广泛的空间。
(四)稳定 居民收入增长,改善消费预期
服务业发展取决于需求,而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但就目前的收入状况看,总的来说缺乏居民收入随着经济增长而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特别是近十年来,居民收入的增速明显低于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速,1990-2009年,全市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6%和14.5%(未扣除价格因素),而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仅分别为11.1%和6.2%。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就要深入研究建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保证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这是促进服务消费的前提条件。此外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大多数居民预期将来住房消费、看病和子女就学等支出更大,居民消费预期的不乐观制约了居民的即期消费。要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必须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未来生活保障水平,同时不断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使广大居民有钱消费,敢于消费。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 秦金莲]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