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对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娄底农产品加工业蓄势待发
1、发展来势较为喜人。近年来,娄底市各级坚持用新型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889个,从业人员2.8万人。至2009年底,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和上缴税金分别比上年增长42.3%和21.5%,分别比其他行业平均增长高出12和1.3个百分点。其中28家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7.1亿元,工业增加值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9%、24.5%,高出全市平均水平5.1和6.7个百分点。今年1-7月,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4.21亿元,同比增长62.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8亿元,同比增长79.5%,实现利润0.37亿元,增长92.15%。其中金阳圣龙、宏远乳业、恒旺食品、娜士尤、卓越面业、瑞生源、永丰酱业、庆阳牧业、东明肉联等重点食品企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9.8倍、19.6倍、4.6倍、165%、124%、119.7%、40.4%、113.5%和80.63%。
2、门类发展比较齐全。通过仅十年的快速发展,娄底市已基本形成了以粮油、畜禽、蔬菜加工为主导,中药材、竹木、茶叶加工为辅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涉及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木材及竹制品加工、医药制造等5大门类、18个中类、29个小类,其中包括谷物磨制、肉类、饲料、食用植物油、酒类饮料、水产品、木材及竹制品等传统优势加工业以及以鸿冠食品为代表的油制品、以回春堂药业、福泰饮片为主的中药材加工和以宏远乳业、万宝饮料为代表的乳制品、以百雄堂为主的珍稀食用菌及其附属品等新兴行业。
3、龙头企业贡献突出。目前全市拥有市级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7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2家,市级龙头企业59家,2009年平均固定资产达到1300万元,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200万元。百雄堂、庆阳牧业等食品企业已列为省“十二五”食品发展规划重点支持企业,一批企业相继列入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小巨人”扶植计划和“千亿工程”。
4、产业集群初具雏形。2006年以来,永丰酱业、灯塔米业、庆阳牧业、同星米业、鸿冠食品、百雄堂、湘林食品、前进食品等骨干重点食品企业先后进入各个工业园区,通过产业集聚,产业链条有所延伸,区域资源优势得到明显发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已初具雏形。
5、名牌效应逐步显现。“响莲”牌葛参茶、“前进”牌食品、“亲情果”花生饮料、“湖南黑猪”、 “花蕊粉丝”、“餐餐香”大米、“东岭田鱼”、“乐开口”、“碧波尔”、“味博士”、 “鸿冠食品”等11个产品荣获湖南省名牌产品,双峰永丰辣酱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近200个产品在省部级以上博览会获金奖。一些企业还立足传统加工业与特色产业进行有机结合,不断探索新路子。如同星米业在新化县紫鹊界建立了3万亩特种优质红稻、黑稻基地,利用紫鹊界地理特征及旅游品牌有利条件发展生态有机稻,依靠旅游向外界推介娄底农产品,走出了一条与旅游产业结合的新路子。
6、经营方式不断完善。通过多年摸索,娄底已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等多种经营模式。加工企业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市场收购和技术指导,对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起到了保障作用。以金阳圣龙、宏远乳业、同星米业、庆阳牧业、万宝饮料、大地红食品为代表的加工企业,免费为农民提供种子及技术服务,以合同的形式约定收购基地农产品,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当前娄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近几年来,娄底市农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农产品加工也实现增加值5.6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了2.6%,比2005年提升了0.8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娄底市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企业规模小而散,品牌多而杂,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1、加工比率严重偏低。200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48亿元,与农业总产值相比不到40%,远远低于全省的1:1的比例,与广东、山东等沿海省市相比(1∶3.5)相差近9倍。农产品加工增加值仅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4.7%,也远低于全省的20%平均水平。娄底市13家省级龙头企业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仅为全省220家省级龙头企业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农产品深加工集群的主力军食品工业仅占规模工业份额的1.4%,在全省排名为第十二,仅比张家界和湘西自治州略高一点。此外企业“商务”意识不强,加工产值还有相当一部分由于营销不到位,无法转化为利润。
2、规模偏小主业不突出。全市虽有农产品加工企业889家,但进入规模的仅25户,占比不到3%;绝大多数企业仍依赖于家庭作坊,农产品加工率不到40%,其中二次深加工占比不到15%。如被省政府授予“十佳龙头企业”的百雄堂食品公司虽然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但也只是对香菇、木耳进行分级、筛选、包装的简单的初级加工,缺乏鲜菇保鲜贮藏、深层次开发食用菌系列产品的能力。一些新上马的企业为积累原始资本,面拓展得很宽,没有集中精力去培育主打产品。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与农户关系处理欠妥,基地农户之间没有建立稳固的利益联接机制,企业与农民难以协同作战,既不能使农产品得到更深层次的加工,又不能有效地抗御市场风险。
3、核心竞争力偏弱。由于规模小,资金困乏等因素影响,娄底市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普遍存在科研技术人员少,研发经费投入不够,科研技术设备缺乏等现象,缺乏研发新产品的能力,也没有与科研机构、院校建立共同开发新产品的联结机制,科技应用和产品转化率低,多数企业只是对原料经过简单粗加工就把产品投入市场,加之加工技术与设备非常落后,技术创新能力极为低下。全市虽然有11个产品获得省级名牌产品,但却没有一个获得驰名商标称号,25家规模企业也没有一家出口创汇企业。可见企业影响力不够,牌子难打响,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4、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其一是融资环境急需改善。娄底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什么不能做大做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资金困扰,多数企业急需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但由于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费用较多,难以从银信部门融资,只能依靠民间借贷维持生产,但由于费用高纠纷多,企业利润偏少,大都只能微利或者保本经营,企业生产举步维艰。前些年,表现十分抢眼的星剑药业由于缺乏资金,自2007年开始停产,至今尚未复产。其二是人才环境急需改善。娄底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老总和员工基本上是由农民脱胎而来,高学历人才极其稀少,特别是懂管理懂技术的人才严重缺乏,企业管理能力、驾驭市场能力和操作能力都很脆弱。企业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也不完善,员工学习积极性不高,外地高水平人才由于待遇低很难引进。三是政务环境仍需改善。如对干部下海办实体条件不优,政策支持不到位;部门索、拿、卡、要现象依然存在,有企业反映一些部门仍然存在进门难、手续多、收费项目多等现象;政府帮助解决工农矛盾同行业竞争之间矛盾积极性不高等。四是质量安全方面也存在隐患。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传统工艺、家族式管理、作坊式加工阶段、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很不健全,标准化程度不高,质量安全令人担忧。五是发展意思也不浓。多数企业都想借龙头牌子从政府得到实惠,千方百计为“龙头”牌子奔走,甚至有借项目囤积地盘另谋它业的打算,而不是从规划企业的发展思路,如何做强做大上下功夫。
三、促进娄底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发展的对策建议
1、高起点规划,形成特色产业。政府部门应坚持以“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为原则,按产业分类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短期、中期发展目标和任务,科学制定娄底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划。要立足于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将农业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和质量安全战略,重点发展精深加工,逐步形成产业特色,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方面转变。要通过挖潜改造,开拓新产品,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带动机械制造、包装、运输和餐饮等多个行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要把农产品加工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好整体布局,建立一批上规模、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工业园区,并根据市场需要,建立高度专业化、优质化的大型原料基地和健全的储藏流通体系。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园区为载体,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区域化、集约化发展,打造一批集约度高、规模大、管理科学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集群。要把农产品加工业同文化娱乐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借助这些朝阳产业推介娄底市农产品加工业,从而达到做大做强目的。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和农产品加工品的质量。
2、高标准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是关键。娄底市72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仅25户达到规模企业标准,带动效应很不理想。在未来的几年,必须改变这种落后局面。要通过招商扶植培育等措施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要求以后申报龙头企业必须达到规模。对龙头企业要从政策、融资、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给予高标准政策扶持,使之上规模、上水平。对新上马龙头企业要在财政、纳税奖励、提供用地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特别是要扶持外向型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帮助其解决报关、商检、退税、货运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3、高品质保证,狠抓品牌建设。“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有了知名品牌就有发展动力,对拉动当地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重视品牌的培育、宣传及经营工作,要依靠品牌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各级政府要鼓励企业自主建设科研机构,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企业内部建立强有力的研发体系,自主创新开发品牌;对没有科研机构的企业应主动与重点院校、科研机构挂钩,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品牌注册和名优品牌创建工作,依靠品牌来拓展市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增加投入充分利用农博会、展销会等宣传平台,扩大产品宣传面,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品牌整合,在全市培育发展几个生产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品品牌。品牌建设人才是关键。品牌的建设,最终都离不开人;企业和品牌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制订好优惠政策,要大胆培养、引进、启用一批有胆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广交际的技术人才,鼓励他们涌入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加大力度重点抓好品牌的创建、包装、申报等方面的工作。
4、高效益联动,构建产销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有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倾向。但是农产品加工业的上游产业是农业,如果一味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势必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保障农民利益是前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促进这一行业的稳定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行高效益产销联结机制,实现农业产业化。有关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主要职责,加强指导。要倡导订单农业生产,推行并规范产销合同制,促进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要积极引导农民参股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公司+农户”利益共同体高效益良好互动的机制模式,形成农户公司利益共同体;要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坑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 黄晓峰]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