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与消费的适度平衡中推动娄底经济发展+

来源: 时间: 2010-10-1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娄底这样经济外向度较低的内陆地区,由于出口所占比重极小,投资与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娄底投资规模快速扩张,消费需求平稳增长,从而呈现投资率过快上升,消费率不断走低,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出现不协调现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在适当控制投资过快增长,提高投资效率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最终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投资和消费的良性转换中推动娄底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投资率和消费率基本概念介绍

  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中,反映国民经济最终使用的总量指标是支出法生产总值,即生产总值使用额,其中用于投资的指标是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用于消费的指标是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生产总值使用额除用于消费和投资外,还包括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投资、消费、净出口共同构成生产总值使用额。其中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实质上是经济运行中建设与当前人民生活的关系,这一关系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因此,在两者间保持合理的比例,是至关重要的。

  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用统计指标来反映就是投资率和消费率,即生产总值使用额中资本形成总额和最终消费总额所占的比重。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生产总值的比重;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额占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的比重,两者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

  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口径计算的投资率与消费率,能较准确地、全面地反映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它以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为基础,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建设与用于生活的比例关系,同时,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便于进行国际比较。  

  二、娄底投资率与消费率演变的主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娄底的投资率是逐步提高的,特别是2003年以后投资率更是快速上升,最终消费率及居民消费率则逐年下降,投资率与消费率演变的过程呈现出如下特征: 

  1、从纵向发展看,投资率逐年上升,消费率逐年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投资率逐步上升,最终消费率相应地逐步下降。2009年,投资率为52.9%,比1978年上升了27.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93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为52.0%,比1978年下降了22.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76个百分点。消费率和投资率的比例关系,1978-2003年平均为67.8:35.5,其中,“六五”期间(1981-1985年)平均为70.1:29.6,“七五”期间(1986-1990年)平均为66.2:34.3,“八五”期间(1991-1995年)平均为64.3:35.3,“九五”期间(1996-2000年)平均为67.1:32.1。“十五”期间(2001-2005年)平均为63.2:37.0,“十一五”前四年(2006-2009年)平均为56.3:45.6。

  纵观三十年全市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变动趋势,可分四个时期看:

  第一阶段(1978-1991年),投资率较快上升,消费率同步下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起步,刚刚建制的娄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贫穷的基础上启动了建设的步伐,投资增长明显加速,全社会年投资规模从1978年的9239万元扩大到1991年的8.2亿元,年均增长18.3%;随着分配政策的合理调整,居民收入状态得到改善,消费稳步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78年的2.2亿元扩大到1991年的15.1亿元,年均增长15.8%。全市消费率从1978年的74.9%下降到1991年的63.3%,平均为69.1%,年均下降0.86个百分点;而同期投资率从1978年的25.1%上升到1991年的36.3%,平均为30.9%,年均上升0.86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1992-1998年),消费率平稳上升,投资率稳中趋降。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契机,娄底经济步入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快速增长时期,连续六年增速在两位数以上。期间投资、消费双双较快增长,全社会年投资规模从1992年的10.9亿元扩大到1998年的27.6亿元,年均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92年的18.2亿元扩大到1998年的49.5亿元,年均增长18.2%。全市消费率从1992年的65.5%上升到1998年的66.9%,平均为66.2%,年均上升0.23个百分点;而同期投资率从1992年的34.2%下降到1998年的32.5%,平均为33.4%,年均下降0.28个百分点。投资率、消费率基本上围绕66:33上下小幅波动。

  第三阶段(1999-2002年),投资、消费相对稳定时期。1999年,娄底撤地设市,成为湖南最年轻的地级城市。这几年,正遇上全国经济软着陆时期,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年轻的娄底市渡过了平稳发展的四年,期间年经济增长率稳定在7.5%左右,投资、消费均呈平稳增长态势,消费率稳定在65%左右,投资率稳定在33%左右。

  第四阶段(2003-2009年),投资率快速上升时期。以娄底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与时俱进,后发赶超”和新一届市委、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加速赶超”为目标,全市经济在大项目、大投入的强劲拉动下,步入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年均增长率达12.2%,期间投资超常规高速增长,消费平稳较快增长,全社会年投资规模从2002年的47.5亿元快速扩大到2009年的313.5亿元,年均增长3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2年的69.6亿元扩大到2009年的185.6亿元,年均增长15.0%。全市消费率从2002年的65.7%下降到2009年的52.0%,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点,平均为57.7%,年均大幅下降1.96个百分点;而同期投资率从2002年的33.9%上升到2009年的52.9%,历史上投资率首次超过消费率,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平均为39.6%,年均快速上升2.69个百分点。

  从改革开放以来娄底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变化轨迹看,可以发现如下规律:

  一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投资规模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但消费增长率明显低于投资增长。

  二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总体上,投资率加速上升之势,而消费率则同步趋降。

  三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如2003-2009年),投资率与消费率波动较大,主要表现为投资率偏高和消费率偏低,这表明目前娄底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

  2、从横向比较看,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

  娄底投资率与消费率变动趋势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比基本一致,均表现为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但上升与下降的幅度远远大于全国全省。改革开放31年来,全国全省投资率分别上升了5.8和22.1个百分点,而同期娄底投资率上升了27.8个百分点;全国全省消费率分别下降了14和18个百分点,而娄底下降了23个百分点。2009年,娄底投资率达到52.9%。高出全国、全省8.0和1.9个百分点;娄底消费率为50.9%,略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与国际比较,娄底投资率明显偏高,消费率明显偏低。从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来看,近十年来消费率平均水平已高达80%,投资率不到20%。而娄底改革开放以来平均消费率为67.7%,2000年以来平均为59.7%,2009年为52.0%,不管从中长期趋势看,还是从年度水平看,全市的消费率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从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较中,也可以判断娄底消费率是否合理。发达国家长期发展的经验表明,最终消费的增长速度基本与GDP的增长率保持相等或相近。在娄底,最终消费的年均增长速度长期低于GDP的增长速度。1978—2009年,最终消费年均增长率为8.8%,低于同期GDP年均增长率0.7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这一差距呈快速扩大趋势,最终消费年均增长率仅为8.5%,低于同期GDP年均增长率2.7个百分点。

  3、从资本形成内部看,固定资产投资快速扩张推高投资率

  娄底固定资本形成占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稳定在90%以上,2009年达到96.3%,存货增加占比很小。因此从资本形成内部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扩张成为固定资本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也不断推高投资率。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从1978年的9200万元扩大到2009年的313.5亿元,年均增长20.7%,同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78年的1.3亿元扩大到2009年的28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4.0%,高于同期GDP增速4.5个百分点。特别是2002年以来,固定资产年投资规模平均达到153.8亿元,年均增长30.9%,同期固定资本年均增加3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6.9%,高于同期GDP增速4.7个百分点。固定资本的高速增长推动着全市投资率从2002年的33.9%快速上升到2009年的52.9%。2002年以来娄底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全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1)工业主导。工业一直是娄底经济的主要支柱行业,近年来为了改善全市工业“傻、大、黑、粗”的不合理结构,在项目开发和引进上坚持实施“工业主导”战略,以大项目带动工业大发展。涟钢薄板工程、金电异地扩建、冷钢扩能改造、双峰、新化海螺、冷水江天宝紧固件项目、华润涟源电厂等一批大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市、县两级工业园区发展加快,在推高工业投资的同时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飞速发展。2002-2009年,全市工业完成投资615.6亿元,年均增长36.0%,占同期全社会投资的57.2%;200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 260.0亿元,比2002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15.9%,高于同期GDP增长3.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5.7%,比2002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娄底是全省最年轻的城市,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实事求是的确立了“不求最大,但求最美”的建设方针,积极实施“南移北扩”战略,致力于城市扩容提质,先后建成了娄星广场、文化广场、石马公园、孙水公园和新体育中心,扩建、改建、新建了乐坪街、长青街、娄星路、氐星路、新星路、湘中大道、吉星路等主要城区干道,建设了娄涟高等级公路、洛湛线娄底段、潭邵高速娄底段,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力跟进,投资效应逐步显现,宜居娄底已成为娄底对外开放的品牌与亮点。(3)房地产业快速发展。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善,住房兼具投资与消费的双重特色而倍受青睐,从而推动了全市房地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从2002年的2.0亿元快速扩大到2009年的28.2亿元,年均增速高达45.9%。商品房销售面积从2002年的4.2万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112.5万平方米,年均增长60.0%。

  4、从最终消费构成看,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制约消费率走低

  从最终消费内部构成看,制约消费率持续走低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消费增长缓慢且长期低于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居民消费虽然稳步增加,但增幅明显低于同期经济增长和政府消费增长。1978-2009年,全市居民消费总额从5.8亿元扩大到22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7.7%,而同期GDP年均增长9.5%,政府消费增长16.2%;居民消费率从1978年的71.6%下降到2009年的38.8%,政府消费率从1978年的3.3%上升到2009年的13.2%。制约娄底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1)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2009年,占全市总人口70%的农村居民消费总额为77.5亿元,仅占居民消费总额的35%,按可比价格计算自1978年来年均增长仅5.3%,低于同期经济增速4.2个百分点,低于城镇居民消费5.7个百分点;(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9955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3107元,两者之比为3.2:1,比2000年扩大0.7个百分点。

  三、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的原因剖析

  改革开放以来,娄底投资率持续上升,消费率不断下降并呈现以上几个特征,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纵观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特定发展阶段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以高投资率为保障

  根据钱纳里等著名经济学家的发展阶段理论,娄底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2002-200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5.9%,高于同期GDP和第三产业增速3.7和4.9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以工业增长为主导;2009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35.6%,比2002年提高9.1个百分点,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须以大投入高投资作为有力保障:其一,这一阶段是重化工产业大发展的阶段,钢铁、水泥等建材、化工工业发展迅猛;其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对城市基础设施及铁路、电力、公路、水运及信息化建设要求大大提高,发展提速;其三,与消费需求升级相适应,住房、汽车等行业也处在大发展阶段。从而导致了工业投资大幅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房地产投资显著加快,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投资规模的扩大和投资效应的提高,于是消费率低了,投资率高了。

  2、特定时期宏观调控政策快速拉升投资率

  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因其对经济拉动见效快、乘数效应大的特点,成为2008年底以来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在国家四万亿投资及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刺激和带动下,2008下半年-2009年全市项目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历史高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8年增长31.7%,2009年增长54.8%。以投资为主要驱动的强劲内需增长抵御了巨大的外部冲击,较快地扭转经济下滑局面,成功实现了V型复苏。全市投资率从2007年的41.2%上升到2009年的52.9%,两年上升了11.7个百分点,差不多相当于前三十年的上升幅度。

  3、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且增长缓慢决定了消费率持续下降

  居民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近年来,娄底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全市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增长缓慢并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2009年娄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3422元,分别低于全国、全省3753元和1662元,农民收入水平更低,农民人均纯收入3092元,分别低于全国、全省2061元和1818元; 1978-2009年,全市城乡居民的收入年均增速为12.5%和9.4%,而同期全国全省的城乡居民的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了13.5%、13.2%和12.5%、12.1%。并且,同期娄底GDP的现价年均增速达14.7%,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2.2个和5.3个百分点,这一差距在近几年继续呈扩大趋势,这说明娄底经济增长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居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和即期消费的实现,成为全市消费率长期低位运行并在近年来呈下降趋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4、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预期的不确定性降低了居民消费意愿

  现阶段我国居民的传统消费观念还是以量入为出为主,崇尚节俭持家。与西方人“今天购物,明天付钱”的消费观念有较大差别,并且由于受制于较低收入水平,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和支出预期的增加,存钱养老、防病、购房或为子女上学,因此,在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相当高比例的资金以银行存款的形式沉淀下来。这一点在娄底更加突出,目前全市无论经济发展还是收入水平都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社会保障体系虽有所完善但保障水平仍远远不足,就业渠道狭窄,就业不充分,从而导致了居民储蓄意愿增强,消费意愿降低,即期消费需求不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被明显弱化。2009年,娄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390.48亿元,人均储蓄达9286元,比2002年增加5933元,年均增长15.7%,远远高于同期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也高于同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的年均增长速度。

  5、名目繁多的政绩考核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投资率上升

  近年来各种名目繁多的政绩考核愈演愈烈,尽管考核体系和考核指标在不断完善,但到目前为止,任何一项考核体系都没有真正脱离GDP的束缚 ,GDP增长率的高低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了各级政府执政能力与政绩检验的尺度,也或多或少地左右了官员的升迁,迫使各级政府不得不花主要精力来狠抓经济增长,想尽办法上项目,千方百计地扩大投资,依靠大量投资来推动本地GDP的增长,结果在造成投资率上升的同时带来了投资效率的递减和投资回报率的下降。 2009年娄底GDP与固定资产投资之比为1.81,比2002年下降了2.1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之比为0.08,比2002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投资在推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并没有赢得高效益,反而使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出现失调。

  四、在投资与消费的适度平衡中推动娄底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娄底投资率不断攀升,消费率持续走低既有其客观必然性,也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但总的来看,全市高投资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投资率演变的基本规律。考虑到现阶段娄底工业比重高、服务业比重低的结构性特点,以及完成工业化过程的客观需要和目前全市消费需求的现状,投资带动战略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娄底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而新型工业化、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中部崛起战略、“3+5”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建设将是全市高投资率的重要载体,关键是如何在保持高投资率的同时提高投资效率,扩大消费需求,实现投资率与消费率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全市经济真正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认识,正确把握扩投资与促消费的关系

  由于出口占比太小,近期内,投资与消费仍将是推动娄底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扩大投资、促进消费来拉动内需是两大根本途径。扩大投资是必要的,大投入大发展,快投入快发展,不投入则不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消费,投资的最终目的也是满足需求促进消费。因此在保持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不断扩大投资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应防止“重投资、轻消费”的倾向,要坚持扩大投资与带动消费增长并举,在投资与消费的相互转化中推动经济发展。此外,必须大力消除片面追求GDP增长观的负面影响,应按照中央的要求,扎实推进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完善政府官员的政绩评价机制,借鉴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评价体系,将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民主法制指标、资源环境指标等纳入评价体系之中,让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

  2、抢抓机遇,以大项目为载体、以提高投资效率为目标,确保投资适度较快增长

  当前正是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更是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全市要实现“科学发展,加速赶超”的战略目标,必须以超常规的高投入作为发展保障和发展动力。一是要以加大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大项目为依托,以启动和鼓励民间投资为重点,继续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二是要以结构调整和经济方式转变为契机,坚决防止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投资的过快增长,杜绝简单、低效、重复建设,加快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有效提高投资效率;三是要注重在扩大投资中改善消费环境,完善市场体系,通过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民生投资力度,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挖掘农村消费潜力,以投资带动消费,以消费引导投资,使投资与消费比例更加协调、结构更趋合理;四是要完善投资目标考核体系,加强监管力度,坚决杜绝虚假投资和重复统计,反对弄虚作假,真实反映全市投资规模和投资水平,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转变观念,以提高收入为前提、以健全社会保障为依托,促进消费稳步增长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消费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扩大内需的主导,更是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方向,因此在扩大投资的同时必须下大力气促进消费较快增长。一是在制定目标、出台措施时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收入是消费的前提,现阶段,我们要注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制度和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建立农村居民及城镇低收入者收入稳定的增长机制,进一步扩大社会就业,特别是要注重引导、鼓励农民工外出就业和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立足农村,自主创业,制定和完善农民工工资、福利制度,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缩小高低收入水平差距,确保全体居民收入增长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增长水平同步;三是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坚持“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住房、工伤等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不断增强保障能力,降低人们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稳定和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即期消费,拉动消费需求,从而在投资与消费的相互转化中形成推动我市经济加速赶超的强大合力。

[供稿:娄底市统计局秦金莲]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